創業,不能只是爲了融資

學識都 人氣:2.64W

“萬衆創新,大衆創業”,這個句子自其出生開始就註定要成爲當下了流行語。政府鼓勵並倡導創新創業,羣衆思考並參與創新創業,一時間,茶餘飯後,滿屋子滿大街的人們都在說創新創業,都在架構概念籌劃項目;相應的,寫字樓裏、居民屋裏乃至路邊攤上,大大小小林林總總形形色色的投資公司忙活着找項目看項目審項目,偶爾,也會忙交割。以下是小編J.L分享的創業,不能只是爲了融資,更多創業指導請關注應屆畢業生創業網。

創業,不能只是爲了融資

創業者中,投資人裏,嘴裏最常提及的一個人是Jack馬;微信圈裏、網站微博中,最常見的論點是“馬雲當年吹的牛都實現了”之類,意在鼓勵創業者們膽子要大、眼光要遠、概念要新。有一類新聞最引人注目,每當這種新聞發佈,可令在創業路上摸爬滾打的創業者們血管膨脹、信心滿滿,那就是“某某公司獲得某某投資機構幾千萬美元的融資”,幾乎每個創業者都深切的渴望獲得凱雷、IDG等大鱷們的投資,或者稱之爲“背書”,於是乎,創業者獲得投資儼然成爲判斷創業成功與否的硬指標。

創業真的就是爲了融資麼?融了資就真的能夠創好業麼?審視並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要弄清楚什麼是創業。創業首先是創造價值,不是創造概念。價值是什麼,價值是對人類有實實在在用處的存在,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社會勞動,價值的基礎是勞動,沒有凝結勞動,就沒有價值。

概念是什麼?概念是一種思維方式,用以反映對象本質,概念本身無法交換,不能成爲商品。創造價值的過程本身就是通過勞動生產產品的過程,產品可供交換實現價值,從而產生經濟效益。創造概念的過程是一種思維活動,並沒有超出意識形態範疇而進入生產環節,因而,創造概念本身不會直接產生經濟效益。這就是爲什麼立足價值創造的創業者即使不能獲得融資依然能夠存活下去,而創造概念的創業者離開了融資就寸步難行,因爲概念不能成爲商品無法通過交換獲得對價,沒有對價就沒有企業生存所必備的資本。

價值創造過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還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創造概念可以是一瞬間的爆發,可以是一念之間的想法,還可以是臆造一大堆生僻詞語自話自說。價值創造容不下急躁,因而急躁的人創造不了價值或者說急躁的人在平復下來之前創造不了價值。

創業者中,有人足不出戶投資人卻紛至沓來,有人四處奔波口若懸河卻無人問津,根本區別就在這裏:因爲價值創造在短期內得不到什麼回報或者說得不到動輒數千萬的回報,很少有創業者堅守價值創造的界域,蓋因這個暴躁的環境衝擊之故;爲了追求“速度”,放棄堅守的創業者們開始轉向創造概念的路子,希望通過五花八門的概念獲得投資人的青睞,確實有少部分人通過這個路子獲得了投資甚至差點創業成功,但是絕大多數死在了創造概念的路上;在資本市場投資興起伊始,市場本身的各種不成熟因素“成就”了一大批概念創造者,有的甚至赴美上市成功,不過現在看來依然死的很慘或者即將死的很慘;資本市場日漸成熟了,有的創業者卻沒有能跟着成熟,依然沉浸在前人通過概念創造獲得“成功”的“興奮藥劑”中,終日奔赴各種“培訓會”、“總裁班”、“項目洽談會”、“路演會”,成天鑽天打洞尋找某某投資大拿的手機號微信平臺,若有一天獲得了見面的機會,他們會近乎偏執的“陳述”其宏偉藍圖,除了不能把太陽和月亮合併之外,其他的無所不能,儼然就是救世主,結果是把投資人整蒙圈了;此時,如果投資人質問或揭示其空想之處,他們立即會拿Jack馬創業之處的壯志凌雲豪言壯語來麻醉自己。

創業爲了融資,這個思路本身沒有錯,但是創業萬萬不能只爲了融資。創業之初,創業者們鑽木取火,融資後,創業者們攻城拔寨開疆拓土,這是一種良性循環。

可是有人不這麼想不這麼做,而且這類人還真不少:通過一大堆概念和經過“包裝”的財務數據獲得投資後,過河拆橋暗度陳倉騰挪轉移,資本沒有進入公司註冊資本金也沒有進入公積金,或者資本進了公司後百轉千回的又出來了在進入創業者或叫創始人的腰包,此乃惡之極致。

另外一部分人倒是沒有如此惡劣,獲得投資後,財大氣粗揮金如土,創造價值的事情一件未做,炒作概念渲染氣氛的事情一擲千金,投資人的錢就這樣被他“徵收”,這麼做不是創業者希望的,甚至也是創業者極不情願看到的.結局,爲什麼就這麼做了呢?在思想根基上出了問題,偏離了價值創造的追求,沉迷在概念創造等遊戲帶給他們的短暫而高度興奮的快感中。這就是融了資不一定能創好業的根源之一。

創業與融資的實踐中,不得不提的兩個事件是“幾畝田”和“餘課表”。兩件事有兩個共同點:一是都不是純粹的創造概念而是具有價值創造的基因,換言之,如果認真創他們的業,還真能在各自領域有所作爲;二是都具有創造概念忽悠大衆的極高天賦,一個可以畝產幾萬斤(比大躍進時期厲害多了),一個可以發幾億紅包給員工(話說股東會不決議他個人無權這麼做,否則可能違法甚至涉嫌犯罪哦)。兩件事又有細微的差別,“幾畝田”中,創業者通過“包裝數據”“創造”價值表象,導致東窗事發;“餘課表”裏,創業者並未觸及價值表象而是誇大個人形象甚至希望炒作個人形象來實現一些目的,因“口無遮攔”而破敗。嚴格意義上講,這兩件事的主角都只能算創業失敗而並未違法犯罪,與下面的故事相比,社會危害性並不大。

以P2P爲標誌的互聯網金融的高溫爆紅了一撥人,造福了一撥人,還烤死了一撥人。幾張桌子、幾臺電腦、幾個人員、一個網站,再加人手一盒title(基本都是董事總經理或投資副總裁以上級別)嚇死人的名片,公司就可以“運轉”了;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如何把老大爺老大tm棺材本想方設法的掏出來,帖廣告、發傳單、發微信、打電話,手段多種多樣,目標殊途同歸;過期無法兌付時,砸玻璃、砸桌子、報公安,沒跑掉的創業者多在鐵絲網內反省,跑掉的在世界某個角落睜大焦慮的眼睛“靜觀”國內風雲變幻。

如果從創業本質要求的角度出發,這樣的人所做的這樣的事情根本不是創業,而是實實在在的詐騙,只不過詐騙的工具是互聯網平臺,所利用的“機會”是國家無法及時針對互聯網新鮮事物立法的滯後性,植根於人民日益豐富的物質基礎裏,披上創業創新的外衣,“傳遞”投資理財等高大上的詞彙,資金就源源不斷的來到互聯網平臺上了,過不了多久,就從這個平臺上“溜走”了。

這類人自己把自己描述成資本市場參與者,偶爾也講一兩句英文叫GP(將平臺資金挪用給他人時也當過LP)。當警察來敲門,他們往往還認爲自己在“創業融資”,某些時候在某些警察面前,這個說辭還真就把警察叔叔給“勸退”了,轉身對報警求助的受害人撩一句“經濟糾紛去法院吧”,羣體的事件自焚事件爆炸事件就這樣來了。大多數時候大多數警察面前,這樣的“創業者”跑不掉,可是“融來的資”已經不知所蹤,於真正的小投資人(被忽悠出錢的人)而言,結局是那麼的無助、無奈,甚至有些淒涼。聊完魔鬼再來看看天使。

創業者融資,最先遇到的是“天使”。不知道是基於天使投資退出失敗案例統計數據分析,還是純粹從天使投資概念功能之演繹,不知何時,天使投資人們開始“習慣”了“一個項目的成功退出彌補其他無數項目失敗而造成的資金缺口”這樣的投資邏輯。或許正是這個邏輯,不設對賭條款,不設業績要求,不參與經營管理,“放縱”了幾乎超過80%的創業者,他們獲得了天使投資之後便消失在茫茫人海中,事後,投資人往往還以“投資就是投人認準就不干預”來寬慰自己。

與之相對,另外一類“天使”就“精明”多了,他們在決定投資某個項目之前,就已經找好了A輪投資人(本質是接盤人,天使退出的保障),因此,天使們再也不用擔心創業者的“業績”了。既然是天使,自然兩者都不會是罪惡的使者,但也算不上正義的化身,在商言商,於合法範疇內謀求利潤或放棄利益,都不爲過。

TAGS:創業 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