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與情人》中的母子關係分析

學識都 人氣:1.22W

《兒子與情人》的主線之一是以勞倫斯和傑茜的私情爲藍本,而勞倫斯母親那強烈變態的母愛足以扼殺勞倫斯任何正常的愛情。

《兒子與情人》中的母子關係分析

摘要:《兒子與情人》被譽爲20世紀最具有創新精神的長篇小說之一。勞倫斯在這本書中,描述了莫奈爾太太跟她的兩個兒子,威廉和保羅之間的畸形關係。由於莫奈爾太太有戀子情結,她像愛情人一樣愛着她的兒子們;由於威廉和保羅有戀母情結,他們尤其是保羅都將莫奈爾太太視爲自己的情人。這種畸形關係導致了整個家庭的悲劇,破壞了莫奈爾太太、威廉、保羅和莫奈爾先生的幸福。畸形的母子關係是這本書的重點之一,因此研究他們之間的關係及其成因是很有價值的。

關鍵詞:兒子與情人;畸形關係;戀母情結;戀子情結

勞倫斯,20世紀英國作家,是20世紀英語文學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也是最具爭議性的作家之一。主要成就包括小說、詩歌、戲劇、散文、遊記和書信。生於一個煤礦工人家庭。年輕時當過教師。勞倫斯創作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分析學影響。勞倫斯的作品過多地描寫了色情,受到過猛烈的抨擊和批評。但他在作品中力求探索人的靈魂深處,併成功地運用了感人的藝術描寫,因此,從他生前直到迄今爲止,他的作品一直被世界文壇所重視。

《兒子與情人》是他的力作,也爲勞倫斯贏得了廣泛的聲譽。這是一部幾乎作者本人自傳體的小說。小說的主人公保羅即爲勞倫斯自我的影子。這部作品以十九世紀中葉英格蘭中部諾丁漢郡勞倫斯家鄉一帶煤、鐵礦區與水鄉阡陌縱橫交叉的地帶爲背景,描述了一幅煤礦工人家庭的生活圖景,真實而生動地傳達了當時的歷史和社會氣息。這部小說的前半部帶有很大的自傳性,真實地記敘了勞倫斯早年的生活經歷。勞倫斯生於1885年。父親是礦工,缺少教育;母親出身上流社會,有良好的修養。這種文化上的差異,使他們經常吵吵鬧鬧。但這種差異使勞倫斯從父親那裏得到了豐富的社會經驗,從母親那裏至高無上的關懷。也許是母親過分溺愛,勞倫斯有嚴重的戀母情結。他在給朋友的信中說:“我們相互愛着,幾乎像丈夫跟妻子那樣的愛,同時又是母親與兒子的`愛。我們倆就像一個人,彼此那樣敏感,我們之間不要語言。這挺可怕,弄得我有些方面不正常。”一般認爲,小說中的兒子保羅就是勞倫斯的化身,而莫雷爾太太就是勞倫斯的母親莉蒂婭,保羅的女友米麗安就是勞倫斯的初戀情人傑茜。

一、戀母情結

戀母情結又稱俄狄浦斯情結,是精神分析學的術語。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弗洛伊德認爲,兒童在性發展的對象選擇時期,開始向外界尋求性對象。對於幼兒,這個對象首先是雙親,男孩以母親爲選擇對象而女孩則常以父親的選擇對象。小孩做出如此的選擇,一方面是由於自身的“性本能”,同時也是由於雙親的刺激加強了這種傾向,也即是由於母親偏愛兒子和父親偏愛女兒促成的。在此情形之下,男孩早就對他的母親發生了一種特殊的柔情,視母親爲自己的所有物,而把父親看成是爭得此所有物的敵人,並想取代父親在父母關係中的地位。同理,女孩也以爲母親干擾了自己對父親的柔情,侵佔了她應占的地位。

根據弗洛伊德心理學,葛楚與保羅的感情遠遠超出了正常的母子之愛。葛楚以對兒子的愛來填補由於對丈夫的失意而造成的情感真空,試圖從兒子身上得到她本該從丈夫身上得到的愛。關於這一點勞倫斯在給出版商的信中這樣說:……當兒子長大起來時她(葛楚)挑選他們作爲情人,首先是最大的兒子,隨後是第二個兒子。這些兒子由於與母親之間的愛的推動而來到人世,並且一直受到這種力量的推動。然而,當他們長大成人時,卻失去了戀愛的能力,因爲母親作爲他們生活中最強大的力量牢牢地控制了他們。……這些孩子一旦與女子接觸便趨於分裂。分裂是勞倫斯早期三個實現自我的階段“分裂—尋求聯繫—超脫”中的第一階段。而在《兒子與情人》一書中,保羅精神上的分裂傾向,完全符合弗洛伊德心理學中的“俄荻蒲斯情結”的症狀。

二、保羅和母親之間的“俄狄浦斯”情結

《兒子與情人》小說主人公保羅的父母莫瑞爾夫婦。他們兩人是在一次舞會上結識的,可以說是一見鍾情,婚後也過了一段甜蜜、幸福的日子。但是,兩人由於出身不同,性格不合,精神追求迥異,在短暫的激情過後,之間便產生了無休止的脣槍舌劍,丈夫甚至動起手來,還把懷有身孕的妻子關在門外。小說中的夫婦之間只有肉體的結合,而沒有精神的溝通、靈魂的共鳴。父親是一位渾渾噩噩的煤礦工人,貪杯,粗俗,常常把家裏的事和孩子們的前程置之度外。母親出身於中產階級,受過教育,對嫁給一個平凡的礦工耿耿於懷,直到對丈夫完全絕望。

保羅母親對丈夫的失望、不滿和怨恨使莫瑞爾太太把自己的感情、愛憐和精神寄託轉向了兒子,或者說,莫瑞爾太太把自己經歷過的精神磨難和一心要解決的問題“折射”到了兒子的身上,於是一場靈與肉的衝撞又在母子之間展開。母親的這種性變態使兒子心酸,惆悵,無所適從。有了母親,保羅就無法去愛別的女人。在母親幾乎是聲嘶力竭地哀嘆“我從來沒有過一個丈夫”、一個“真正”的丈夫時,保羅禁不住深情地撫摸起母親的頭髮,熱吻起母親的喉頸。這種“戀母情結”在很大程度上變成了一種“固戀”,使他失去了感情和理智的和諧,失去了“本我”和“超自我”之間的平衡。

因此,保羅的情感無法發展、昇華,他的性心理性格無法完善、成熟,從而導致了他一生的痛苦和悲劇。幼年時期的“戀母”情結,使保羅成了感情上和精神上的“癡呆兒”。他雖然愛戀着米莉安,但卻不能像一位正常的血肉之軀,理直氣壯地去愛她。這不但使自己陷入了困境,也給米莉安造成了巨大的精神痛苦。保羅見不到米莉安的時候會感到悶得慌,可是一旦跟她在一起卻要爭爭吵吵,因爲米莉安總是顯得“超凡脫俗”或非常地“精神化”,使保羅覺得像跟母親在一起那樣不自在。

保羅只要跟別的女人在一起,靈魂就會被母親那無形的精神枷鎖控制着,感到左右爲難,無法獲得自由。在他和米莉安儼然像一對夫婦在親戚家生活的日子裏,保羅得到了米莉安的肉體,而在精神上,保羅仍然屬於自己的母親。米莉安只是帶着濃厚的宗教成分,爲了心愛的人做出了“犧牲”。所以,在那段日子裏,他們也並沒有能夠享受青年男女之間本該享受到的愉悅。實際上,肉體間的苟合,只是加速了他們之間愛情悲劇的進程。在這一次次靈與肉的衝撞後,小說中的主要人物一個個傷痕累累,肉體和精神均遭受了巨大的摧殘。保羅的父親在家裏、在親人面前永遠成爲格格不入的“邊緣人”。保羅的母親在精神上從來沒有過一個“真正的丈夫”,只能從兒子身上尋找情感的慰藉,而這種努力又常常被其他女人所挫敗,後來心理、生理衰竭,得了不治之症,早早撒手人寰。

米莉安雖然苦苦掙扎,忍辱負重,但並沒有得到保羅的心,保羅直到擺脫母親的精神羈絆,可以與她重歸於好,永結良緣時,最終還是狠下心來,拒絕了她的婚求,孑然一人,繼續做精神上的掙扎。只沉迷於肉體慾望的克拉拉也很快結束了與保羅的風流,回到性格粗俗、暴烈、無所作爲的丈夫身邊。可以說,在這些靈與肉的衝撞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個沮喪、可悲的失敗者,找不到一個最終的贏家。其實,在人們賴以繁衍生息的大自然被破壞,在人性被扭曲,在人類的和諧關係不斷被威脅的社會中,靈與肉的爭鬥本來就是殘酷無情的,到頭來誰也成不了贏家,成不了一個完整的、有血有肉的人。

三、戀子情結

莫雷爾太太的“戀子情結”產生於她的情感孤獨和性愛飢渴,是母愛、情愛和性愛糾葛矛盾的結果。莫雷爾太太出身中產階級,受過良好的教育,知書達禮,說一口標準的上流社會英語。她情感豐富,對愛情懷有美好的願望。在一次聖誕舞會上,她與未來的丈夫、熱情瀟灑的瓦爾特?莫雷爾一見鍾情。瓦爾特來自礦工階層,十歲就開始做童工,下井挖煤,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他滿口粗語,感情上無法與妻子產生共鳴。當初,莫雷爾太太並未意識到下嫁礦工會失去中產階級的一切享受和社會、經濟地位。婚後,繁重的勞動、生活的貧困、家庭生活的負擔,使莫雷爾在精神上陷入了憂愁與苦悶之中,他開始酗酒,打罵妻子和孩子。以此發泄心頭的煩惱。

因此,對於妻子來說,莫雷爾失去了一個丈夫應有的溫柔和體貼,變成了一架冷酷的“工作機器”。妻間愛情的失落使莫雷爾太太倍感孤獨,對性愛的渴慕使她將自己全部的情感與希望傾注在兒子身上,希望讓兒子來代替丈夫的位置。此時,母愛發生了畸變。莫雷爾太太對兒子的情感中包含有對丈夫的愛的渴望,融人了男女之間的愛戀意識,從而使自己在情感上再也離不開兒子。因此,莫雷爾太太是一個“被迫從精神上遺棄了丈夫,而把全部的愛倒向了兒子的母親,渴望從兒子身上撿起失落的青春的夢的母親,一個無可奈何的母親”。

總體來說這部小說可謂弗洛伊德心理學中“俄荻蒲斯情結”的一個典型症狀。《兒子與情人》的完成使勞倫斯像保羅在母親去世後一樣從他魂牽夢繞,束縛精神的個人問題中解脫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