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國網絡在新聞傳播中的應用研究論文

學識都 人氣:3.01W

一、網絡新聞傳播的特點

對我國網絡在新聞傳播中的應用研究論文

1.時效性。網絡新聞的第一個特點就是具有時效性。網絡新聞24小時全天發稿。任何時間段都有來自不同地方的新聞報道。對於突發事件的發生,網絡實現了第一時間報道的可能性。新聞快訊在互聯網的推動下進一步得到完整的體現。網絡新聞的時效性可以說是趨於完美。爲了凸顯網絡新聞的時效性,每一條網絡新聞都有相應的發佈時間,甚至精確到分鐘、秒鐘,準確無誤。

2.多向性。網絡新聞傳播,不同於傳統的新聞傳播方式,是一種多向性的傳播。新聞發佈者和傳播者可以是專業的新聞記者、新聞媒體,也可以是日常老百姓。可以說,只要手頭有工具,隨手一按,就可以有一條新聞。不同層次的人都可以成爲新聞傳播者。無論身份地位、學歷才識如何,每個人都有權利通過互聯網在網上發佈消息。另外,網絡上的媒體形式多種多樣,如博客、微博、論壇等,給人們提供了便捷的新聞傳播途徑。網絡新聞傳播,打破了傳統新聞媒體的界限,讓更多的人成爲新聞的發佈者、傳播者、和接受者。

3.海量性。由於網絡傳播具有大衆傳播的優勢,網絡的信息也變得豐富起來。網絡新聞的傳播範圍是全球性的,無論人們身處何地,都可以看到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信息。由於網上的搜索引擎,人們在網上搜取信息已不再是一個難題,查找新聞也變得十分容易。使用搜索引擎,人們可以準確而迅速地找到所需的信息。網絡新聞的傳播,打破了時區的限制。許多的傳統的新聞媒體也抓住了網絡傳播的優勢,紛紛加入了網絡新聞傳播的行列中來,如中國新聞網。據悉,中國搜索已覆蓋了國內新聞源近4500家。[1]

4.交互性。在互聯網中,新聞的傳播實現了信息傳播者和接受者的同步互動。大量網民參與信息傳播、新聞評論、新聞發佈的活動,大大增大了網絡新聞的影響力。網絡新聞的傳播已實現了“多對多”的傳播方式,新聞傳播者與新聞接受者的互動,新聞接受者之間的'互動等。在互聯網上,信息和思想的交流平等、自由。人們無拘無束地表達自身的觀點,將最真實的感受傳遞給他人。

二、網絡在新聞傳播中的應用研究

網絡新聞打破了傳統新聞傳播的界限,在聽覺、視覺等方面給人們全新的感受。人們利用網絡新聞的特點,讓人們及時瞭解新聞,滿足人們對信息的需求。網絡媒體扮演着新聞發佈平臺的角色,給人們帶來了便捷。以下,就幾個網絡新聞應用實例進行討論。

1.“郭美美事件”。2011年6月20日,郭美玲,也就是人們熟知的郭美美在網上公然宣佈自己是中國紅十字會商業總經理,同時炫耀自己的名包、名車和別墅。郭美玲的這一舉措,在網絡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引發了網民的熱議。事後,紅十字會也陷進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捲進了一場信任危機、慈善危機。在郭美玲發佈新聞信息之後的一個多月,深圳紅十字會收到的捐款只有100元,而佛山紅十字會更是未收到任何捐款。另外,在郭美美事件出現之後,與之相關的官員信息、車輛信息、房產信息都一一暴露出來。由此,我們可以看到網絡新聞的影響之大。在信息傳遞如此發達的今天,網絡新聞儘管真假不一,但是仍然是人們關注的重點。網絡給了人們一個發表言論的平臺,讓人們成爲輿論監督的主體。[2]

2.“天價切糕事件”。2012年12月3日,一湖南村民想新疆人購買切糕,但是因爲語言不通而導致羣毆事件。岳陽公安警事當日就此發佈了一條微博,而且聲稱在這一過程中,損壞的核桃仁糖果價值16萬,加上損壞的摩托車、受傷人員共計有20萬。這一消息立即引發了人們的討論。什麼樣的切糕價值高達16萬?有些網民也就此紛紛進行評論。有人說:“一塊切糕一平方,一個切糕換套房”。還有人說:“現在看一個國家的財力,不是看黃金儲備,而是看切糕儲備”。面對這樣的“天價切糕”,各種評論報道可謂是鋪天蓋地。然而“天價切糕”的報道,在一定程度上也減少了相似事件的發生,不得不說是網絡新聞的一大勝利。

3.“寧波QQ羣愛心傳遞”。2010年12月,根據《央廣新聞》的報道,在寧波,有由十幾個QQ羣組成的愛心團體,登記在冊人員達1000多人,他們利用網絡傳遞愛心、進行慈善活動。就在這樣的網絡媒介中,他們總共開展了公益活動200多次,幫助了許多有需要的人。通過網絡這樣的虛擬空間,他們逐漸建立自己的信任度,通過改善內部的運作制度,實行透明、公開的監督方式,讓網絡公益慈善走向新的高度。而像寧波這些QQ羣一樣藉助網絡的力量,團結人心,傳遞愛心的事件數不勝數。許多人通過論壇、微博、博客、SNS等方式,發佈新聞信息,以網絡爲愛心的載體,給需要的人送去及時的溫暖。網絡新聞發佈的及時,傳播範圍的廣泛,彌補了傳統新聞傳播方式的不足。[3]

三、結語

網絡新聞的便捷和直接給人們帶來了方便,但是同時也存在較大的缺陷,容易造成新聞垃圾氾濫,。爲此,我們應該正視網絡在新聞傳播中的應用,提升網絡新聞的品質。我們要充分意識到網絡的價值,過濾信息,既報道正面新聞,又不隱瞞負面新聞,公正、可觀地對新聞進行評價,提高網絡在新聞傳播方面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