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與新聞傳播互動研究論文

學識都 人氣:2.84W

摘要:在新媒體環境下,信息傳播具有更快的傳播速度和更廣的傳播範圍,這不僅讓文學與新聞之間的互動更爲頻繁,而且也讓文學與新聞之間的互動呈現出了一些新的現象,對二者之間的互動現象做出研究與探討,對於推動文學與新聞傳播的發展能夠發揮出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對新媒體環境下的信息傳播進行了論述,並對新媒體環境下文學與新聞傳播互動中的新現象進行了探討。

文學與新聞傳播互動研究論文

關鍵詞:新媒體;文學;新聞;互動現象

雖然文學與新聞都屬於敘事藝術範疇,但是二者在學科根基、理論構架方面卻存在明顯差異。在新媒體環境下,文學與新聞之間的關係日益緊密,而文學與新聞之間的相互交織與相互借鑑,對於實現文學與新聞的協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具體而言,在新媒體環境下,文學與新聞之間的互動更加頻繁,二者之間所進行的借鑑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文學創作的主題可以從新聞報道中進行挖掘,這能夠讓文學作品體現出更加明顯的現實性和更加深刻的現實意義;另一方面,新聞報道的寫作可以向文學創作的手法加以借鑑,如敘事結構的設置、對新聞細節的描寫等。二者之間的適度借鑑,對於推動二者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如果二者之間的借鑑沒有掌握適度的原則,也會導致文學作品的創作與新聞報道的傳播受到影響。

一、文學與新聞互爲發展助力

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與新聞媒體對文學發展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新聞媒體能夠爲文學傳播提供良好平臺。隨着新媒體的發展,新聞媒體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多,這激勵着許多文學愛好者都參與到了文學創作的嘗試當中。而新聞媒體則可以根據自身的版面需求、內容風格等,從這些文學作品中進行選擇,加以發表和傳播,並且這種傳播所具有的傳播速度與傳播範圍要遠遠高於傳統媒體。其次,新聞媒體能夠在文學創作者和文學受衆之間發揮中介與橋樑作用。在新聞報道中,社會大衆對文學信息的需求促使與文學相關的新聞能夠成爲新聞報道內容中的組成部分。在文學作品創作之初,新聞媒體可以對文學作品進行宣傳,在文學作品出版之後,新聞媒體也可以將受衆反應作爲一種文學現象進行報道,這不僅有利於文學作品知名度與影響力的提升,而且也能夠讓文學創作者通過新聞報道瞭解更多的反饋信息,從而對自身的作品創作方向進行調整,促使文學作品內容與受衆期待形成良好對接。當然,新聞媒體也可以在文學創作者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中發揮推動作用,如新聞媒體通過報道文學發展趨向和各類批評觀點,爲文學創造者提供溝通與交流的平臺,並構建起良好的文化氛圍。再次,新聞能夠爲文學創作提供多元化的創作素材和創作語言。一方面,文學作品來源於現實,而新聞則恰是直接反映現實。在新媒體環境下,文學創作者能夠通過新聞媒體真正做到“不出門而知天下事”,這些新聞可以爲文學創作者提供更多的創作素材;另一方面,新媒體環境下的新聞媒體是新詞彙的創造者和傳播者,許多網絡流行語言都可以成爲現代文學創作中的文學語言,這些語言在文學創作中的運用,能夠讓現代文學更好地體現出時尚性、現實性與貼近性,從而推動文學作品的傳播以及受衆對文學作品的接受。在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媒體對現代文學發展所提供的推動作用不斷提升,與此同時,新媒體推動現代文學的傳播促使新聞以及新聞媒體能夠對文學敘事策略和語言做出更多的借鑑。這對於推動新聞報道形式、新聞寫作手法的多樣化發展以及提升新聞報道的傳播成效都發揮着不容忽視的作用。在新媒體環境下,現代文學具備了更大的傳播空間和發展空間,新聞工作者在對現代文學話語和文體進行借鑑的過程中,也促使文學元素融入到了新聞語言和新聞寫作手法當中,這不僅強化了新聞的表現力,而且有利於提升新聞的感染力。一方面,從新聞受衆對新聞內容的接受方面來看,新聞工作者爲了能夠讓不同層次的受衆都對新聞內容作出良好的理解與接受,一般會使用直接的表述方式和直白的新聞話語,不過,新聞受衆對新聞內容的接受程度仍舊具有一定的提升空間。如,在人物採訪報道中,這些新聞報道具有較長的篇幅和一定的深度,而對被採訪人欠缺瞭解的新聞受衆,很難對新聞內容作出良好的理解與接受。爲此,新聞工作者可以對文學創作元素加以借鑑,通過對人物外貌以及事蹟進行文學性的寫作,讓新聞人物更具立體感,促使新聞報道更具可讀性。另一方面,新聞寫作與傳播需要將客觀性、真實性作爲重要原則,因此,新聞工作者需要避免將自身主觀情感融入新聞當中。雖然這讓新聞工作者和新聞媒體始終保持着公正的立場,但是受到個人情感因素缺失的影響,新聞內容也難免會產生欠缺感染力的問題。新聞工作者通過借鑑文學創作手法,則能夠讓新聞在客觀真實和感染力之間求得平衡。如在新聞寫作中對散文創作手法的借鑑,能夠讓新聞工作者利用優美輕鬆的筆觸對新聞事件做出生動的描繪,這對於提升新聞報道的感染力與吸引力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文學與新聞界限逐漸模糊化的現象值得注意

在新媒體環境下,文學與新聞之間的互動也導致了文學與新聞之間的界限逐漸呈現出了模糊化的特徵,這種特徵突出體現在網絡新聞媒體對文學元素的過度借鑑,導致新聞報道文學化現象的出現,同時也體現在文學作品對新聞做出過度的借鑑,導致文學創作新聞化現象的出現。這兩種現象的存在,對文學和新聞之間的良性互動和良性發展產生着不容忽視的制約作用。從新聞報道文學化現象來看,新聞報道對文學元素的適度借鑑能夠深化新聞報道內涵、提升新聞報道感染力,但是如果新聞報道對文學元素進行過多的借鑑和使用,也會導致新聞報道的真實性飽受爭議。如在文學創作中,杜撰和虛構、想象與誇張是十分常見的手法,這種手法若在新聞報道中加以運用,則會導致新聞報道背離對真實性以及客觀性的追求,繼而導致新聞媒體公信力的下降。事實上,這樣的案例在新聞報道中是客觀存在的,一些新聞媒體爲了吸引受衆關注,在新聞報道中推出了許多兼具新聞元素和文藝氣息的紀實性文學作品,一方面,這種作品有真實存在的人物、時間、地點等新聞要素,另一方面,這些作品中的情節和具體內容則存在着過度誇張和虛構的問題。諸如此類的新聞作品展現出了極強的故事性和可讀性,但是卻弱化了新聞報道所應具備的'客觀性、真實性與嚴肅性。面對這種現象,新聞工作者需要對文學與新聞的文本屬性做出清晰的認知,文學重視審美與故事性,新聞則強調信息傳遞與真實性。與文學內容來源於現實又高於現實不同,新聞來源於現實而且要還原現實。爲此,新聞工作者需要在對文學創作手法做出借鑑的過程中遵循適度原則,避免新聞報道出現可讀性與真實性的失衡。從文學創作新聞化現象來看,文學創作新聞化現象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新媒體環境將文學創作置於文化生產過剩的環境之下,這讓文學傳播面臨着更爲激烈的競爭,同時也促使文學創作與文學傳播必須尊重受衆、尊重市場規律。在此過程中,文學創作成爲了文化市場中的產品生產行爲,無論是文學創作者還是文學創作過程,都失去了傳統傳播環境下的神祕感。特別是在文學作品的市場運作過程中,文學作品的傳播需要依賴於新聞媒體的宣傳甚至炒作,而宣傳與炒作的對象也不侷限於作品本身,而是拓展到作者本人,在這樣的環境下,文學創作者爲了讓文學作品獲得更好的傳播效果,而走新聞媒體及明星路線,對自己及其作品進行炒作;另一方面,當前許多文學作品都體現出了追捧現實物質利益、趨從紀實以及創作定位短平快的特徵,一些文學創作者在新聞媒體看到某則新聞,就可以以新聞內容爲主線開展作品創作,這讓文學作品呈現出了追逐社會熱點與社會焦點,重視反映新鮮事物以及引發社會影響的傾向。在此過程中,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的即時性爲這些文學創作者提供了便利。然而事實上,一些作品雖然具有追求現實性、反映社會現實的外表,但是沒有做到對現實開展價值透視和審美提煉,這讓文學作品創作癡迷於日新月異的“當下”、流連於消費化和時尚化,而難以彰顯出濃厚的文化底蘊與人文內涵。

新媒體的發展,爲文學與新聞傳播之間的互動創造了更爲良好的環境。在文學與新聞互動過程中,需要重視發揮出新聞爲文學創作提供素材以及新聞對文學傳播的推動作用,也需要以提升新聞感染力爲出發點,對文學創作手法做出適當借鑑。必須指出的是,文學與新聞之間的互動和相互借鑑需要遵循適度原則,避免出現文學創作新聞化與新聞報道文學化的傾向,從而實現文學與新聞在新媒體環境下的良性互動與協同發展。

參考文獻:

[1]司新麗.新聞寫作中的真實性與文學化[J].新聞與寫作,2015年第03期.

[2]李梅.作爲文學新聞的“我們的”報告文學——中美文學新聞之敘事比較研究[J].新聞大學,2014年第03期.

[3]姜威.淺談如何在新聞寫作中借鑑文學手法的技巧[J].中國傳媒科技,2013年第04期.

[4]王志永.媒介深度報道中新聞與文學“合流”現象探析[J].新聞界,2011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