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來中醫診斷學科的研究和發展現狀分析

學識都 人氣:1.82W

理論探討和文獻研究是中醫理論研究的特色,是臨牀研究和現代實驗研究的基礎,以下是小編蒐集整理的一篇探究中醫診斷學科發展現狀的論文範文,歡迎閱讀查看

近10年來中醫診斷學科的研究和發展現狀分析

文獻資料是學科學術動態最真實的反應,而中醫文獻則是反應中醫發展和進步的最真實的一面鏡子。中醫學術的繼承和發揚離不開中醫文獻,因此要了解中醫診斷學科發展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首先要從其相關的文獻分析入手。我國現行出版的具有一定代表性和權威性的中醫藥類雜誌主要有《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中華中醫藥雜誌》和《中醫雜誌》等。以上三種刊物創刊時間較早,其被引用頻次均居於排行榜前列,被國外多種檢索機構收錄,可信度較高。

而且這三種刊物所刊載的中醫診斷類相關文獻佔有一定的比例,因此本文選擇此三種刊物,擬對此三種刊物近10年來所刊載的有關中醫診斷學的學術論文進行計算及檢索,並進行統計、比較和分析,以此瞭解近10年來中醫診斷學科的研究和發展現狀,並從中得到啓迪。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本研究以2005-2015年1月《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中華中醫藥雜誌》和《中醫雜誌》(含增刊)各卷期作爲統計資料。

1.2方法利用計算機檢索,按照文獻計量學方法對以上三種刊物近10年所刊載文獻進行逐篇檢索。計量學指標主要包括:(1)文獻總篇數:剔除信息類文獻如“關於舉辦第二期中醫藥SCI論文寫作與發表提高班”和廣告等內容後,得到的各期文獻總篇數。(2)中醫診斷文獻篇數:參照《中醫診斷學》[1]的內容,摘錄三種刊物中刊載中醫診斷文獻及篇數。(3)中醫診斷文獻分類:根據文獻報道的研究方法和內容,將所摘錄的文獻分爲臨牀研究、理論探討、實驗研究和文獻研究四大類。

1.2.1文獻分類標準(1)理論探討類文獻:主要分佈在“理論探討”“學術爭鳴”“思路與方法”等相關欄目,其內容主要以理論性研究和討論爲主的文獻,如“:論脈象與位、數、形、勢的關係”[2]和“建立中醫證候診斷標準體系思路的探討”[3].(2)臨牀研究類文獻:主要是指以人爲研究對象,對疾病的證候類型、證素、四診等相關內容進行研究的文獻,例如“51例心臟X綜合徵患者證候特點分析”[4],此類文獻主要分佈於“臨牀研究”和“臨牀報道”等欄目下。(3)實驗研究類文獻:主要包括以動物、組織和細胞爲研究對象,對證候模型、證候生物學基礎等進行研究的文獻,也包括與四診儀器的研發相關的文獻。此類文獻主要分佈在“實驗研究”“證的研究”和“研究動態”等相關欄目之下。題如“逍遙散對肝鬱脾虛證模型大鼠外周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皮質酮的調節作用”[5]和“可見光光譜用於表寒裏熱證舌診的快速分類”[6]等。(4)文獻研究類文獻:主要包括對中醫診斷歷代古籍和現代文獻的整理和研究的相關文獻,主要分佈在“文獻研究”“論着”和“綜述”等相關欄目,如“基於文獻研究的肝鬱脾虛證臨牀診治規律探析”[7].

1.3統計學方法將所有數據和文獻分類錄入EXCEL,並導入至SPSS18.0進行統計分析,GraphPadPrism5軟件作曲線圖。

2結果

2.1概況分析統計近10年來三種刊物共31卷,其中《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和《中華中醫藥雜誌》10年均爲月刊,而《中醫雜誌》2005-2010年爲月刊,2011年改爲雙月刊,加上各增刊後,三種刊物合計共421期。如表1所示,三類刊物10年來所刊文獻總量爲19253篇,其中中醫診斷研究相關的文獻共1117篇,佔5.8%.(見表1)

2.2四類中診文獻結構比分析在1117片中醫診斷研究相關文獻中,其中臨牀研究相關文獻所佔比例最高佔57.6%,其次爲理論探討類文獻佔21.5%和實驗研究相關文獻佔13.2%,而文獻研究類的比例不足10%.其中《中華中醫藥雜誌》所刊載的中診相關研究類文獻佔三刊之首,佔中診文獻量的48.2%,其後依次爲《中醫雜誌》佔32.1%和《中國中西醫雜誌》佔19.7%.(見表2)

2.3中醫診斷研究近十年研究動態和走向從下圖中可以看出實驗研究和文獻研究類文獻發表數量波動幅度較大,其中實驗類文獻發表最多的年份爲2011年30篇是最少爲2005年4篇的7.5倍。而文獻研究類文獻發表最多的年份爲2012年21篇是2005年2篇的10.5倍。臨牀類文獻刊載量有一定的波動,但波動幅度不大,且呈現一定的穩定增長趨勢,而理論探討類文獻每年刊載量較平穩在14~40篇之間上下浮動。(見圖1)

3討論

3.1中醫診斷研究相關文獻總量偏低原因分析

從對三類期刊中四類中醫診斷研究相關文獻數量和分佈統計結果來看,中醫診斷研究的相關文獻分佈欄目較廣,但所佔文獻量比例較低,只佔到文獻總量的5.8%,這種低比例情況的出現通過分析,筆者認爲可能與以下幾個方面因素相關。首先,此結果確實說明了中醫診斷相關的研究還處在初步階段,很多研究例如動物證候模型的研製,證候的生物學基礎研究等雖然進行了很多嘗試,但還是未取得階段性進展,又如四診儀器的研發雖然一部分已投入臨牀,但是使用率卻很低,所以中醫診斷學相關研究領域仍然有很未知理論值得中醫研究者們努力探索和挖掘。其次,由於近幾年各高校和研究單位對論文發表刊物的要求升高,使得一部分質量和可信度較高的相關研究類文獻流入國外一些雜誌,例如ScienceCitationIndexq(SCI)收錄的部分期刊,這可能也是造成中診文獻比例偏低的一個原因。

3.2中醫診斷臨牀研究類文獻比例居高不下

根據本文分析結果顯示,近10年來三類刊物1117篇中醫診斷相關文獻中,其中臨牀研究類文獻643篇,佔57.6%,以2011年96篇爲最高峯,年平均64.3篇,比例10年間居四類文獻之首。這反映出在近10年中醫診斷學科研究的某些特點,即中醫臨牀研究較基礎研究活躍,說明了這一階段的課題資助多偏向於臨牀,從事研究的相關人員多從事臨牀工作,這與國內外現代醫學的基礎研究存在明顯的差距。筆者在文獻整理中發現臨牀研究尤以臨牀某種疾病的證候分類和證素統計等相關研究居多,且此類研究多爲回顧性研究,這可能與臨牀資料比較容易獲得有一定的關係。

3.3實驗研究和文獻研究類文獻比例偏低

本文統計結果顯示,三刊近10年中刊載的實驗研究文獻共148篇,佔13.2%,而文獻研究類文獻也只有86篇,佔7.7%,儘管比例偏低,但也呈現逐年增加的趨勢。中醫診斷研究歷程中,既經歷挫折也積累了經驗,目前雖實驗研究已初步形成中醫的研究模式,但仍然以套搬西醫基礎研究思路和手段爲主,藉助西醫的研究模式來解決中醫的問題,這顯然是與中醫理論相悖的,導致中醫實驗研究結果不盡如人意。所以中醫研究雖然開展已有幾十年,但與西醫基礎研究比較總體水平低下,仍然有很大差距,尚有待現代中醫研究者們不斷完善和突破。

中醫文獻研究,歷來是中醫發展和進步的重要方面,但是專門從事中醫文獻工作的研究人員並不多。從此次統計結果來看,文獻類研究所佔比例居四類研究至末位,導致這個情況的出現主要與以下幾個方面原因有關:首先,文獻研究是自發和盲目的,由於自發和無序導致了中醫文獻研究工作的重複性,使研究局面混亂,最終使研究者找不到頭緒。其次是中醫文獻研究人才匱乏,客觀上造成了中醫文獻研究發展的障礙,更何況於中醫診斷相關的文獻研究。最後一方面,以上出現的情況也可能與文獻研究相關的課題資助較薄弱有很大的關係,使得研究者對文獻研究缺乏積極性。

3.4四類研究10年走向及比例關係所反映的問題

理論探討和文獻研究是中醫理論研究的特色,是臨牀研究和現代實驗研究的基礎,因此合理的文獻比例結構有利於中醫診斷學科的可持續發展。此次研究中三刊各類文獻比例爲:臨牀研究:實驗研究:理論探討:文獻研究=7.5:2.8:1.7:1,顯而易見四類研究文獻的比例結構不甚合理。這個結果說明目前的中醫診斷學科缺乏一支穩定的從事文獻研究和理論挖掘的科研隊伍,因此也很難取得突破性的.臨牀和實驗研究成果。假如沒有強大的研究成果作爲支撐,則整個學科的整體研究水平無法準確評估,所以中醫診斷學科的發展將有所侷限。

3.5四類文獻在三種刊物中的分佈差異

從本次研究統計結果看,中醫診斷研究相關文獻在《中華中醫藥雜誌》的刊載量是最高的,其次爲《中醫雜誌》,而《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又次之,從各類文獻看臨牀研究、理論探討和文獻研究類文獻在《中華中醫藥雜誌》和《中醫雜誌》的刊載比例較高,而實驗研究類文獻在《中華中醫藥雜誌》和《中國中西醫結合雜誌》的刊載比例較高,導致這種情況出現的主要原因是每種期刊的辦刊宗旨不同,因此對文章的刊載類型要求不同。四類文獻在三種刊物中的分佈差異的原因可給各類文章的投稿提供一定的參考。

對某一階段某一研究領域的相關文獻數量和種類進行普查,可以瞭解這一階段這一研究領域的研究動態和熱點,爲下一步研究提供思路和方向。中醫學經歷幾千年的發展,中醫文獻源遠流長,文獻類別更是名目繁多,但是針對中醫藥文獻的調研普查卻爲數極少,針對目前這一現狀,筆者採用文獻計量學方法進行了初步嘗試,將近10年中醫診斷研究相關的文獻進行了統計和歸類,由於中醫診斷學科定義的模糊性,某些文獻的分類存在一定的爭議,例如“地中海貧血不同類型與基因型及腎虛證候的關係”

既可以屬於中醫診斷證候研究類文獻,又可屬於中醫內科類研究文獻,因此,以後若對其他學科研究文獻進行歸類統計的時候可能會出現重複納入文獻的現象,但這對統計結果影響不大,本文的統計和歸類結果僅供參考。

參考文獻

[1]陳家旭,鄒小娟.中醫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10.

[2]張治國,楊傑.論脈象與“位、數、形、勢”的關係[J].中華中醫藥雜誌,2009,24(9):1123-1127.

[3]王智喻,王天芳.建立中醫證候診斷標準體系思路的探討[J].中華中醫藥雜誌,2009,24(5):634-637.

[4]毛靜遠,王恆和,葛永彬,等.51例心臟X綜合徵患者證候特點分析[J].中醫雜誌,2007,48(12):1111-1112.

[5]丁傑,陳家旭,樑媛,等.逍遙散對肝鬱脾虛證模型大鼠外周促腎上腺皮質激素、皮質酮的調節作用[J].中華中醫藥雜誌,2009,24(11):1436-1439.

[6]林凌,李哲,張晶,等.可見光光譜用於表寒裏熱證舌診的快速分類[J].中華中醫藥雜誌,2012,27(1):166-169.

[7]徐聯,陳家旭.基於文獻研究的肝鬱脾虛證臨牀診治規律探析[J].中華中醫藥雜誌,2011,26(12):2977-29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