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新課程理念來改革數學計算教學的論文

學識都 人氣:2.11W

張富平

運用新課程理念來改革數學計算教學的論文

最近,聽聞一同事在一週的時間內教完了兩週的計算教學內容,甚感驚訝,迫不及待地想討教其“獨門妙方”,聽完了他的一節課,我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先用5分鐘複習,再用5分鐘傳授計算方法,剩餘的幾十分鐘則在學生一遍遍地練,教師一遍遍地強調中渡過,遇有簡單的計算內容,教師便繼續傳授,學生也繼續練習------一節課下來,學生計算的正確率和熟練度居然很高。這不由引起了我的深思:計算內容在小學數學中佔有很大的比重,它的掌握是學生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基礎,也是他們今後參加工作所必須的最基本技能。廣大數學教師一直很重視這部分的教學,在教學中也積累了不少經驗。但如果按照新的時代要求和新的教育理念來審視,其中仍存在不少問題。

問題一:過分強調“知識性”。即重知識,輕能力。這主要表現在:課堂上教師“一言堂”地教,學生“正襟危坐”地學、“緊鑼密鼓”地練;或者是師生打乒乓式地一問一答,一問一齊答;甚至還有些老師把抄法則,默法則作爲教計算的法寶,常用不倦------這樣的教學過多地注重學生運算知識的掌握,過多地強調學生運算技能的訓練,而忽視了他們多方面數學能力的發展和計算知識的實際應用。長此以往,致使許多學生感到數學“枯燥無味”,失去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

問題二:過分追求“形式化”。即重形式,輕實效。我曾聽過一位老師執教的“同分母分數加減法”一課,當教師出示例題,學生列出 + 後,教師引導學生着重分析了這兩個分數的意義,眼看學生就要齊答出= 了,這時教師的引導“嘎然而止”,要求學生合作探究出答案------在公開課上,常看到這樣單純爲體現新課程理念而精心設計的如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的環節,而究其實效,又有多大?還有些數學課堂中充滿了繁瑣的計算和推導,並美其名曰:“訓練思維”------這樣的大搞形式,忽視了數學計算的真正價值,學生看不到數學的用處,學不到真正的知識,更談不上會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問題了。

問題三:過分依賴“熟能生巧”。即重“熟練”輕“巧練”。的確,熟是能生巧,但它必須建立在通過教師實施有效、富有個性的教學,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綜合等活動真正理解了問題本質的基礎上,他們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否則,單純地想利用多練、搞“題海戰術”來達到“巧”,恐怕是“欲速則不達”,只會禁錮了學生的思維,束縛了學生的手腳,把學生變成了習題的“奴隸”。那麼,如何改革傳統的計算教學,運用新課程的理念來構建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數學計算課堂呢?

(一)、注重過程,發展學生探究能力。

1、動手“做”數學,理解算理的科學性。“做”數學是目前數學教育的一個重要觀點,它強調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現實的過程、理解和反思的過程,強調以學生爲主體的學習活動對理解數學的重要性。教學中多讓學生動手、動腦、動眼、動口,能促進多種感官協同參與認知,能使他們主動地參與到表象的建立,算理的探究。如教學“需要進位的筆算一位數與兩位數相乘”一課,例題是 36×2,最簡單最省時間的方法是直接列豎式教給學生“二六十二,二三得六,六加一得七”,但“爲什麼要進位”,“怎樣進位”對一些學生來說,還是沒搞清,而這恰恰就是本課的難點。如何突破?我設計了師生共同擺小棒,操作36×2的環節,用小棒上下分別擺出1個36後,學生直觀地看到左邊共有6捆(60根)小棒,右邊共有12根小棒,可把12根裏的10根捆成一捆,進到左邊的6捆裏,得7捆------通過這樣的一擺、一捆、一放,在學生頭腦中就形成了進位的表象,直觀地理解了進位的方法,爲以後自主探究“連續進位的筆算乘法”打下了基礎。

2、鼓勵自主探究,體驗知識的系統性。蘇霍姆林斯基說:“人的內心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求——總想自己成爲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究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我們的數學教學,許多時候是運用舊的知識解決新的問題,從而使知識得到發展的。而這就爲學生的自主探究提供了可能。如果我們能抓住知識上的聯繫或者類似、相通之處,利用知識的正遷移規律,鼓勵學生自主嘗試,大膽探究,就能使學生更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新知,不斷擴充、構建成系統的知識體系。如三年級的“筆算乘法”這一章節,由於前後知識聯繫緊密,都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所以每節課我都給足學生自主探究、嘗試計算的時間,再指導學生自主閱讀例題的計算方法。當他們發現自己獨立探究出來的結果與例題一樣時,喜悅之情溢於言表,充分感覺到了自己智慧的力量,體驗到探究的快樂;當他們始終計算不出來或計算有錯時,心理上就處於“憤”、“悱”狀態,急切地想知道應該怎麼算,爲什麼這樣算,計算中要注意什麼,這時候教師的點拔、指導,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漸漸地,他們探究的意識越來越強,常會主動自學新的計算內容,所學的知識越來越系統,遷移類推的能力也開始逐步提高。

3、重視互動交流,提倡算法的多樣性。“新課標”對計算的要求不再是以前的又快又準,而是看誰的方法多——“算法多樣化”。提倡“算法多樣化”,實質上是尊重學生個性化的發展,提倡個性化的學習。要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熟悉的思維方法去解決問題,鼓勵學生從多樣化算法的討論中吸納別人的經驗,把他人的思維精華納入到自己的認知領域,以提高和發展自己。所以提倡“算法多樣化”,與讓學生開展互動交流、討論是分不開的。出現了多種算法後,教師要正視每一種算法,創造條件,組織和引導學生互說、互評、互學,在比較中求真,在應用中內化。如教學“簡便計算25×32”時,學生得出了“25×4×8,25×8×4,25×(30+2),5×5×32,25×(40—8)等算法,針對這些解法,我及時組織學生交流、討論,看看哪種方法更簡便,最實用。其間學生各抒已見,據理力爭,思維頻頻碰撞,誰也說服不了誰-------。其

實,這裏的認定“哪種方法最好”本無太大價值,因爲不同的學生有着不同的認知水平和思維能力,但學生通過對各種解法所進行的互動交流、討論比較,經歷了對各種算法的再認識過程,而這個過程恰是最有價值的,有利於構建起學生優化的思維方法,有利於激活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有利於學生學會與人合作、交流,也有利於增進他們學習數學的情趣,從而提高數學計算的能力。

(二)、注重反饋,強化學生數感意識。

“新課標”首次提出了“數感”一詞。概括地說,數感就是一個人對數的意義和運算的直覺感知,如簡便計算時,對25、4、125、8這幾個數的敏感等。具有良好數感的人,對數的意義和運算有靈敏而強烈的感覺、感受和感知的能力,並能作出迅速準確的反應。但它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認真紮實的知識學習,更需要及時有效的反饋練習,通過一些必要的練習反覆作用於學生的感知,附着於學生的知識結構,久而久之,以達到強化數感的目的。

1、注意反饋時效。這方面傳統的計算教學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既有短時反饋,如“鋪墊引路及時練”,“鞏固新知當堂練”等;也有長效反饋,如“基本口算天天練”,“易錯習題時常練”等。這些練習,進一步鞏固了學生所學的知識,促進了知識的內化,也潛移默化地訓練了學生的數感。

2、變換反饋形式。針對不同年級計算上的要點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反饋的形式可開放些,多樣些。如,低中年級小朋友,可組織“口算奪紅旗”,“數數傳花”,“小啄木鳥找蟲”等活動,以“玩”促“練”;高年級學生可開展“視算聽算結合練”,“誰是巧算王”等活動,着重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刻性和靈活性,讓學生在活動中建立起良好的數感。

3、昇華反饋內容。高效的反饋練習,需要不斷變換角度,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突擊疑點而精心設計。 如學完了分數除法後,我常喜歡練一些諸如:+, —, ×, ÷這樣的一組組分數四則運算題。將這些相似又相異的教學內容放在一起練習,讓學生細細地比比、看看、想想,領悟其中的聯繫與差別,在比較中強化感知性、感應性和感受性。還可以在計算練習中經常性地出一些找規律、巧算的題,如“我與11交朋友”,先計算出11×11,11×12,11×13的答案,觀察題目與計算結果的特點,指導學生大膽猜想11與其它兩位數乘的規律,並通過計算小心驗證自己發現的這條規律的適用性。這樣的練習,學生樂練,愛練,從中也增強了對數和運算的敏感度,這對培養起他們良好的數感是大有裨益的。

(三)、注重應用,增強學生實踐能力。

1、豐富式題呈現的方式。現有的數學教材中對計算式題的呈現方式極其簡單,基本上是以直接出現爲主。“新課標”強調要通過現實生活的情境使學生體驗、感受和理解數與運算的意義,要呈現給學生大量的現實背景,從中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更深刻地理解數學,認識生活。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能結合具體教學內容的特點和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或用生活題、對話題的形式、或用創設生活情境、問題情境等方法賦計算式題予生活的活力。如教學“小數乘整數6.5×4”一課時,我是以生活題的形式引入的:商店裏一支圓珠筆賣6.5元,王強準備買4支這樣的圓珠筆共要付多少錢?再如,“分數乘分數×”一課,我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引入例題:小明請華華到家裏做客,請華華吃西瓜,先切了一半留給父母,兩人吃的各佔了西瓜一半的一半,問小明吃了整個西瓜的幾分之幾?------這樣的呈現方式“把數學生活化”,雖然比直接出示要麻煩些,但卻能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將所學的計算知識與現實生活中的購物問題、分物品問題聯繫在一起,從而明確了所學知識的現實意義。

2、實踐計算學習的作用。數學教育家denthal所言:數學是現實的,學生從現實生活中學習數學,還要把學到的數學應用到現實中去。而計算就是幫助我們

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工具。要想真正理解這一點,就必須讓學生在生活中運用所學的計算知識積極實踐。這裏值得一提的是估算的實用價值。估算是日常生活、測量中無法也沒有必要進行精確計算或判斷時所採取的計算方法。培養學生具有一定的估算能力,可以發展學生對數的認識,促進數感的培養,也有利於學生應用數學意識的增強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提高。除了在課堂上教給學生估算的方法外,最有效的培養方法就是讓學生在實踐中鍛鍊,在具體問題的處理中提高。如估計一篇文章一頁的字數,到圖書館估計書架上書的總數,在做操時估計全校的人數------通過這樣的估算實踐活動,讓學生逐步學會數學地思考問題、數學地看待生活,逐步掌握、優化估算方法,養成估算習慣,提高數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