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吉首的歷史論文

學識都 人氣:2.37W

吉首歷史悠久。

淺談吉首的歷史論文

春秋戰國屬楚。秦屬黔中郡。漢屬武陵郡。宋熙寧三年(1070)置鎮溪砦(寨),爲軍事要地。元屬盧溪縣。明洪武初年,朝廷設巡檢司,發黃冊,苗民反抗。明洪武三十年(1397)設鎮溪千戶所,隸辰州衛,形成“裏”的編制,“所裏”之名源於此。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撤千戶所爲乾州廳,治乾州。民國二年(1913)置乾縣,次年,因與陝西乾縣重名,改爲乾城縣。

由此可見,古代只有乾州,而無吉首之名。

吉首在苗語中意爲“養育苗家的乙方水土”。

乾州,地處十里盆地,四周環山,其山形如九龜尋母,狀如乾卦,謂之乾州,是湘西地區八大古鎮之一。其他七大古鎮爲鳳凰沱江、永順芙蓉、花垣茶峒、懷化洪江、龍山裏耶、瀘溪浦市、龍山洗車河。

乾州古城由小土城擴建爲石頭城,有護城河環繞,外圍有炮臺、營盤、碉卡護衛,是古代一座堅固的城堡。古城北有喜鵲臺,南有鎮竿城,是南城防衛線上軍事指揮中心。

乾州城內有十里古街,城中有十里河道,城外有十里邊牆。早在東漢時期,乾州就是“五溪蠻地”,因“居楚西南,界連黔蜀”,逐漸成爲邊陲重鎮。

吉首吉吼是苗族地名,後簡化爲吉首。

在東部苗語中,不同的方言把吉首叫吉索吉夯、吉叟吉喊、吉叟吉吼,又因用字各異,字同義同,各種用語五花八門,但都不改其苗語的本意。

吉索,意思是百姓居住的地方。吉夯,如今叫德夯。吉首吉吼、吉叟吉吼的本意,是幸福快樂地叫喊,是人丁興旺、熙熙攘攘之地。叟的本意是上年紀的男人,俗稱老頭;頭與首相聯,首也叫頭,點首就是點頭。韓國首都改漢城爲首爾,是取人中豪傑、傲視東方之寓義,但吉首成爲湘西自治州首府,千百年來居住在這裏的苗族人民並不預先知道。

所以,吉首有苗語的固定含義,最基本的.含義就是“養育苗家的一方水土”。

關於“吉首”之名的由來,還有一種說法,就是源於鎮溪千戶所,俗稱“所裏”。明朝在邊遠少數民族地區實行“軍政合一”的衛所管理制度。因此,湘西設有崇山軍民千戶所、羊峯軍民千戶所、鎮溪軍民千戶所等。

當時,以一百一十所爲裏,而苗人以“喊聲起裏”,俗稱“苗裏”,與漢人用“記裏鼓車”的華里不同,但實際距離相差不多。

“所”是明朝軍事單位,在“衛”之下,“哨”之上。因爲是防衛所,有所便有城,叫“所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3)設乾哨。苗語稱地名時,往往對一些位置比較險要的地方,帶“吉”聲爲詞頭,於是“所裏”稱“吉首”,也是所裏的苗語漢諧音。

但這有點牽強附會,因爲鎮溪千戶所設治於此,純屬巧合。否則,爲什麼崇山千戶所、羊峯千戶所等與鎮溪千戶所相同性質的卻不叫“所裏”呢?同時,這個由來與人文氣息濃厚的“吉首吉吼”大相徑庭。

明代之前,吉首還是一個小集鎮。宋熙寧三年(1070)在乾州(吉索)設鎮溪砦(寨)。鎮者,鎮守之意。《辰州府志》雲:“宋熙寧三年,于吉索設鎮溪寨,楊峒官治之,爲鎮壓竿子坪苗民起義而立寨。”

大致從明朝開始。

明朝在全國設 10 多個都指揮使司,都司以下分設衛、所。衛所制度是獨特的軍事組織管理制度。衛的主官爲指揮使,所的主官爲千戶、百戶。吉首設立鎮溪千戶所。鎮溪原指峒河,河水發源於鎮溪山,後以山名所。

清朝在少數民族地區,廢除土司制度,設立府、縣,知府、知縣由外地官員擔任,稱“流官”,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改土歸流”制度。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推行改土歸流,改鎮溪千戶所爲乾州廳,改變過去“漢不入峒,蠻不出境”規定,鼓勵民族往來,地名也因此改變。

歷史上,吉首曾使用過鎮溪、所裏、乾州、乾縣、乾城縣等地名,它們都是隨着行政區劃建制的調整而更名的。如鎮溪屬吉首古名,北宋設鎮溪砦,明設鎮溪千戶所,民國鎮溪爲鄉。

新中國成立後,有很長時間未啓用鎮溪作地名,直到2006年3月,吉首市城區區劃調整,成立了鎮溪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