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電影藝術史的論文

學識都 人氣:2.59W

審美心理和普通日常心理雖然都需要我們心理上的運作,但是二者還是有着明顯的區別。在日常心理中,我們更在乎的是功能性、有用性,而在審美心理中我們卻是以一種旁觀性的眼光發現審美快樂。

淺談中國電影藝術史的論文

1整體性

在進行藝術活動過程中,審美心理要素決定着審美心理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心理狀態的存在。審美心理要素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各個要素,各個要素在審美心理活動中相互滲透、相互融合才能夠產生一種愉快的審美感情。

首先,在這四種要素中,感知是最直觀的體驗,我們通過感知來感受世界,同時形成的社會經驗也使得感知成爲我們認知事物的第一把鑰匙。在電影藝術中,因爲視聽的雙重感官效果,我們會立刻從電影的畫面和音樂中感知電影想表達的情緒、主題以及發展方向。比如我們可以在白色中感受到純淨,也可以在灰色中感受到壓抑,舒緩的音樂使我們平靜,高亢的歌曲使我們激動。在張藝謀執導的《大紅燈籠高高掛》中,整個影片幾乎都籠罩在灰色調的壓抑中,除了故事本身,這份灰色基調的處理深深讓我們沉浸在封建壓迫下不得翻身的牢籠中。雖然審美知覺迅速而又直覺地完成這一切,但是在這背後卻隱藏着我們全部的生活經驗,不可避免地有着想象、情感、理解的參與。其次,想象在其中爲審美心理的整體性插上了飛翔的翅膀。我們之所以看到恐怖片會覺得恐怖,大都是我們的想象在其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看到忽明忽暗的燈光,聽到若隱若現的腳步聲,我們的心理總會莫名地緊張起來,心跳也會加速。因爲我們看不見恐怖形象本身,但是這隱隱約約的跡象卻似乎預示着驚悚即將到來。所以,恐怖電影在運用觀者想象的空間裏可謂是下足了功夫,也只有給觀衆留足了想象的空間,纔可以稱之爲一部好的恐怖片。再次,情感是各個心理要素組成審美心理的中介。感知、想象、情感、理解作爲審美心理的一部分不是簡單的相加而是情感的聯結。所以,感知產生情感,想象擴大情感,理解昇華情感,情感在審美心理中充當着極爲重要的角色。情感在電影的審美心理中集中表現爲觀衆的“移情”與“共鳴”。所謂移情,按照裏普斯的觀點就是:我們在觀賞事物時,把“努力”或“傾向”實現於事物中,我們向它“灌注生命”。這種“灌注生命”的活動以獨特的方式發生,這時我們把親自經歷的東西,我們的力量感覺,我們的努力和意志,我們的主動或被動的感覺,移植到外在於我們的事物裏去。這種移置活動使事物更接近我們,更親切,因而顯得更易理解。所謂“共鳴”,是欣賞者與劇中人物在思想和情感上達到的基本一致,感到自己便是人物本身,所愛、所恨皆是同一物。只有欣賞者在影片中與人物情感達到共鳴,纔會產生同呼吸共命運的效果,也纔可以產生情感釋放的最大化。最後,理解是審美心理中的理性認識活動,也是審美過程中理性的'昇華。

在電影藝術中,理解最基本的含義便是分清虛實,就如《霸王別姬》中的程蝶衣分不清現實與戲劇,於是造成一生無奈的愛情悲劇。第二層理解是對電影中意義、題材、技法的理解,只有懂得了蒙太奇的使用,才知道它背後隱藏的那種含義。最後一層理解也是最重要的一層含義,就是對影片背後想表達的哲理的通透,只有追求到那份弦外之音,我們纔可以領悟《百花深處》裏想表達的對老北京古衚衕、古建築破壞的無奈與辛酸。這四種心理要素都是相互依存的,失去任何一樣,審美心理都會有所欠缺,所以審美心理的整體性意味着各種心理要素協同的發生作用,從而引發審美愉快。這四種要素的相融,讓審美心理從外部世界進入內心世界,又從內心世界擴充至外部世界,內心世界與外部世界達到了格式塔學派所主張的力的“同形”或“契合”,從而引發了審美的愉快。

2個體

“有一千個觀衆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雖然審美心理是一種整體性運作的存在,但是每個人因爲不同的民族、時代、階級便存在着不同的審美心理,而且不同的成長階段其審美心理也會發生變化,這就造成了審美心理的個體性。在欣賞電影作品中,經常會發現一個問題,有些電影作品的評分非常高,同時受到了專業電影人的高度評價。但是在市場運作中,這些被大家高度讚揚的飽含藝術價值的電影卻不能收到同樣的市場回報,特別是在票房上。

比如20xx年上映的《百鳥朝鳳》因爲上映後院線排片量低以及票房低,著名製片人方勵甚至不惜膝下黃金,跪在了大衆的眼裏,才引得大衆對於此片的關注量急劇上升。而有的電影雖然惡評無數,但依舊在票房上佔據了響噹噹的地位,審美心理的個體性也隨之展現出來。各個不同民族在審美心理上的選擇也會有不同。比如20世紀80年代,第五代導演陳凱歌正是因爲特殊的“插隊”生活,所以對黃土地上的農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簡陋的條件下,和攝影師張藝謀重現了突破封建桎梏女子的愛與愁,中華民族的魂魄,表現了時代衝擊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的心理變遷和傳統文化價值的嬗變。除了陳凱歌的《黃土地》,同時期的張藝謀作品《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吳天明作品《老井》《人生》等都展現了我們中華兒女在那個時代的封建與突破中的較量。這是我們特有的時代,也是中國變革過程中的藝術個性化的產物。所以,當我們作爲一個觀賞者在影院中欣賞電影,我們自然會相較於外國人更加了解我們自己的社會文化,同時也可以在我們這個時代裏看見過往的縮影,從而引起更大的心理觸動。除了每個民族之間獨特的審美心理,不同的歷史時代之間也有獨特的審美心理,“環肥燕瘦”“唐詩宋詞”,人們不僅對美的要求不一樣,同時表達審美心理的方式也不一樣。

還有在每個人的生長過程中,其會因爲家庭、學習、事件、社會變動產生不同的審美心理。比如現如今電影的商業化現象,作爲藝術家的導演們也並不想深陷其中,但是在票房成爲很多電影衡量標準的現在,他們不得不去考慮受衆心理需求來拍攝作品。張藝謀近期的作品《長城》中甚至出現了現在當紅小鮮肉鹿晗、TFBOYS等成員的加盟,這是在開拓不同年齡層,各種粉絲的市場之間,導演們越來越常用的戲碼。在民族、社會、歷史、個人的影響下,審美心理展現出不拘一格的個體性,創作者有自己的創作個性,欣賞者也有自己的欣賞個性,而且不同的時期根據不同的變化,個人的審美心理還會出現未知的改變。這種個體性的存在使得審美心理因爲不同而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