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道德探究

學識都 人氣:2.29W

道德的見利思義,具有承上啓下的作用,是正道德的中堅力量。怎樣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道德探索?

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的道德探究

摘要:作爲國家層面和高等學府具有思想引領性的《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公共必修課,一直以來被人們貫之以先鋒模範的作用。但實際上在高校大學生心目中一直處於被忽視的尷尬位置,被大學生束之高閣。在課堂上、在社會生活中,不能起到其應有的實用價值。爲什麼會出現曲高和寡的現象呢?究其原因,是否在於講授這門課程的時候,一直在忽視人性最基本的需求呢?筆者認爲,談思想談道德都不能忽視人性與利益。本文將從三個方面:一是道德的前提(人性)、二是道德的基石(見利思義)、三是道德的載體(厚德載物),來進行論述人性、利益與道德三者之間的關係。通過傳遞一種理念,啓發一種思維,使學生們能夠找到未來人生中“人性、利益、道德”三者之間的最佳契合點。

關鍵詞:道德;利益;人性;思維

“課堂講授有紀律,學術交流無禁區”是對教師們授課的基本要求,作爲教師我們要始終高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旗,明白無誤地告訴廣大學子,道德的應用對於人生的重要意義。但過度的高大上講法早已使這門課程飽受病垢,使學生們怨聲載道,使講授這門課的老師苦不堪言。《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書中的語言屬於官方語言,如何能夠做到使書中的精髓內容通俗易懂,使廣大學生能夠容易接受,又符合社會發展的所需呢?就要從人性與利益的角度出發來釋義。

一、道德的前提:人性的基本層次

個體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當代社會,誰也無法抹去人們對利益的渴求,因爲利益不是虛無飄渺的東西,它是人們能夠實實在在感受到的存在物。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經過實踐檢驗的真理。所以講授這門課的基點,是要接地氣,不否認人性中的基本需求,即不否認個人利益的存在,從而以此爲切入點來解釋道德,提高思想。只有這樣,這門課程才能真正深入學生當中,纔會真正起到思想航標的作用。

(一)人性是道德的前提

在人性中有善亦有惡,道德能否認人性的存在嗎?答案肯定是否定的。人性是道德的前提,它不是路人甲乙丙丁,也不是我們可以隨意忽視的東西,無論人性善與惡都構成道德。數千年前的名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在今天依然是道德的基礎,依然直指道德的發展,依然是夯實崇高道德的基石,依然有其現實而重要的存在價值。人性不同於天性,就像剛出生的嬰兒一樣,在天性中無所謂善惡,沒有人是天生的好人與壞人。但長大之後的人卻有百樣,有好人與壞人之別,這就是人性本質的使然。

(二)利益是人性的起點

在講授《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時,曾經問過學生一個問題:“你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期在什麼時候?形成了什麼?”大多數學生對這個問題沒有自己明確的答案。也曾問“如何看待金錢等於成功”?少數學生的回答傾向性比較負面,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是什麼原因導致學生們形成了比較負面的三觀理解,把簡單的金錢富有看作成功呢?也許是社會環境的因素,導致了人們思想的混沌。然而我們不能一概否認人性的弱點,即利益對人性的衝擊。木心先生曾言:“羣衆沒有觀點。”所言極是,這如同利益一樣,在人性中,人們對待利益少有觀點,只有直覺,只有行動;就如同理想中的我與現實中的我的區別一樣,理想中的我善良,現實中的我現實;也如《甄嬛傳》中的甄嬛與《大長今》裏的大長今,兩人初入宮時都很善良,而到最後長今依然那麼善良。那長今的利益詮釋了什麼?長今充分詮釋了人性中的善,也是她追求的利益所在即善與正義;甄嬛變得比誰都會耍心計,這是爲了自保,也是爲了利益,你說甄嬛是變好了,還是變壞了,恐怕這個不能簡單的下定義。但無論何種利益,都是以人性的選擇爲出發點的。

二、道德的基石:見利思義的二層次

人性是道德的前提,利益是人性的起點。無論人性好與壞,都是屬於道德的範疇。如何擴大善道德,擴大道德的基石,抑制負道德,同時又能滿足人們對利益的基本需求,這要求我們做到“見利思義”。“見利思義”與“見義思利”兩者並不是對立的,像車之兩輪,鳥之兩翼,缺一不可。只是我們已經過了那種只強調義,而忽視利的年代,充分尊重人們對利益的追求與渴望,符合道德的發展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