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課外閱讀中提高語文素養

學識都 人氣:6.58K
從課外閱讀中提高語文素養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了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課程理念,何謂語文素養?用課程總目標來詮釋,那就是通過語文教學實踐活動,使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閱讀中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鑑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薰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如何達到目標?除了對課程教材的規定外,新課標提出學生在九年教育中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其中小學階段閱讀總量不少於145萬字。完成這麼大的閱讀量,僅靠幾本教材是遠遠不夠的,這就需要我們有計劃地組織學生開展課外閱讀活動,進而提高閱讀的量與質。這就涉及到組織與指導的問題。那麼,如何加強學生課外閱讀指導呢?以下是筆者的幾點拙見。
        要搞好語文教學,提高語文教學效率,使語文教學真正踏準時代的節拍,必須重視學生課外閱讀能力的提高。呂叔湘先生在總結了新時期語文教學得失後說:“少數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的經驗,異口同聲地說是得益於課外看書。”
        對學生的課外閱讀指導,我主要做了三件事:一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習慣,二是指導學生理解和積累,三是幫助學生選擇讀物。興趣的培養主要是挑選他們喜愛的讀物,習慣的養成前面已經講過了,重要的是持之以恆。理解和積累的指導我主要從建立閱讀規範,設計讀書筆記模式入手。
        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是有規律可循的,但是過程與方法卻不能千篇一律,因爲學生的閱讀是一種非常個性化的行爲。那麼,如何找到規律與個性的結合點,應該是我們建立閱讀規範的突破口。略讀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走馬觀花、讀而無獲”。針對學生閱讀中出現的問題,我設計了這樣一種閱讀筆記。把閱讀要求作爲一個底線拉出來,使閱讀目標具體化,適合學生操作;同時爲了照顧到學生的閱讀個性,在使用的過程中我給學生幾點提示: 
        1.在速讀的基礎上完成。每天用20分鐘左右讀一篇精美文章並做筆記。
        2.筆記裏的內容不必每點都寫,可以放棄2—3點。 
        3每週設一節閱讀討論課(自習課),大家交流閱讀體會,朗讀佳作名篇,互相分享發現的樂趣。
        我設計的閱讀筆記分了如下項目:文章題目、整體感知、興趣點、疑難點、拓展聯想、精品語言和結構提綱(特別針對議論文)。建立閱讀規範,等於爲學生搭建一個“腳手架”。把閱讀分解爲“讀什麼”和“怎樣讀”兩個問題,“讀什麼”主要就文章的內容而言,包括對思想情感的理解和把握,對藝術形式與風格的領略和鑑賞,下面又設計四個“點”(、興趣點、聯想點、信息點、質疑點)予以支撐,使學生對內容有所把握又不落窠臼。       “怎樣讀”主要就讀書方法而言,我們力圖引導學生“讀進去”,還要“讀出來”,以“趣”導入,以“法”約束,從“無法”到“有法”,再從“有法”到“無法”,最後進入獨立閱讀的自由狀態。對學生來說這中間必然要經歷一個痛苦的然而卻是必需的規範過程,即養成“不動筆不讀書,不思考不讀書”的習慣。良好的習慣一旦養成,學生就會從中受益,他們帶着明確的目的和愉快的心態進入閱讀,閱讀中有緊迫感但沒有被動感,閱讀之後把自己思考的過程和發現的問題用最簡潔的文字表達出來,就形成了一套簡便易行、實用有效的閱讀筆記。
學生在讀好課本的.前提下,我推薦讀《語文報》《讀者》《智慧背囊》《時文選粹》《精美散文》《上帝的笑》等書報。這些書報中的文章,是經過精心挑選的優秀的文章;課代表根據需要,還可以有計劃地到圖書室挑選一部分圖書,讓學生根據需要閱讀。這樣學生將讀過的內容寫到讀書筆記上,並寫出自己的體會及評價,老師定期檢查,督促,讓學生讀有所獲,學有所得,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他們的知識水平。
        語文教學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自能作文”“自能讀書”。語文學習是一個終身學習的過程,閱讀也應該伴隨人的一生。閱讀對於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忽視了閱讀教學,就會使學生的寫作成了無源之水。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也就成了無本之木。積極主動地練好精讀、略讀、快讀的基本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我們的學習就會“源深而流遠,根固而木長”,我們的學生就會成爲未來書香社會的主人。 
        閱讀不僅僅是獲得知識的過程,更是益智的體驗。通過課外閱讀,獲取大量的知識信息,這只是閱讀的最低層次的目標。而對大量信息進行改制翻新,融入自己的情感體驗,激發自己的聰明才智,進而達到營養智慧、豐富智慧的境界,纔是閱讀的高標準。舉個例子,我們常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這 “吟”字,便是一種創造,便是通過大量閱讀後,語文素養得以提高的一種體現。因此,在學生課外閱讀指導中,不僅要指導與檢查他們讀了多少書,更重要的還要看看他們有多少收穫、多少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