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的道德要求

學識都 人氣:2.5W
市場經濟的道德要求
    摘要:誠信是社會的基礎,更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基石。社會主義中國本該是一個極有誠信的國家,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社會很多方面利益與誠信天平失衡,誠信缺失已成爲一個嚴重的現實問題。市場經濟確實與誠信原則有矛盾的地方,但絕不是市場無道德,市場經濟與誠信原則有一致的一面。現階段誠信的缺失主要是中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市場經濟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原有的道德規範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規範尚未形成。社會需要形成新的道德規範。
  關鍵詞:市場經濟;道德;誠信
  
  面對中國發展市場經濟的幾十年來市場經濟中的種種失信行爲,有些人認爲市場經濟是利益經濟,沒有經濟上對個人利益的追求就沒有市場競爭,在市場交易中會不可避免地發生損人利己現象,道德下滑、誠信缺失、欺詐現象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市場無道德。
  市場經濟確實有與誠信原則衝突的一面。市場經濟是經濟自由主義和利己主義的。市場經濟中,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動力不是善良、公平和高度的自我犧牲精神,而是利己心、競爭和對財富的貪慾,自由競爭,優勝劣汰,適者生存。正如亞當·斯密所說,每個人都力圖應用他的資本,來使其生產的產品能得到最大的價值,一般地說,他並不企圖增進公共福利,也不知道他所增加的公共福利是什麼,他所追求的僅僅是他個人的利益。我們每天能吃上肉並不是來自屠夫的仁慈,而是來自於他的利己心。市場經濟下的個人和企業追逐利益的最大化,逐利原則是市場行爲主體違背誠信原則的強大內在驅動力量。另一方面,交易中的信息不對稱問題也會對誠信缺失帶來極大的可能性。再次,市場範圍的廣闊性,是現代市場經濟的又一特點。它不同於自給自足的地域狹小的熟人社會,依靠熟人之間直接的瞭解和感受判斷對方的信用。現代市場經濟的市場範圍的極度擴展,活動空間前所未有,絕大多數交易是雙方素昧平生甚至視跨越國界的交易,這爲假冒僞劣、欺瞞哄騙提供了廣闊的活動空間。
  與此同時,市場經濟又有着對誠信的內在要求。這種內在要求就是市場經濟比其他任何形式的經濟更加需要誠信作爲自己存在和發展的條件或基礎。
  誠信首先是現代經濟規律,其次才表現爲倫理性質[1]。“資本主義愈發展,它就愈不能採用作爲它早期階段的特徵的那些瑣碎的哄騙和欺詐手段。的確,這些狡猾手腕在大市場上已經不合算了,哪裏時間就是金錢,哪裏商業道德必然發展到一定水平。其所以如此,並不是出於倫理的狂熱,而純粹是爲了不白費時間和勞動。”[1]經營者從誠信到不誠信的轉變,不是良心的發現,而是隨着市場競爭機制不斷健全,企業生存、發展、獲利的巨大壓力。迫使他不得不如此。一個人要想在市場經濟交易中獲得自己的'利益,首先必須承認和尊重他人的利益,要想自利,必須利他,自利的目的只有在利他的過程中才能實現。由此可見,市場經濟需要道德。
  現階段誠信的缺失主要是中國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市場經濟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原有的道德規範已經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規範尚未形成。社會需要形成新的道德規範。市場經濟的道德要求是:
  1.利己利他。市場經濟是一種利益經濟,對利益的追求是市場主體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商業活動的內在動力。在市場經濟中,正是千千萬萬個個體對利益的追求,才使社會發展進步。市場競爭使生產效率提高,成本下降,社會物質財富更快增長。對個人利益的追求不僅增大了市場主體的個人財富,而且增大了社會的共同福利。因此,市場經濟承認經濟主體對物質利益的追求,追求個人私利是合理的,並鼓勵市場主體在法律框架內追求、維護自身利益,不把利益主體對利益的合理追求視爲一種不道德的行爲。
  傳統道德的核心是爲人利己,捨己取義,與功利無關,是修身的要求。而市場經濟首先承認人們追求自身利益的合理性,每個人追求自身利益是合理合情合法的權利,這是傳統道德觀和市場經濟道德觀不同的地方。但同樣重要的是,市場經濟要求個體追求自身利益以不損害他人利益爲前提。利己不能損人,是市場經濟的道德底線,利人利己,公平交易、平等互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