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探敦煌隋唐時期壁畫

學識都 人氣:3W
淺探敦煌隋唐時期壁畫
摘要: 隋代的壁畫改變了北魏所形成的秀骨清像,脫離了南北朝時期的質樸粗獷氣息,在豪放和清新之中創造了民族化的形象並開始走向世俗化,成爲向唐代富麗絢爛的藝術過渡的橋樑。唐代的壁畫藝術更是隨時代精神,在繁華與清明的世界裏,洋溢着幸福樂觀的情懷。隋唐時期的壁畫宛如一曲虛幻佛國的讚歌,喚起對人生的嶄新態度。

關鍵詞:敦煌壁畫 隋唐時期


  
  在莫高窟150窟中有塊《大唐隴西李府君修功德碑記》碑,碑文上記敘着: “爾其檐飛鷹翅,砌盤龍鱗,雲霧生於戶牖,雷霆走於階陛。左豁坪陸,目極遠山。前流長河,波映重閣。”
  可以想象: 在一道灰色的懸崖絕壁上,蜿蜒曲折的木棧閣道,披上金碧輝煌、眩目美麗的彩繪,在綠樹的濃蔭中時隱時現。石窟的腳下流過“大泉”,水波中閃耀不定地映出石窟的倒影,空中迴盪着鐘鼓鈴鐸的聲音,成羣結隊的善男信女,打扮得很美麗,他們的手裏拿着香爐、花束或樂器,嘴裏唸誦佛號,穿行曲廊,巡迴禮拜,從一個洞窟到另一個洞窟。洞窟裏香菸繚繞,有的佛座前面,點着整夜不熄的油燈,透過繡繪精絕的帷幔,映照着佛像慈悲而智慧的面容,也映照着天王神將莊嚴勇猛的法相。四壁大幅的《經變圖》和窟頂藻井彩繪五彩繽紛,在黑暗的洞窟中顯示了無限的宗教神祕性。① 我們彷彿感受到那漸入佛國人間的佳境,感受到壁畫中的隋唐時代。
  隋代是隻有38年的短暫王朝(公元581-618年),但卻在莫高窟開鑿了大量石窟,至今仍遺留着95個窟。隋代壁畫從內容上看並沒有什麼新的東西,但在表現手法上卻顯露出豪放和清新的視覺衝擊力,這種磅礴的氣勢即使在鼎盛時期的唐代壁畫中也沒有過。它來自於二百七十多年分裂後的統一,來自於百姓精神極度痛苦後的爆發。
  在305窟中的《東王公和西王母》 ②壁畫中,畫面表現出像陣風疾馳的場景。雲車在空中急速飛逝而過,隨車前的飛天與神怪也在急速中飛行,空中飛舞的花朵,還有飛天的飄帶和飛揚的青色旗幟,都朝着同一方向起舞。畫面的青灰色和藍灰色與黃色及土黃色的對比,給人以強烈之中又帶輕快的感覺。這種氣勢磅礴而輕快的形式以及色彩簡潔卻表現出強烈的效果,明顯地不同於北魏和西魏時期的簡潔與誇張。隋代的壁畫正在脫離南北朝時期的質樸粗獷氣息,朝着更加燦爛絢麗的方向過渡和發展。在這一過渡時期,壁畫中經變題材也逐漸多起來了,經變是佛經的變相,也就是佛經的圖像。北魏時經變題材的壁畫很少,大多是本生故事,只有比較簡單的幾種經變形式。在295隋窟的《涅變》已不同於428魏窟的《涅變》。在魏窟的涅變畫中,釋迦入滅,側身而臥,後面行列整齊的羣弟子悲慟不已,他們幾乎沒有什麼動作,只有捏拳表示悲痛的樣子。畫面中的菩提樹列植作球狀,與人物一樣沒有什麼變化。在隋窟的涅變中則完全打破這種呆板的格局,人物表情動作都豐富起來。悲痛的釋迦母親摩耶夫人和不忍見世尊入滅而放火自焚的須跋陀羅以及衆弟子,搖頭捶胸,人物有着劇烈的動作和表情,樹木的穿插變化和點綴畫面的飛天也有豐富的動感。與魏窟的涅變畫相比,更顯豪放大膽。我們從中感受到,在這大亂尚未結束而大治又未開始之際,從毀滅與絕望中掙脫出來的人們,奔放的豪情無法遏制,表現出的豪放和大膽不拘一格。同時,在壁畫中也表現出細緻與清新的美好情懷。如420窟中的《羣鳥聽法》③, 描寫的是法華經變二十八品其中的一品: 釋迦在枝葉茂盛柳蔭下盤膝而坐,幾位菩薩和信徒隨後站立,羣鳥圍座於四周聆聽佛經。遠處的水鳥成雙成對在塘中停止了遊動,枝頭上的蟬兒也停止了鳴唱,荷塘的花蕾從水裏露出頭來,似乎一切都在傾心聆聽之中。畫面如同暴風雨過後的晴天,那樣清新,畫中的形象宛如荷塘水中的荷花,如此挺秀。儘管隋魏二代經變畫的表現形式在手法上有着很多的不同,但都處在一個萌芽階段。經變畫與淨土信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已經流行,在那個世亂民苦的年代裏,找不到構成極樂世界幻想的現實依據,到了唐代則可以依照現實世界來描寫西方極樂世界,因此,經變畫的主體在唐代纔得到空前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