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審美文化與心理科學交融的創意論文

學識都 人氣:3.01W

一、心理情景劇的概念內涵和實踐模式

淺談審美文化與心理科學交融的創意論文

伴隨着生活方式漸趨多元、時代變革節奏加快和社會轉型的不斷深化,心理問題在當代社會日益凸顯。心理健康,成爲當代教育不可或缺的目標訴求和內在環節。進入 21 世紀後,國家大力加強對大、中、小學生各個層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課程的開設、心理諮詢的開展、心理中心的設立、心理團訓的實施成爲學校心理教育的普遍常規形式。除此之外,利用藝術的審美之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更生動、活潑的開放結構和創意形式,也是一道令人矚目的靚麗風景。在此背景中,校園心理情景劇的出現與發展,值得高度關注。鄧旭陽、桑志芹等在《心理劇與情景劇:理論與實踐》一書中指出,心理情景劇是立足於本土文化和當代國情的“行動表達”,是戲劇演出和心理教育的有機結合。

在情景劇中,通過團體成員的參與,針對一個生活或工作中的某一問題,編排出一個生動形象的故事,然後由學員進行現場角色扮演,周圍的觀衆可以隨時對某一角色的行爲和語言進行調整和指導,目的是爲了提出解決這個問題的不同方案。也可以自己去替換這個角色而把自己認爲這個角色應該表現的表演出來,最後形成很多解決方案。

情景劇主要以舞臺演出的形式,避免了枯燥的灌輸式教育,增強觀賞性和互動性。它激發了人們對身邊生活的體驗,使大家更加了解心理學,在達到知識性和趣味性的同時,從多個角度對參加者進行一次生動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輔導。

1. 作爲心理劇延伸和中國化發展的“呈現診療型”心理情景劇

心理情景劇是對專業性過強的心理劇的有益補充。心理劇最早由奧地利裔美國心理學家哲卡·莫雷諾創立,他把心理學中的團體心理治療和即興戲劇相糅合,運用角色扮演、身份替換、鏡照、即興、迴音、誇大等技術和空間、行動、想象等元素,通過參與者的分享、支持、接納創造一個可控環境,最大限度地激發個體的創造潛能,發揮心靈的自然療愈力量和情緒的自我繼續運作功能,修復舊有創傷、增強心理機能,讓參與者有效面對生活的挑戰與機遇。

心理劇“利用與生活相似的情景,通過行動表達的方法和技術,以舞臺表演的形式重現生活情景中的心靈活動與衝突,使當事人和參與者認識到其中的主要問題,當事人之間或在參與者的協助下解決,促進當事人、參與者認知領悟、情緒表達和行爲改變。”其構成元素有五:導演(director)、主角(protagonist)、輔角(auxiliary)、觀衆(audience)、舞臺(stage);其實施過程,包括暖身、演出、分享三個相互接續的環節。在實踐方法上,心理情景劇依然遵循傳統心理劇的模式,但構成元素比心理劇多出一個“事件(affairs)”—— —即從現實生活提煉的包含心理衝突的典型故事;在實施過程上,則在原來的三環節外添加了“前期準備“和“隨後討論”兩個新項。相比而言,情景劇比心理劇更戲劇化(強調事件、故事、行動)、更藝術化(有的添加了音樂、舞蹈、詩歌等元素)、更靈活化(想象、演繹和討論的結合)。這一模式,可稱作“呈現診療型”心理情景劇。

2.作爲情景再現和案例分析的“展示解析型”心理情景劇

作爲尚在探索中的新型戲劇,心理情景劇的發展充滿了多重可能性。此次西北大學編創的心理情景劇《心有千千結》,採用了有別於“呈現診療”型的“展示解析型”新思路,編創的切入點更偏重戲劇層面。相對而言, “呈現診療”型是借用戲劇的結構和形式元素來完成團體心理教育的診療過程—— — 即當事人通過角色扮演體驗生活事件中的心理衝突,探究解決之道,故而整個過程有很強的即興特點和互動色彩。而“展示解析型”心理情景劇則不同。它並非隨機擷取一般的包孕心理問題的生活事件,而是從大量的心理諮詢案例中挑選具有典型性的案例,通過戲劇的元素和手段,將包含典型心理問題和事件戲劇化情景再現—— —在舞臺故事的敘述中揭示矛盾,拋出問題,最後由專業心理諮詢老師上臺,現場點評分析本劇中蘊含的心理問題的實質,爲問題的解決提出開放性的意見和科學化的建議。

除卻結尾專業諮詢師的點評分析, “展示解析型”心理情景劇的表演和專業戲劇表演幾無差別。細小的差別僅在於心理情景劇缺乏完整的情節歸宿—— — 戲劇性結尾。但正是留白式的開放結構,爲諮詢師的針對性點評和理性建議提供了可能。在“展示解析型”心理情景劇中,演員情景再現表演的“動之以情”和諮詢師專業點評的“曉之以理”被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

二、 西北大學心理情景劇《心有千千結》的編創經驗

西北大學擁有百餘年的辦學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以學科綜合、素質教育和審美文化爲特色的校園戲劇,一直是學校校園文化的一大亮點。早在 20世紀 30 年代,學校就有學生演劇活動。1987 年,由師生自發創立的“黑美人戲劇節”,20 多年從無間斷,極大地活躍了學生業餘文化生活,多維度地提升了學生的審美水平和綜合素養。以“黑美人”藝術節爲主體的校園戲劇實踐活動曾榮獲教育部校園文化建設優秀成果一等獎、二等獎。而新近心理情景劇的實踐探索,可以說是“黑美人”文化沃土綻放的又一朵絢麗小花。

1.編創、匯演前的實踐準備與理論思考

利用戲劇直觀生動、形式活潑的藝術特點和富有教益的審美文化品質,富有創意、多元綜合地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素質教育、公共藝術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西北大學校園戲劇的鮮明特色。心理情景劇《心有千千結》的編創匯演,是這一特色的生動證明。活動由文學院和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共同策劃和主辦,文學院高字民、王理鵬和校心理中心鄭安雲三位老師共同指導,高字民任總導演,西北大學2013 級廣播電視藝術碩士(M FA)班全體同學參與了該劇的編創、匯演工作。

作爲“黑美人”藝術節的特別企劃活動,《心有千千結》既是西北大學校園戲劇品牌的創新提升,同時也是校園文化深度功能的探索、挖掘。活動依託在研的《公共藝術教育視域中藝術“第二課堂”實踐創新研究》《校園文化活動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關係研究》《文化傳承與創新視域中校園戲劇與創意產業發展關係研究》《依託審美文化實踐教學,提升“黑美人”文化品牌建設研究》等教改和科研項目,將研究生專業教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課堂實踐、校園文化建設等方面有機結合,是校園戲劇功能拓展和藝術審美第二課堂實踐的有益探索。

爲了探索研究校園戲劇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2014 年 3 月,高字民和王理鵬曾赴北京參加了第九屆泛太平洋團體心理治療國際會議,交流研討並觀摩了心理劇工作坊。回來後,經過廣泛調研和充分討論,於 2014 年 9 月確立了本校“展示解析型”心理情景劇的基本思路和實施方案。

“展示解析型”編創思路的確立,包含了我們創意革新、大膽探索的追求,但也是揚長避短依據現實校情的客觀選擇。若按照西方“標準”的心理劇或“呈現診療”型心理情景劇來實施,西北大學的現實困難在於,缺乏合格的心理劇導演。目前,專業心理劇導演—— — 需經過上千小時的業務培訓和工作坊實踐,經美國、英國等權威機構考試、認證後方具備上崗開展資格。如果不經培訓,隨便上崗, “依葫蘆畫瓢”地開展實踐,搞不好會適得其反出事故,產生負面影響。

目前不少高校開展了形式多樣校園心理劇和心理情景劇的創作匯演。但坦白地說,大部分還都非常業餘,缺乏真正心理科學內涵與功能,只能算“心理故事劇”,即圍繞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題,編創一個包含心理衝突故事的常規校園戲劇。即便演劇結束後輔之以心理方面的討論,但由於問題性、針對性和專業性的缺失,僅僅能起到一個呼籲心理健康、關注相關教育的作用。

2.編劇、排演、匯演的具體經驗和心得體會

選擇“展示解析型”思路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我們想跳出一般心理劇和“呈現診療”型心理情景劇戲劇化團體治療的傳統思路,突破劇組成員 /當事人互動體驗的即興戲劇模式。 “展示解析型”心理情景劇的基本模式是:包含心理衝突的成型劇本 + 舞臺表演的情景再現 + 專業心理諮詢老師有針對性的科學評析。這樣做的現實優勢在於:其一,前期編劇階段可以做深、做精,強化研究性和探索性;其二,由於表演爲非即興創作,因而舞臺呈現的可控性提高,審美品質與藝術水準能大幅提升;其三,專業諮詢老師現場有針對性的、心理科學的點評、剖析,比團體成員一般的即興討論更透徹、更權威、更深入。

心理情景劇《心有千千結》的創作,是西北大學2013 級廣播電視藝術碩士(M FA)班《舞臺劇創作》課程的一次實踐教學實習。經過此前學期《戲劇概論》《劇本創作》《戲劇影視表演》等課程“鋪墊”,《舞臺劇創作》課伊始,主講教師高字民就向學生提出創作任務。前半學期先理論講述,學期中,全班被分爲四組。然後,依據西北大學出版社出版、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編著的《當代大學生心理諮詢案例分析》一書,各組選擇案例,編寫劇本。初稿完成後,邀請心理中心鄭安雲老師來課堂共同研討劇本。鄭老師的加盟,首先彌補了戲劇影視專業師生心理學知識的“先天不足”;其次,由於所選題材恰好鄭老師親自做過的真實案例,所以她感情充沛、極富感染力的講述、分析,深深觸動了參加編創的同學們。在戲劇影視和心理中心老師的雙重指導下,M FA 的研究生同學,帶着藝術的激情和研究的衝動,數易其稿,不斷打磨,終於在第 17 周完成了的《徘徊》《心門》《墜愛》《沉迷》四個 20 分鐘的短劇。這四個短劇,分別針對了抑鬱、狂躁、強迫、社交障礙等四個典型的心理問題,情境式地再現了大學生在宿舍矛盾、沉迷網絡、情感困惑、人際衝突等鮮活場景。最終,每個短劇的舞臺表演再添加上一段心理諮詢老師的專業心理學點評,以《心有千千結》爲題,統合爲一個約 2 小時的心理情景大劇。2014 年 12 月31 日,全體 M FA 研究生同學和鄭安雲老師,粉墨登場。心理情景劇《心有千千結》在西北大學審美文化實踐教學示範中心小報告廳成功匯演,博得了與會專家和現場觀衆的一致好評。

早在古希臘時期,亞里士多德就在《詩學》中談及了悲劇的“卡塔西斯” (滌罪、淨化、宣泄)功能,深刻揭示了戲劇與心理學的密切關聯。時至今日,戲劇藝術和心理科學的交融日益深刻,當代教育對心理健康的重視也成爲歷史必然。在此大背景中,心理情景劇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恰逢其時,任重道遠。在《心有千千結》匯演出之後,西北大學計劃將此教學研究成果進一步拓展、提升,在心理情境舞臺劇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拍攝心理情景電視或網絡欄目劇以及和大學生心理健康相關的微電影、紀錄片等,讓戲劇影視專業教學在未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繼續發揮更大、更富藝術美感和靈性的現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