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探究

學識都 人氣:2.76W

【摘要】工學結合模式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徑。文章從崗位能力分析、課程設置、師資隊伍、保障機制和評價體系五方面,對此模式T.X-商企業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要求進行了探究。

工學結合模式下高職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探究

【關鍵詞】工學結合 模式 工商企業管理應用型 人才培養

應用性人才是當前我國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要目標。在人才培養模式上,一些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的模式值得我們借鑑與學習,如美國CBE模式、德國“雙元制”、澳大利亞TAFE模式、英國“三明治”教育、日本“產學合作”模式等,這些先進理念和方法充分體現了工學結合模式在高職人才培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工商企業管理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對此類人才的培養,更應突出其實用性特徵,這就必然以能力培養爲中心、以職業崗位能力和專業素質培養爲特色,實現就業與崗位的“零距離”對接,而工學結合教育模式正是培養這種應用型人才的主要途徑。

一、工學結合教育模式教育部

《面向21世紀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原則意見》文件中指出:“職業教育教學工作必須貫徹產教結合的原則,要在實施職業教育的過程中,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育與生產相結合,要增強職業學校和職業培訓機構與行業企業的聯繫與合作。”由此,工學結合是培養高技能、應用型人才的必然途徑,是職業教育教學的生命力。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是一種以職業人才培養爲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在人才培養的整個過程中,它以培養學生的全面職業素質、技術應用能力和就業競爭力爲主線,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教育環境和教育資源,通過學校和合作企業雙向介入,將在校的理論學習、基本技能訓練與在企業實際工作經歷的學習有機結合起來,爲生產、服務第一線培養實務運作人才。目前在我國高職院校主要有以下幾種工學結合教育模式。

(一)校企合作雙向互動模式校企合作是以學生能力和素質培養爲重點,利用學校和企業兩種不同的學習環境和教育資源,採用課堂教學與學生參加企業實踐相結合的方法,來培養各種應用型人才。校企雙向互動合作模式是學校與企業相互滲透,雙方主動參與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注重基於職業崗位活動的工作過程與學校學習過程的統一。該模式將高技能人才培養分爲學校培養和企業培養兩個部分,學生在學校完成基文章化素質、專業理論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培養,使學生的專業理論達到高級技能人才標準,並具備一定的職業能力;學生在企業實現實踐經驗的積累,從認識性實習逐漸過渡到生產性頂崗實習,逐步提升動手能力,以達到相應級別的技能人才專業水平。

(二)“2+1”工學結合教學模式“2+1”工學結合教學模式即高職三年教育中有兩年理論課教學,一年綜合實踐教學。學生在完成正常的理論課程教學後,可自主選擇實習地點和方式,或由學校安排其實習場所。

(三)“訂單式”工學交替培養模式此模式是指高職院校與企業簽訂用人及人才培養計劃的協議,校企雙方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利用校企雙方的教育資源,互相交替學習,共同培養人才。在培養過程中,企業參與人才質量評估,並按照協議約定,落實學生就業。實行訂單式培養,使學生的學習目標與就業崗位對接,大大縮短了上崗的適應期,減少企業運營成本,並使學生獲得針對性的技能訓練和理論學習。

二、工學結合模式下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建立工學結合模式下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是學校根據其培養目標,選擇一種或多種工學結合模式,通過理論教學與實踐訓練相融合爲途徑,達到培養高職人才的目的。我院選取了“2+1”工學結合教學模式後,充分利用校內資源,藉助本學院素質拓展中心和大學生創業孵化中心兩大平臺,以及與美的、格力等名企合作,把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學生培養成既熟練崗位業務,又具團隊精神和創業素質的高技能人才。

文章從崗位能力分析、課程設置、師資隊伍匹配與建設、工學結合實施的保障機制和多元化質量評價體系五方面研究此模式下的培養規格和要求。

(一)崗位能力分析工商企業管理專業主要培養中小企業一線管理的應用型人才,如採購、生產、設備、質量、銷售、人力資源、倉儲等崗位的一線管理工作。這些崗位需要一定的職業素養和專業知識技能,因此,只要通過對學生職業素質、專業知識和實操能力的培訓和鍛鍊,才能培養出“合用、頂用、好用”的應用型人才。

下圖爲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崗位能力圖。

(二)課程設置課程設置是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對應用型人才培養尤爲重要。因此,在課程的選擇上必須緊密聯繫社會實際與學生今後職業發展需要,堅持“必需、夠用”爲原則,從三層面設置課程:專業基礎課、專業選修課和專業實訓實習課。

專業基礎課主要是關於經濟、管理、職業素質等方面內容的課程,如會計、應用經濟學、管理學教程、經濟法、社交禮儀、職業道德修養等,以突出培養學生較爲全面的基礎貫通能力。

專業選修課是依據學生的興趣和特長,從上圖各崗位中合理開發課程,實現課程與崗位基礎能力要求“零距離”。學生自主選擇課程後,獲得有針對性的學習和訓練,並把職業資格證書考試與課程授課計劃有機結合起來,從而能使學生得到因材施教,達到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的'。

專業實訓實習課程主要包括素質拓展、創業孵化訓練、企業沙盤模擬、畢業設計和頂崗實習等,集中鍛鍊學生動腦動手的能力。

(三)師資隊伍匹配與建設要培養一線管理應用型人才,“雙師型”教師隊伍是必不可少的條件。由此,專業教師隊伍中需要大部分具備“雙師”的素質,即既有教育教學的能力,又有實踐動手的能力。從類別結構上看,“雙師型”教師隊伍一方面來自企業生產經營實踐的資深中高級管理者,這部分人作爲我們學生實踐教學的指導老師,可通過校企合作的形式兼職聘用,同時亦能起到優化現有教師結構的作用;另一方面,對專業教師採取“走出去”的辦法送到企業或實習場所實踐,不斷提高其“雙師”素質,而對“雙師型”教師的培養主要有如下一些途徑。

1.實行輪崗培訓制度輪崗培訓就是專業教師定期在企業不同的崗位輪換實行實訓。通過崗位輪訓或掛職鍛鍊,確保專業教師每兩年有不少於2個月的時間到企業或生產服務一線進行實踐,並制訂“雙師型”教師繼續教育制度,從而提高其管理應用能力和實踐指導能力,達到“雙師型”教學的素質要求。

2.利用實踐教學基地資源,強化技能培訓實踐教學基地是長期培養“雙師型”教師的場所。專業教師在積極參與實踐教學基地的改革與建設過程中,不斷地完善自我知識結構和提高實踐技能水平,增強其“雙師”素質。

3.利用校企合作,推動產學結合產學結合就是專業教師教學研究要與企業生產經營結合起來,參與到企業實際管理工作或管理項目的研究中去,促使專業教師深入行業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一線,提高其解決企業經營中管理實踐問題的能力和素質。

(四)工學結合模式實施的保障機制工學結合模式培養應用型人才,涉及到企業、學校、教師和學生等多方利益關係,因此,建立相應保障機制,協調各方關係,將有利於此模式持續運行。

1.實行工學結合教學計劃一體化把學生參加企業實踐工作納入到其學業成績評定體系中,是工商企業管理專業整個教學計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學生除完成了規定的理論課學時外,還需要完成企業實習等實踐性的崗位能力訓練課程,考覈鑑定合格後方能拿到畢業證書。

2.制訂配套的管理制度在我院工學結合總方針的指導下,成立工學結合管理小組,制訂有利於工學結合的管理制度,加強對頂崗實習學生的教育和管理,建立“系主任一教研室主任一指導老師一學生代表”的管理通路,確保學生在頂崗實習期間管理規範到位,責任措施落實到位。

3.建立相關的激勵機制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不僅促進高職應用型人才的培育,也緩解了企業生產經營管理一線人才短期流動性的問題,重塑企業學習型文化,這本身是對企業一種無形的激勵。爲了能更好地發揮企業培養人才的作用,提高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在工學結合模式推行下,我院對合作較好的企業和實習基地,採取一些激勵措施,如贈予榮譽稱號,或派專業骨幹教師或專家爲企業進行資助性的培訓、諮詢等。

(五)多元化質量評價體系多元化質量評價體系是推行工學結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關鍵。過去那種單純以課堂考試成績作爲評價學生的做法已不能適合高職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規格和要求,因此,需要建立突出實踐能力的多元化質量評價體系。在整個評價過程中,我們重視考覈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突出對其實踐技能的評價,並把企業內部人力資源管理機制引入到對學生關鍵能力的評價指標中,在真實的職業環境中實現人才評價與企業生產經營管理的各個環節有效地結合起來。此外,也加強對實驗實訓、畢業設計、頂崗實習等關鍵實踐教學環節的質量監控,建立完善專業指導教師跟蹤制度、用人單位訪問制度,形成動態的反饋機制。技能訓練結束後,還要把評價結果反饋給學生本人,以促使其後續不斷地改進和提高,從而確保人才培養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徐秀維等。高職院校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探析[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7,(11)。

[2]賀修炎。論高職院校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校企雙向互動合作模式[J-I.教育與職業,2008,(05)。

[3]郝惠珍,樑文霞。澳大利亞TAFE職業教育模式及啓示[J].世界職業技術教育,2005,(04)。

[4]偉。發達國家職業教育的新理念[J].教育與職業,2001。(O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