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與大學生素質教育模式研究的論文

學識都 人氣:1.64W

論文關鍵詞:教育信息化 影響 素質教育 信息技能 網絡

教育信息化與大學生素質教育模式研究的論文

論文摘 要:信息技術與信息資源高度發展,引起了教育的深刻變革,給教育觀念、教育方法、教育組織形式和教育質量等方面帶來了深遠的影響,爲實施素質教育奠定了基礎。文章基於教育信息化環境對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正面效應及負面影響分析,提出了教育信息化趨勢下素質教育的基本思路。

一、教育信息化推動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實施

教育信息化是國家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將信息作爲教育系統的一種基本要素,並在教育的各個領域廣泛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教育現代化的進程。教育信息化關係到整個教育改革和教育現代化系統工程,教育信息化是使我國現有的教育系統適應信息時代大學生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

素質教育是着眼於受教育羣體和社會長遠發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爲根本目的,以創新精神和人文精神培養爲靈魂,注重開發學生潛能,促進受教育者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展爲基本特徵的教育。素質教育的明顯特徵就是:主體性(以學生爲主體的自我教育)、全體性(面向全體受教育者)、全面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發展性(培養學生自我發展能力)、開放性(注重開發學生思維方式)。一切以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爲依據,重視學生的“全體發展、全面發展、個性發展”[1]。

(一)教育信息化構建素質教育的主體作用

教育理論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爲:有效的學習有賴於學生主體的能動參與,教師和學校的作用是爲學生創造一個知識“再發現”的學習環境,以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而傳統教學中教師扮演的是一種家長式的講解者,以教師爲中心,教師決定教學的內容、方法、速度,忽視了學生學習主體作用的發揮,使學生成爲消極的、被動的接受知識者,這與素質教育的主體性要求不相符。實現教育信息化學生的角色發生了變化,教師從單純的講授知識轉變成教學的設計者、學生活動的導演、學生獲取知識的組織者和引導者,由教學活動中的主要信息源變成了信息控制者,爲學生創新知識的學習提供環境;學生變成課堂的又一個主人,學生憑藉現代化教育媒體的幫助,在相互協作中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精神,主動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這種“雙主”教學模式,在教育信息化的模式下,強調學習的目的是實現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意義建構,即實現意義學習。

(二)教育信息化爲學生的個性化學習將變得更加現實

網絡的發展將爲自主的學習方式提供物質條件和技術保證。作爲學習者個人,只要擁有多媒體終端機,就可以從網絡的資源數據庫中非常方便地獲取所需要的各種學習資源,用於個性化學習。不僅教師能從課堂教學中解脫出來,成爲學生與信息世界“中間人”的角色,幫助學生吸收世界各地的信息資源,而且學生也學得更加自如,個性化的學習方式從而得以真正實現。這將促使學生成爲其自身學習進步的創造者和評價者,變“由別人教育”爲“個人自

我教育”,這種自主的學習方式將有助於學生自我潛能的發掘和自我約束力的增強,有助於培養學生人格的個性化傾向,從而有助於培養創造型人才[2]。

(三)教育信息化爲學生的個性發展營造了必需的學習環境

信息技術的教育運用改變了師生交往的方式,網絡教育爲師生虛擬了一個平等和寬鬆的交往環境,可以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從心理的開放程度來講,這種間接的交往方式會更自由、更平等、更真實、更和諧,它使學生打消了“面對面”交往中的種種顧慮,能夠輕鬆地、真實地與教師交流和溝通,師生能從交往中得到認知上、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愉悅與滿足。只有在這種無形交往和對話中,學生才能真正成爲教育實踐活動的主體,才能在主動交往中得到發展。師生平等、對話、交流、協作、互助的信息化學習環境,能夠滿足每一個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爲挖掘學生創新潛能提供最重要的客觀條件。通過網絡,學生不必依賴於法定文化和法定課程,可以根據自己的志向、興趣和基礎等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使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得以實現,如智能導師、音頻點播、視頻點播、課件點播等信息化系統,爲“因材施教”、“按需學習”,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支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充分的發展,個性得以自由、健康發展。學生個性的健康發展是造就創新人才必不可少的條件,有個性才能體現創造性。總之,網絡能爲學生提供理想的服務,爲實施真正的素質教育提供了更大可能性。

二、教育信息化對大學生素質教育的負面影響

信息技術的教育運用是一把雙刃劍,教育信息化在帶來巨大的正面效應時,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負面影響,尤其是網絡技術的`應用,對教育的負面影響極大。

(一)網絡教育與信息源壟斷性的矛盾對大學生價值觀、道德觀產生影響

網絡教育擴大了學生學習的空間和交往的範圍,同時又以信息源的壟斷以及程序化等形式,在暗中萎縮和削弱潛在的批判空間,對大學生價值觀、道德觀產生負面影響。網絡在傳播信息文明的同時,也產生信息垃圾和信息欺詐。反動黑色信息,淫穢黃色信息污染,對青年大學生的精神世界已造成很多消極負面影響,對大學生身心健康造成了不小的危害[3]。因此,網上行爲主要取決於網絡使用者的自覺性和道德責任感。在網絡中,無論是操縱網絡的組織者,還是低素質高手段的網民,都有利用網絡技術手段僞造以假亂真的信息來欺詐的情況。在大學校園中,威脅最大的則是網絡信息的意識形態欺詐和文化欺詐,這會直接影響着青年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

(二)網絡的虛擬與現實的矛盾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影響

在信息文明中,人則通過電子媒介的“玻璃罩”觀察、學習世界的一切。網絡世界中人與人的交往與現實社會相比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交往範圍更廣的特點,一進入網絡,就有機會與陌生人相識,並和志趣相同的人交流,猶如身臨其境。這種虛擬世界比現實世界自由,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任意創造網絡中的自我角色或隨意欺騙他人,這樣,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人際關係的信任危機。這種網絡交流的匿名性使大學生面對的是缺乏直接面對面的人際互動,並且人格與交往情境雙重分裂的環境和氛圍,容易使大學生放任自己,不再關心現實世界,而一旦回到現實就會產生一種孤獨感,患上“網絡疏離症”,從而導致人格異常和心理障礙,不利於他們承擔本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嚴重影響自身的心理健康[4]。這種疏離到一定程度必將導致人性的異化。

(三)網絡對大學生的科學素質也會產生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

網絡信息傳播具有直接化、形象化的特徵,這容易導致學生放棄深入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他們創新能力的提高。網絡文化的信息污染、信息爆炸干擾了學生選擇有用的信息,也不利於他們對知識的正常吸收。目前,我國高校也有些缺乏自律的學生直接從中國期刊鏡像網站下載文章,經剪貼和技術處理後作爲作業應付老師,這對他們的科學素質及業務素質將會造成相當大的負面影響。

三、教育信息化趨勢下素質教育的基本思路

要克服上述負面影響,就必須明確教育信息化環境下的教育不是技術至上主義教育,對技術的崇拜和過分依賴極易導致人的異化。網絡社會是一種全新的社會生存形態,網絡對大學生造成的負面影響目前尚處在萌發狀態。由於網絡社會的拓荒者大多是具有“未完成性”的青少年一代,特別是在校大學生,因此,他們的健康成長和發展,網絡社會的有序運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爲此,我們可以從下列幾方面入手開展大學生素質教育。

(一)樹立信息化環境下的素質教育觀

教育信息化環境下應建立以下素質教育觀:1、社會的發展和人的發展相統一的教育價值觀。在教育信息化過程中,確立以人的發展來促進社會發展的觀念,改變以往片面強調教育促進社會發展的價值取向;2、多元智能理論與素質結構的人才觀。成才的標準是多元化、個性化的,人人都可以走向成功。教育信息化對人才素質結構新的要求體現在與信息技術相關的知識、能力、情感和態度方面;3、促進學習者發展的教育質量評價觀。注重評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個體性和創造性,注重評價學生髮展新知識的能力[5]。第四,建構主義理論指導下的協作學習觀。“情景、協作、會話與意義建構”是學習環境中的四大要素。在教育信息化環境下,學習理論特別關注學習的建構性、社會互動性和情景性。

(二)積極構築網絡化,創建信息化學習環境

“學習環境”是指學習者在追求學習目標和解決問題的活動中,可以使用多樣的工具和信息資源並相互合作和支持的場所。“信息化學習環境”不僅包括認知工具、信息資源教師、技術支持人員等物理資源,還包括任務情景等軟資源,是各種學習資源的組合。由於信息化教育具“有教材多媒體化”、“資源全球化”、“教學個性化”、“學習自主化”、“活動合作化”、“管理自動化”、“環境虛擬化”等特點,因此,創建的“信息化學習環境”必須能滿足信息化教育的要求。可以這樣說,創建信息化學習環境,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礎工程,也是開展信息化教育的根本保證。所以學校必須從戰略高度認識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在實施中做到轉變觀念,主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實現課堂教學多媒體化,管理手段現代化,師生交流網絡化,提高教育效果和教育質量。並通過校園網進行正確輿論導向,形成濃厚的校園教育信息化氛圍。爲學校高水平教學、科研和管理提供強有力的支持,爲培養高素質人才夯實堅實的基礎[6]。

(三)加強學生信息知識能力的培養

對學生信息知識能力培養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掌握信息檢索的專業知識與各種學科的知識,培養和提高學生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具體說培養學生以下三方面的能力:1、培養學生掌握信息時代的學習方式。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促使人類的學習方式產生了深刻的變革,學習者將從傳統的接受式轉變爲主動學習、探究學習和研究性學習,學習者必須學會利用資源進行學習,學會在數字化情境中進行自主發現的學習,學會利用網絡通訊工具進行協商交流、合作討論式的學習,學會利用信息加工工具和創作平臺,進行實踐創造的學習;2、培養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能力;具有主動吸取知識的願望並能付諸日常生活實踐,要將學習視爲享受,而不是負擔;要能夠獨立自主地學習,能夠自我組織、制訂並執行學習計劃,並能控制整個學習過程,對學習進行自我評估;3、培養學生的適應能力、應變能力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知識的高度綜合性和各學科間相互滲透,出現更多的新興學科、交叉學科,由此帶給人們難以想象的社會生活、經濟生活、和政治生活領域內深刻而廣泛的衝擊和影響。在這種科學技術、社會結構發生劇變的大背景下,適應能力、應變能力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將變得至關重要,將成爲學生髮展和完善自我的必需。應當爲我們所充分關注。

參考文獻:

[1]周文軍.大學生網絡素質教育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6,(30):78-79.

[2]吳曉紅,周桂芳,陳峯.素質教育對高校教學改革的啓示[j].中國成人教育,2007,(3):126-127.

[3]席曉麗.互聯網對大學生素質教育“雙主體”模式的影響分析[j].教育探索,2006,(8):50-51.

[4]仇靜莉,許海元.高校素質教育與創新型人才的培養[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2):76-79.

[5]方敏.新媒介文化環境下素質教育觀念的轉變[j].江西社會科學,2007,(5):217-220.

[6]洪偉.現代遠程教育環境下學生素質教育問題初探[j].理論學刊,2006,(4):68-69.北京電力高等專科學校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