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議語文教學如何做到“深入淺出”

學識都 人氣:2.43W
芻議語文教學如何做到“深入淺出”
        語文教學(包括其他學科教學)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就是“深入淺出”。因爲它符合了人們的認知規律,遵循着科學的教育原理。只有“深入”,才能理解深刻;只有“深入”,才能把握真諦。也只有“淺出”,才能激發興趣;只有“淺出”,才能產生高效。二者分處教學的兩個階段,“深入”在於課前備課, “淺出”在於課堂落實。
        語文課堂如何做到“深入”呢?筆者認爲語文教師當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教學目標“深”
        教學目標(學習目標)是一堂課的方向,是課堂一切活動所圍繞的中心。沒有目標的課堂,是漫無方向的遊逛,是毫無收穫的熱鬧。目標偏離的課堂,是失去重心的課堂,是虎頭蛇尾的課堂。因此,教學目標(學習目標)在課堂教學中是十分重要的。這裏的“深”,是指教師在備課時不要單單侷限於文本一個點上,而要根據課程標準和單元要求確定這一點,並將這一點納入課程標準、單元要求這一目標體系之中。換句話說,就是要把文本目標“深入”到課程目標和單元目標裏,實現前後聯繫。如此,課堂目標纔會顯得厚重、有深度,也才能顯現出文本的實質。
        二、鑽研文本“深”
        這是“深入”階段最重要的部分,是“深入”的根本。研究教材是上好課的前提,但如果研究不深,達不到“鑽”的程度,也難以上出好課。“鑽”本身就有“深入”之意。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達到 “深入淺出” 的境界,備課的時侯要深入教材, 深入“文”裏, 深入“心”裏,深入“景”裏, 真正把教材讀透讀活,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現如今, 新課程給我們的語文教學展示了一片新的天地。在語文課中, 如何體現語文學科的 “人文性” ,其基點就在於 “情感” 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師研究教材就是“挖井”,不是“挖坑”,更不是草草的“巡場”一週,即告完事。“挖”出清泉,學生纔會嚐到甘甜。鑽研教材,即是通過教師的獨自解讀,獲得自我認知,然後再廣泛參閱有關資料,形成自己的.解讀結論。 
換言之,就是在於透過平面的文本和資料,深入探究文本的中心、主題,探究作者的寫作意圖、探究作者的思想脈絡、探究作者的文化主張、探究作者的價值觀念、探究生活環境……簡單說,就是深入瞭解作者的生活及創作,深刻把握作品的內在意蘊,獨自做出個性化、科學化的思想、藝術解讀,與作品、作者融爲一體,化爲我有。如此,就爲教師在課堂中信手拈來、揮灑自如打下基礎。但現實情況是,不少語文教師不僅做不到對教材的“鑽研”,反而只是浮光掠影地看一遍文本,便參考其他現成的東西,照本宣科了。對這類教師來說,其課堂是根本做到不深入淺出的。當然,他們也就體會不到鑽研文本的樂趣,也自然不會感染學生了。       從這個方面理解,大家平時所言“教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桶水”是不妥的,因爲這僅是從量上來說的,不僅缺乏深度,而且還是停留在“給”的階段,並沒有激發起學生自己主動去“取”。即使有人改說“教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井水”,深度有了,但也還存在“給”的問題。
        三、瞭解學生“深”
        課堂的主人是學生,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教師確定學習目標、鑽研教材的目的理應爲着學生。瞭解學生越深,其目標越能切合學生實際;瞭解學生越深,對教材把握得就越準確。因此,教師必須從多方面瞭解學生,瞭解自己的每一個學生,懂其心理、知其喜好、明其基礎、通其思想……一句話,真正深入到學生內心之中。
        “淺出”,主要是指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方式和教師通俗易懂的教學語言。
        學習方式就是教師對學習內容的處理形式,這是學生把握教材內容的關鍵。只有找到恰當的形式,才能實現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也才能實現學生獲取效益的最大化。這就好比獲取井水一樣。教師挖好水井,但不能直接打好水倒給學生。而是爲學生找好繩索和水桶,或搭好架子,裝上轆轤,然後讓學生自己主動取水。這是一種體驗,是一種積極行爲,如此纔會感受到其中甘甜,才能掌握這一本領。教師的另一作用是,當學生出現體力不支,遇到難以解決的困難障礙時,及時幫助一把。從學生樂於接受的角度來說,這些學習方式應該是符合其知識結構和認知水準的,應該是生動、活潑的。比如,對話、表演、討論、激辯等都是學生喜歡的。但這也要求教師做正確的引導,不能使其流於形式,僅存熱鬧。從教師角度說,目標簡明,環節簡潔,評價簡練,練習簡要等,都是“淺出”的表現。這來源於教師課前的“深入”,也更體現了教師深厚的語文素養和靈活的駕馭課堂的教學智慧。當然,教師的智慧還體現於課堂上通俗幽默的語言。通俗能達清楚明白、淺顯易懂之能;幽默能增興致昂揚、輕鬆快樂之效。但通俗,絕不能庸俗,更不能低俗。在如此環境下,課堂達到高效也就是自然的了。
        可見,課堂教學達到“深入淺出”,確實是一種高的境界,需要教師努力錘鍊自己的功底,增加自己的智慧。同時在教學中,力避照本宣科的“淺入淺出”、高深莫測的“深入深出”和忽悠顯擺的“淺入深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