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德育由重“教”到重“導”的轉變

學識都 人氣:3.18W
淺析德育由重“教”到重“導”的轉變
摘要:德育的根本目標是使學生“成人”。而使學生“成人”要比使學生掌握知識複雜得多,它主要不是靠“教”,而是靠“導”。因此,德育必須實現由重“教”到重“導”的轉變,通過各種形式的“導”達成德育的目標。德育由重“教”到重“導”的轉變,要求教育者要實現角色的轉換,即由“教”師到“導”師的轉換,由“經師”到“人師”的轉換。

關鍵詞:德育;學生;教育者

  
  按照傳統的觀念,教育者的職責就是“教”學生,而所謂“教”就是“把知識或技能傳給人”。[1] 以現代科學的德育觀看,這種觀念是落後的。它混淆了德育與智育的根本區別。德育與智育的根本區別就在於,智育突出知識、技能的傳授和學生能力的培養,而德育最根本的使命是育人,使學生“成人”。而使學生“成人”,要比學生掌握知識複雜得多,僅靠知識傳授是無法實現的,它主要靠教育者根據具體的德育目標及學生品德發展狀況和學生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具體問題進行各種形式的“導”——引導、指導、疏導、誘導、開導、輔導、勸導、領導、督導、因勢利導。因此,德育中,教育者必須更新觀念,實現由重“教”到重“導”的轉變。
  德育由重“教”到重“導”的轉變是教育的必然要求。“教育”最本源的意義是引導、指導。“教育”一詞,英文爲education,德文爲eduiere,它們都來自拉丁文eduiere。拉丁語eduiere,又是從動詞educere變化而來的,“e”在拉丁語中有“出”的意思,“ducere”有“引”的意思,因而教育一詞,含有“引出”的意思。英語education有“撫育、自身生成”的意思,德語eduiere則有“引導、喚醒”之意。可見,教育的本源意義就是教育者的引導和學生的自主建構。杜威更明確地指出:“教育即指導。”[2] 教育如此,以“成人”爲目標的德育更如此。因爲道德情感、道德信仰、道德意志、道德行爲不具有傳遞性,教育者無法將它們像知識一樣灌進學生大腦。只有在教育者的各種形式的“導”的引領下,由學生通過自己的各種活動去建構。
  德育由重“教”到重“導”的轉變是由德育的本質決定的。德育的本質“是對個體在社會生活中追求其屬人的精神性和精神性生活的一種有意識的幫助”。[3] 也就是說學生的精神性的品德是其自主建構的,教育者作爲一個外因,只能是在旁邊對學生進行“幫助”,提供各種形式的“導”。
  
  一、疏導
  
  疏導原意指開通堵塞的水道,使水流暢通。德育中,疏導是對學生思想、情感障礙的疏通和引導。學生的思想、情感如同流水,是不斷地“流動的”,遇到障礙,就會出現問題,甚至“氾濫成災”。因此,當學生思想、情感出現“障礙”、遇到“阻塞”時,教育者就要予以疏導。“疏”就是疏通,即解開學生思想認識上的“扣”,使學生的“思想流”“情感流”暢通無阻,讓學生的思想、情感向教師確定的目標發展。所以,德育中的疏導就是疏通學生的思想認識,引導他們前進的方向,指導他們的行爲,使他們按照教育者期望的方向發展。
  要疏導,首先要了解學生,摸清學生的思想情況,把握學生思想變化的脈搏,找到出現思想、認識問題的癥結。這是進行疏導的前提。關心、瞭解學生才能使疏導有針對性。教育者關心、瞭解學生還能增進彼此間的親近感、信任感,而這又爲學生接受教育者的疏導創造了情感方面的有利條件,使學生由“親其師”,而“信其道”。疏導可以採取多種形式。其一,講清道理,論理疏導。疏導的關鍵在於論理,論理的目的在於以理服人。論理疏導可以消除認知障礙,疏通思想,提高認識,促進思想和行爲的進步。其二,以情動人,感化疏導。學生的許多思想、行爲問題是由於情感障礙引起的,所以,在對學生進行疏導時,要動之以情,以情感人,進行感化疏導。情感障礙消除,思想、行爲問題就會迎刃而解。疏導的形式還有分步而導、分散而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