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伊格爾頓在後現代時代的文化批判

學識都 人氣:6.15K

論文關鍵詞:伊格爾頓 文學批判 文化政治批評 後現代主義 文化研究

淺析伊格爾頓在後現代時代的文化批判

論文摘要:作爲活躍在當今西方文化批評界的大師,伊格爾頓以其獨特的批評風格,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界享有廣泛的影響。在文化問題成爲新世紀人類精神生活各個領域的核心問題的大背景下,對伊格爾頓這樣一位理論大師的深人研究是十分必要而且有意義的。

一、伊格爾頓的學術和研究歷程

特里·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 1943-?),一位享有國際聲譽的西方當代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家、批評家和文化理論家,出生於英國曼徹斯特,1961年進人劍橋大學求學,曾師從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Williams)o 19“年畢業後留在劍橋做威廉斯的助手,從事研究工作。1969年轉到牛津大學任教,1990年被正式任命爲牛津大學聖·凱瑟琳學院沃頓英文和文學理論講座教授。現任曼徹斯特大學英文講座教授,經常到歐美各國講學,並曾於上世紀80年代、90年代兩度來中國訪問講學。

伊格爾頓從上世紀60年代末開始他的理論批評生涯,迄今爲止出版了大量批評理論和實踐方面的著作。鑑於他廣泛的影響,有人把伊格爾頓和美國的詹姆遜、德國的哈貝馬斯並稱爲當今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界的三巨頭。他出版的著作包括:《莎士比亞與社會》,《從文化到革命》,《作爲語言和身體》,《放逐與僑居》,《力量的神話:對勃朗特姐妹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批評與意識形態》,《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沃爾特·本雅明,或革命的批評》,《克拉莉莎的被污》,《文學理論導論》,《批評的功能:從觀察家到後結構主義》,《反本質》,《民族主義:反諷與獻身》,《審美意識形態》,《理論的意味》,《意識形態導論》,《當代文化的危機》,《意識形態》,《希斯克利夫,或愛爾蘭大饑荒》,《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後現代主義幻象》,《伊格爾頓讀本》,《文化的觀念》。在2003年9月,伊格爾頓還出版了一本新書《理論之後》。

縱觀伊格爾頓的理論思想研究歷程,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個從理論思辨到政治實踐,從文學批評向文化理論轉移的過程。在最初的大學期間,伊格爾頓就大量閱讀了馬克思本人以及“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家的著作,逐漸成長爲一位馬克思主義批評家,並在威廉斯指導下開始其學術研究。他初期的批評觀念深受威廉斯文化理論的影響。在威廉斯看來,文化不應該是由少數人建構和分發,由老百姓接受和體驗的精英文化,而是由大衆共同參與創造和共同享受的“共同文化”。伊格爾頓也熱情地肯定了這種共同文化,認爲它是比自由理想主義文化“更豐富、更多樣、更開放、更靈活”的文化。因爲這種文化不是被完成了的靜物,而是社會各個階層和階級在集體實踐中“不斷重新創造和重新定義的整個生活方式”。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義給了伊格爾頓很大的影響,這也使伊格爾頓在與這種理論的不斷突破與對話中,逐漸形成了他後來的文化政治批評方法。

80年代以後,伊格爾頓在後現代主義語境下,重新思考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價值,重新思考了社會主義的文化理論與文化實踐之間的關係,強調了藝術的政治作用,強調了批評的社會功能和政治意義。在《批評的功能》中,他就指出,當代批評的功能就是它的政治批判功能:“現代批評是在反對專制的政權的鬥爭中產生的,除非確定地把它的未來確定爲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否則它可能毫無前途。”概括來講,“文化在本質上是實踐,是生產,文化研究的根本目的不是爲了解釋文化,而是爲了實踐地改造和建設文化”,“文化不是高高在上的,不着邊際的能指,而是具體的、實在的、與我們的`日常感覺緊緊聯繫的政治現實問題。”伊格爾頓堅持文化研究的方法必須與實際政治緊密結合起來,他強調文化三個主要意義正在於:“作爲藝術,作爲生活經驗,作爲情感結構—互相關聯,交織爲一種新的社會批判。

作爲一位具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念的文學理論家,伊格爾頓同時也是一位頗具特色的文化批判家,他的文學研究始終具有文化批判的特徵。伊格爾頓在對後現代主義作了尖銳的批判之後,也對盛行於後現代主義之後的“文化研究”作了冷靜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