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現代物流研究框架的試構建

學識都 人氣:1.26W
   [摘要] 本文從區分農產品流通與農產品物流的概念入手,在傳統物流與物流區別的基礎上,提出農產品現代物流的整體框架應該包括如下:依據生物特性和物流特性對農產品分類;分析農產品物流體系的構成;研究農產品現代物流戰略的實施步驟,等等。在整個研究中,組織與制度分析將是很重要的支撐,物流技術和基礎設施則是農產品現代物流戰略實施的客觀條件。

  
  2000年以來,國內理論界掀起了研究現代物流的熱潮,從各類國內期刊中可以檢索到幾千篇相關的文章,然而,其中研究物流或農產品物流的卻寥寥無幾。是農產品物流研究沒有價值嗎?顯然不是,筆者認爲,真正的原因是在長期的農產品流通研究框架下,受制於農產品交易的獨特性質及隱含物流的傳統模式,對農產品物流的研究沒有像對其他行業物流的研究那樣明確找出自己的研究方向,從而建立起自己的研究框架。
  
  一直以來,國內對農產品流通研究的重視是無可否認的,研究內容隨着整個和環境所發生的變化而變化,研究成果可謂汗牛充棟,這些成果可高度概括地分爲對農產品流通體制的研究、對農產品流通組織的研究、對農產品流通運行的研究三個方面。在秉承將流通劃分爲商流、物流、信息流的傳統框架下,對農產品流通的任何一方面的研究都涵蓋了商流、物流、信息流三個層面的問題,並以流通的概念統之。這種研究是在傳統的農產品流通中“三流合一”的背景下完成的。
  
  而對現代物流的研究卻是建立在“三流分立”的基礎上的。顯然,如果將現代物流的概念引入農產品流通領域,通過現代物流方式改變農產品流通的效果,就必須將農產品物流從籠統的農產品流通的概念中獨立出來加以研究。
  
  在農產品流通領域中仍然不存在明顯的“三流分立”的前提下,這是一種前瞻性的研究,是有一定風險的,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被看作對農產品流通所研究內容的簡單重複,可能被責問是不是僅僅爲了追求概念的而做的文字遊戲。必須承認,這種責問是對研究的性的高度負責,因爲,事實上的確如此,如果對這個問題如果回答不清,對農產品物流的研究要麼是不切實際的對現代物流概念的盲目仿效,要麼是對農產品流通問題的新瓶裝舊酒,都無法實現研究者試圖通過引入對現代物流的研究來改善農產品流通效果的初衷。
  
  本文的目的在於闡明農產品物流研究與農產品流通研究的區別和聯繫,嘗試構建一個農產品現代物流問題的研究框架,爲今後的研究做一個定性的鋪墊工作。
  
  二、對農產品流通研究的回顧
  
  對農產品流通問題的研究是以流通理論研究爲基礎的。
  
  流通理論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將流通置於整個經濟運行的總過程中,通過剖析流通與生產過程、流通與社會再生產其他環節的相互關係,系統地研究和闡述了流通在社會和經濟運行中產生和的過程,以及在整個社會和經濟運行過程中的地位、作用和職能。
  
  一般認爲,流通是以貨幣爲媒介的商品交換行爲,是運動着的具有交換價值的物質在流動中尋找通道並得以實現的過程。流通具有雙重涵義:一是以貨幣爲媒介的商品交換;一是實物在空間上的流動和時間上的延續。
  
  綜述文獻可以看到,國內對流通問題的研究是從以孫冶方、卓炯爲代表的老一代經濟學家對“無流通論”進行批判開始的,直至20世紀80年代以前,研究的主要內容集中在流通過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上。80年代以後,對流通問題的研究在不同的維度上進行。一個維度是根據商品經濟發展的不同形態,將流通相對應地分爲三個歷史階段:流通初始階段、流通一般階段和社會化大流通階段,並根據商品經濟的發展階段重點分析流通一般階段和社會化大流通階段流通的構成要素、本質及特點等(例如林文益,1994;陳文玲,1997、1998、1999),目的是揭示流通中的經濟,豐富和創新流通理論。另一個維度是伴隨着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進程對流通體制進行研究。“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市場調節爲主、計劃調節爲輔”,“國家調節市場、市場引導企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等經濟體制改革目標模式的轉換過程,也是對流通研究不斷深化的思路的轉換過程。這一維度的研究內容集中在對流通體制改革的認識以及各個階段流通體制改革的目標取向和改革思路等方面(例如高滌陳,1994;郭國榮,1995、1996;朱紹文,1996;萬典武,1996;範劍平,1996;侯善魁,1998;王德文、黃季焜,2001;羅必良,2003;郭樂欣,2004)。以上兩個維度是在宏觀層面上的理論和政策研究。第三個維度是對流通經濟運行中流通組織、流通渠道等問題的研究,它是從要素運作和職能運行的角度揭示微觀層面上的交易行爲中存在的問題(例如袁永康,1995;羅必良、王玉蓉、王京安,2000;王之泰,2002:曹家爲,2003;王曉東,2003;晏維龍,2004;劉星原,2004)。
  
  農產品流通是整個社會商品流通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所謂農產品流通是以增值爲目的的農產品商品交換活動,是農產品在流通領域的運動過程(李大勝、羅必良,2002)。對農產品流通問題的考察一定是在社會一般流通的背景下進行的,因此,上文所的流通問題的研究框架也就框定了農產品流通問題的研究範圍。當然,由於農產品的特殊性質,對農產品流通問題的研究又有自己的側重點。
  
  綜述文獻對農產品流通問題的研究,從內容構成來看,流通體制、流通主體、流通運行是研究的主要內容。由於農產品流通在國計民生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的特殊經歷,對農產品流通體制的研究成爲農產品流通研究的重點。流通體制研究的主要內容涉及各類農產品的價格制定、市場建設、分級管理、宏觀調控等政策的制定和變化(例如姚今觀,1996;郭國榮、李冀,1996;丁聲俊,1997;石磊,1999;李炳坤,1999;羅必良,2003)。對農產品流通主體的研究主要涉及農戶、流通組織和流通中介組織(例如紀良綱,1995、1998;曹利羣,2001;張磊,2001;盧鳳君、寇平君、陳雄烈,2003)。流通運行研究則是從微觀的角度對整個流通領域的具體交易中交易主體、交易方式、交易行爲和交易環境的分析和評價(例如李澤華,2000;賈生華、劉清華,2001;文啓湘、陶偉軍,2002;張敏聰,2002 ;寇平君、盧鳳君,2003)。從時間序列來看,流通體制的演變是研究的主線。由此可以大致勾畫出農產品流通問題的研究框架(見圖1(略))。

  三、傳統上農產品流通對農產品物流研究的涵蓋
  
  在以上的研究框架下,流通的概念是商流、物流、信息流的總和,因此,農產品物流作爲農產品流通的一個必要組成部分,被涵蓋其中了。
  
  首先,傳統農產品物流活動的特徵決定了其作爲一種附屬活動被涵蓋於整個流通活動之中。物流被涵蓋的原因有三:第一,傳統的以商流、物流、信息流對流通的劃分是以流通過程爲視角的,劃分的目的是更好地揭示存在於物質流動背後的交換關係,重點剖析由商流(即所有權轉移)引起的各類主體間相互作用的機理。物流的存在是客觀的,對於傳統物流來說,其作用僅體現爲運輸、儲存、包裝、裝卸、流通加工及物流信息的收集和處理等,物流在流通運行中被作爲成本項目進行管理,因此,對物流的研究多側重於相對各種功能而言的技術處理和成本節約。當物流單純以功能性活動爲特徵從屬於流通活動的時候,它必然被涵蓋於對總體流通的研究之中。第二,由於農產品流通在國計民生中的重要地位,在由計劃向市場經濟轉軌的過程中,在農產品流通領域所要研究的重點是體制變革,體制變革所帶來的巨大不自然地使人們忽略了對具體的物流活動改進的需要和研究,從而最終使對農產品物流的關注侷限於體制演變的範疇之內。第三,長期以來,存在於農產品流通領域的商流、物流不分,使農產品物流必然表現爲一種隱含的模式,從而失去了獨立研究的價值。在計劃經濟時期,農產品的銷售機構有着嚴格的地域、系統和等級的劃分,機構之間難以互通,物流活動各自承擔,沒有任何的專業化物流業務。在改革之後,逐漸允許包括農戶和各類組織在內的主體進入農產品市場,但是,物流仍然作爲商流的附屬活動隨着商流環節的變化不斷地由各類主體重複執行,沒有被專業化和獨立出來。
  
  其次,物流概念的獨立性沒有被強調,而是經常被涵蓋於對其他問題的研究之中。第一,它被涵蓋於對流通背景和環境的研究當中。比如,、倉儲等直接與物流相關的基礎設施建設,一直都被當作流通運行的環境受到關注。第二,被涵蓋於流通技術的研究之中。對儲藏、運輸、保鮮等技術的研究和實踐事實上都與物流相關,但物流經常被以流通技術的概念來概括。
  
  事實上,從任何一個維度對農產品流通的研究都涵蓋了對農產品物流的研究。比如,對流通體制的研究,必然涉及物流的制度及其變遷;對流通主體的研究,必然包含主體的物流行爲以及基於物流行爲而形成的組織間的相互聯繫;對流通運行的研究,必然包含各種物流業務運作的方式、環境和行爲選擇。
  
  四、物流的使農產品物流研究走向獨立
  
  (一)現代物流的興起及其在流通領域引起的變革
  
  對現代物流的研究源起於美國,其最主要的動力仍是對利潤的追求。至20世紀50年代,全球經濟發展的態勢表現爲市場起伏動盪,競爭更加激烈,的利潤空間不斷被壓縮。特別是50年代後期,美國經濟開始出現蕭條,企業利潤出現下降的趨勢,在企業界產生了通過開發新的成本控制體系來降低成本的要求。於是,人們把目光集中於物流成本。
  
  追蹤現代物流理論的發展進程,以下幾點使得現代物流區別於傳統物流,從而使對現代物流的研究具有了新的意義:第一,現代物流研究改變了傳統物流中將物流單純地看作功能性活動和成本項目的理念,而是將物流提升到戰略高度,與生產、銷售一起並列爲企業經營的三大支柱。第二,傳統的物流研究認爲,由各個功能要素構成的物流系統是獨立的,謀求系統最佳是努力的目標;而現代物流理論則認爲,必須追求物流系統與生產、銷售等整個經營系統的協調和最佳。第三,對信息技術的使用以及基於此對物流流程的全面整合和再造是現代物流區別於傳統物流的一個重要標誌。第四,基於物流業務發展夥伴關係和聯盟關係的供應鏈管理思想使得組織和制度安排成爲現代物流研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以上四個特點在流通領域引起了巨大的變革:首先,物流的顧客服務職能日益突出。物流成本的最小化不再是物流活動的最終目標。以滿足顧客需求的程度作爲評價物流有效性的標準,使物流實踐更多地關注通過滿足顧客需求來獲得顧客認可,通過獲得效率與效益的均衡,完成物流活動的價值創造,從而實現企業經營的戰略目標。其次,供應鏈管理成爲現代物流實踐的代表形式,單個組織之間的競爭轉化爲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能否深諳分工的本質,成功地擴大物流業務的外延,適時地融入某一條供應鏈,成爲經濟組織提升物流能力、獲取競爭優勢的關鍵。
  
  (二)在現代物流的理念下,獨立的農產品物流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現代物流的概念已經被引入農產品流通領域。儘管農產品本身的生物屬性對物流提出了獨特的要求,但是,現代物流在物流和商業物流中所表現出來的強調過程的一體化管理,追求效率、成本與效益的均衡,注重滿足顧客對物流服務的需求等特點,也正是農產品物流所希望達到的目標。換言之,整個物流業界管理理念和經營方式的變化,同樣將使農產品物流受益。
  
  但是,農產品物流終究不同於工業物流和商業物流,具有自己的獨特性。人們可以從諸如JIT(Just-in-time,準時制)、QR(Quick Response,快速反應系統)等名詞注意到工業物流及供應鏈管理注重的是流程再造,是廠內物流和廠外物流的連續性整合,而農產品物流領域的重點問題則有所不同。農產品大衆生產、大衆消費的特點及產品較小的差別化程度,使得物流鏈上各組織主體之間相互選擇的餘地很大,這很容易造成物流鏈的動盪;同時,農產品的易腐易爛的鮮活特性要求物流時間儘量縮短。顯然,如果物流鏈是動盪的,就無法保證物流系統的快速反應能力,無法適應農產品的物流特性,無法最大限度地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因此,對於農產品物流來說,在各類物流鏈條上,組織之間的相互選擇和關係的確立以及維護關係穩定性的制度設計是非常重要的。
  
  無論研究的'側重點是否不同,在農產品流通領域,如果要根據現代物流理論強調物流系統的整合和優化,就必須將農產品物流的概念獨立出來,將基於物流功能性活動而產生的各種社會關係總和統一在這一概念下加以研究,探尋通過現代物流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改善農產品流通效率的途徑。
五、農產品現代物流研究框架的試構建
  
  (一)國內對農產品物流的研究
  
  隨着現代物流理念的深入人心,國內一些學者嘗試將現代物流理論引入農產品流通領域,開始關注農村和農產品物流的現狀,提出以現代物流理論指導農村物流實踐的建議。
  
  對農產品物流的研究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呼籲重視農產品物流。這類研究主要從以下幾個角度強調農產品物流的地位:一是從中國作爲一個農業大國的宏觀背景出發,認爲農產品物流涉及整個國民經濟的運行效率和運行質量,涉及農業現代化,涉及農民的根本利益(丁俊發,2002);二是從消費的角度,認爲人們的農產品消費觀念已經從傳統的農產品消費的單一性、繁瑣性轉向現代的農產品消費的多樣性和快捷性,這需要農產品物流改變傳統模式(丁華,2004);三是從農產品特性的角度,提出生產的地域性、季節性與消費的普遍性、全年性之間存在的矛盾要靠農產品物流來解決(丁俊發,2002;杜小芳、張金隆,2003);四是從現代物流的本質出發,認爲現代物流是以滿足消費者的需求爲目標,把製造、運輸、銷售等市場情況統一起來考慮的一種戰略措施。
  
  2.對當前農產品物流存在的問題進行。國內學者一致認爲,當前尚未形成高效的農產品物流體系,在農產品物流領域還存在諸多問題。首先,農產品供應鏈中產銷之間的行政壁壘、技術瓶頸以及缺乏標準化體系導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王新利、張襄英,2002;萬壽橋、李小勝,2002等)。其次,物流主體發育不良,農民呈無組織分散狀態進入市場,缺乏市場競爭力和自我保護能力,多數農產品物流企業規模小,不健全,市場覆蓋面狹窄,帶動作用較低(秦代紅,2002)。再次,物流政策環境發育不良。
  
  3.提出改善農產品物流現狀的策略。主要包括一體化戰略、第三方物流戰略、農業產業化戰略等(孫劍、李豔軍,2003;杜小芳、張金隆,2003;溫思美、楊順江,2000)。
  
  總的來說,對農產品物流問題的重視和研究已經開始,但總體上還沒有形成一個清晰的研究框架,以完成理論上的深入研究和對實踐的有效指導。
  
  (二)農產品物流研究整體框架的構建
  
  綜合上文的分析,筆者在這裏嘗試構建一個農產品物流研究的整體框架(見圖2(略))。
  
  1.農產品分類。農產品種類繁多,既有糧食、棉花、油料等量大、面廣、生化性能相對穩定的大宗農產品,又有水果、蔬菜、畜禽等易腐易爛的生鮮農產品。農產品種類不同,與消費銜接的特點不同,其交易特性和物流特性也不盡相同,因此,依據生物特性和物流特性對農產品的種類進行劃分,是農產品物流研究得以深入的前提條件。
  
  2.農產品物流體系。依據系統的概念,農產品物流體系是指與農產品物流相關的各個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聯繫而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本文將與農產品物流相關的要素劃分爲物流主體、物流通路、物流功能三類,認爲不同的主體在一定的制度約束下選擇不同的通路以不同的組織形式執行物流功能,由此形成了具體的物流活動,所有物流活動及包含在其中的各類關係的總和構成農產品物流體系。農產品物流體系是實行現代物流戰略的舞臺。
  
  3.農產品現代物流戰略與供應鏈管理。農產品現代物流戰略的執行分爲三個階段:第一是選擇物流模式,即組織物流活動的形式;第二是打造物流鏈條,即在某種物流模式下尋求總體利益的增加和各方利益的協調,以形成穩定的物流鏈;第三是評價物流績效,並形成反饋機制,以追求物流模式的不斷創新。三個階段統一在供應鏈管理的思想下進行。
  
  4.組織與制度。農產品物流與其他行業的物流有很大的差異。工業品依靠現代物流獲取價值增值的原因在於,工業品從原料到製成品之間已經形成高度分工,這使企業之間形成天然的相互需要;同時,不同企業在產品質量、性能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性,會使供應鏈各節點的相互選擇本身就存在增值的潛力,流程再造和各環節匹配形成的增值能力又成爲維繫供應鏈穩定的條件。農產品則不然,在現有農產品流通領域,農產品從生產者手中到達消費者手中,如果是生鮮農產品,幾乎不經過任何加工,因此,在整個供應鏈條上,各節點之間不存在由製造分工引起的上下游關係,而存在由職能分工引起的相互競爭關係。在這樣的前提下,如何從瓜分流通利潤的競爭轉變爲謀求整體增值的合作,最重要的是創新制度安排和組織形式,保證獲得潛在的利潤並能夠將其合理地分配到各個環節。
  
  5.支撐條件。農產品現代物流戰略的執行以不斷革新的物流技術和日益完善的基礎設施爲支撐,因此,研究農產品物流,不能忽略這兩個方面的問題。當然,物流技術的變革和基礎設施的建設更多地與社會總體水平和經濟發展階段相連,在農產品現代物流體系中具有外生變量的性質。
  
  需要說明的是,農產品現代物流研究框架的構建,不是爲了否定或替代原有的農產品流通的研究框架,而是在引入現代物流的理論和之下,將農產品物流問題獨立出來加以研究,以期實現通過現代物流實踐改善農產品流通效率的目的,在流通體制相對穩定的前提下,向物流要利潤,增加包括農戶在內的各類物流主體的利益。
  

畢業論文蒐集整理:

農產品現代物流研究框架的試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