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探討美術老師在教學活動中更新課程觀念的實踐

學識都 人氣:2.96W

摘要:長期以來,美術老師們一直在探索:美術課的目的是什麼,該怎樣上? 筆者認爲現行的《美術課程標準》較好的體現了素質教育宗旨,指給了我們一條明路。在美術教學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對美術課程的理解要更新(二)轉變舊觀念,發展新模式(三)巧設教學形式,輕鬆教與學(四)美術與其他學科相結合(五)美術課程的情景創設。

論文:探討美術老師在教學活動中更新課程觀念的實踐

關鍵詞:美術課程觀念更新探索教學實踐

長期以來,美術老師們一直在探索:美術課的目的是什麼,該怎樣上?是培養一些美術特長的尖子生呢,還是讓所有的學生都投入到學習、感受美術課帶來的美的享受與薰陶呢?我則側重於後者,當然也不放棄前者。事實上,很多美術老師只注重傳授和提高學生的繪畫技巧,把重點放在了基本功的訓練上,從而忽略了素質教育中最重要的一環 —— 創造力的培養。往往在學生的頭腦中評價一幅畫的“好”與“不好”,就只看畫得“像”還是“不像”。學生也習慣了以臨摹的方式去訓練,只是簡單的由眼睛到手的過程,缺乏用“心”去參與,從而體現不出來個性,更談不上創造性。並且,由於枯燥乏味的訓練使得相當一部分學生對學習美術失去了興趣。

實際上,美術課是素質教育階段學生必修的藝術課程,是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徑。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美術教育以形象的可塑性、動手的操作性、非語言的物質造型性和形象表達的情感性,對少年兒童的觀察能力、形象感受能力、記憶能力、審美能力、想象能力、及創造能力的培養和提高發揮着重大的作用。現行的《美術課程標準》就較好的體現了素質教育這一宗旨。其原則是藉助客觀形象,強調主觀感受。擺脫了單純傳授造型技能的教學模式和強調寫實性寫生教學;提倡在教學中發揮兒童的藝術直覺;在寫生教學中要求學生不僅僅要觀察事物外在形象,還能聯想到與觀察對象相關的其他事物,以及自己與所觀察對象之間的某種聯繫,並把它表現在畫面中;鼓勵學生在觀察與表現中不拘泥於客觀事物本身,可不受客觀限制將視點擴展,進行超現實的表現,在創作式的寫生中學習基本的造型技能。

通過對《美術課程標準》的深入學習,以及在教育教學中的認真貫徹執行,使我深有感觸。

(一)對美術課程的理解要更新

畫家豐子愷說過:“人類具有會看會聽的本來意識。”意思是說,看和聽是一個人最基本的功能和權力。

通常絕大多數人在嬰幼兒時期都非常喜歡畫畫,喜歡用這種方式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到了小學高年級的時候,大概只有六七成學生喜歡塗塗抹抹了,到了初中階段有一半人喜歡畫畫就很好了,高中裏喜歡美術的就更少了。造成這種局面自然有其自身的一些原因,主要還是因爲那種僵化的、經驗主義的、教條主義的美術課影響了學生的思維,禁錮了學生的想象,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意識。

美術課上,我們經常聽到老師對學生說這個物體應該這樣畫,不應該那樣畫。蘋果是圓的,畫成方的就錯了;天是藍的,塗成綠的就不正確等等。

另外,美術課上所學的技法繁多、枯燥,學生越來越不喜歡用繪畫語言去交流,美術課成了一門深奧的學術課,而不是讓學生了解、認識美的課程了。常此以往,學生怎會對美術課感興趣呢?

我認爲,美術課是爲了提高所有學生的審美情趣而設定的。想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意聽你的課。這就要求我們美術教師首先擺正美術課的位置、作用,在上課時要經常鼓勵、支持您的學生,採取多種形式、教學方法來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美的指引和薰陶。

(二)轉變舊觀念,發展新模式

1.培養“童心”觀察 美術是視覺藝術,美術教育就是重視培養學生視覺形象運用的教育。優秀的美術作品,往往能引起人們心靈的共鳴,陶冶情操,塑造美的靈魂。 從重視視覺形象原理入手,激發學生觀察的興趣,可以滿足學生的求知慾,提高獲取知識的質量,引導學生直接觀察對象、認識對象。學生的生活和活動空間是有限的,憑空想象、閉門造車是創作不出優秀作品的。我們應該給孩子更多的活動和想象空間,發揮其特長、表現其個性。 觀察是人類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針對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學中要注重引導他們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世界,觀察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而不是把我們成人眼中觀察到的東西強加給他們,要求他們表現出我們成人眼中觀察到的世界。 那麼,該如何引導學生去觀察?應採用什麼手段讓學生學會去觀察呢?這是我們美術教師須仔細研究的問題。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我認爲可以用直觀的教具、模型、範畫、錄像、幻燈、電腦設計等幫助學生觀察美、感知美、表現美,提高審美能力;另外,還可以帶領學生去參觀、遊覽,在自然的生活中增長見識、感受美,使形象感知和美感培養聯繫起來。 2.讓遊戲活動進入課堂 學生的成長過程都經歷過一些創造型遊戲活動,其演變是循序漸進的,並在發展過程中有典型的意義。我們根據不同年齡段孩子的身心、智力發展狀況,有針對性地教學,把適當的遊戲活動帶入課堂,使課堂氣氛活躍自然。更重要的是在遊戲活動過程中,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之爲了完成特定任務目標,鍛鍊動手、動腦能力,提高思維創造力,並能夠在成功的喜悅中樹立起“我能行”的自信心。 愛玩兒是孩子的天性,強加的壓力只會抑制學生思維的發展,束縛想象力、創作力的發展。因此,長期以來傳統的美術教學模式,以及認爲只要畫得像就是好畫的這種觀念,在教學實踐中往往達不到預期效果。 (三)巧設教學形式,輕鬆教與學 傳統的美術教學,除了畫畫以外,幾乎沒有別的內容了,沉悶且乏味。學生一次次“複製”教材上的作品,想象力、創造力受到很大限制,常常苦惱於繪畫技法的不熟和作品的“失真”,從而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新的美術教學應當根據教材巧妙的設計課堂教學形式,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讓學生從“要我學”轉變成“我想學、我要學”,並能夠在輕鬆愉快中掌握知識和技能,完成學習任務,極大的提高了教學效果。

(四)美術與其他學科相結合

美育是促進智力發展和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與其他學科相互滲透、相輔相成。 1.把音樂帶入美術課堂 音樂具有強烈的情緒感染作用,能調動人的情緒反映。在美術課堂上相應地引用恰當的音樂,將更好地輔助教學。如在欣賞課中,我們一邊聽音樂,一邊欣賞古今名畫,那如醉如癡的樂曲在無影無形中牽引我們的思想進入畫境,感受畫中的精神、畫中的韻律,從而激發我們強烈的情感,提高審美能力和審美情趣。 2.與文學相結合 美術是通過造型的視覺藝術傳播文化思想,文學則利用文字語言藝術來感染人。二者目的相同,只是表現方式和手法不同而已。在美術課堂上,利用優秀的文學藝術作品(故事、詩歌、散文等)中優美的語言、豐富的情感,積極調動學生的思維,在欣賞美術作品時,帶着美術作品意境的整體印象展開豐富的聯想和遐想,由此來培養想象力、創新意識。 3.與思想教育相結合 美術來源於生活,形象地反映生活,具有強烈的思想性。美術課應與培養孩子高尚的審美情趣、愛國主義情操相結合。並且要針對教材本身美的因素,根據教學內容進行。例如:在美麗的風景中,可以使學生感受生活的美好,樹立熱愛生活、創造美好生活的熱情;在描繪祖國壯麗的山河時,可以激起學生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在欣賞優秀的革命歷史雕塑、繪畫中,能夠樹立學生遠大的革命思想抱負。

(五)美術課程的情景創設

美術教學必須在一種氛圍中,一種文化中才能順利進行。記得我在給學生上《裝飾畫》一課時,講完新課後請學生自由創造,設計一幅以風景爲主的裝飾畫作業。結果,學生們有些不知從哪入手、從何落筆。於是,我讓大家閉上雙眼,靜靜地傾聽我緩緩誦出的: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 等景物名句。然後,要求他們將“看到”的景色畫出來,用準備好的彩紙或碎布剪貼出來。經過我臨時創建的情景,很多學生都能出色完成任務,且風格各異、效果極佳。 當然,一節真正能讓學生感到開心、快樂的美術課,除了以上環節外,是否具有直觀教學的具體操作、合理運用的教學工具,教師言行舉止的榜樣力量、人格魅力如何,語言表達是否風趣、精準等等諸多方面都能影響到美術課教學的效果。因此,每一名美術教師都需要孜孜以求、勤奮鑽研、虛心以學,在教學實踐中探索更新、更科學的教育途徑。使美術課真正成爲學生認知美、發現美、表達美、創造美的樂園,使他們在快樂中接受美的教育,提高審美能力和創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