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學識都 人氣:1.76W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許多人都寫過論文吧,論文是對某些學術問題進行研究的手段。那要怎麼寫好論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論文

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論文1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吉諾特說:“作爲一位教師,他要麼是在幫人,要麼就是害人。在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中小學教師對他們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教師心理健康如果出了問題,給學生帶來的傷害是巨大的。因此,教師心理健康水平比他的專業知識和教學技能更具重要性。國內近年來的研究顯示,中小學教師的身心健康狀況低於普通人的水平。這讓我們爲中小學教師的身心健康狀況擔心,也爲中小學生的健康成長擔憂。

俞國良認爲教師心理健康的標準包括五方面:一是對教師角色的認同,教師只有對教育工作有熱情,才能更加的投入工作並獲得成就感和滿足感;二是教師要了解實時的教育政策,適應不斷變化的教育環境;三是能在教育界建立和擁有和諧的人際關係;四是具有穩定而積極的心境;五是能夠進行創造性教育教學活動。吳思孝認爲,教師擁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態應符合下面五個標準:熱愛教育事業,勝任教育教學工作;積極的人生態度;健全的人格,良好個性;較強的適應能力;和諧的人際關係。林崇德認爲中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是指在對自身角色的深刻理解和認識的基礎上,依照社會的期望和自身的實際狀況不斷對自己的行爲及心理進行調整,使其能夠適應角色的要求,並不斷促進角色向積極方向發展的狀態。他們對教師心理健康標準雖有不同,但在一定程度上擁有共識,即教師應具有健全的人格、熱愛本職工作、良好的心態並認同教師角色。

社會支持與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

社會支持是指人們從社會中所得到的、來自他人給予的各種支持。從社會剌激與個體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看,社會支持被定義爲一個人通過社會聯繫如來自家庭成員、同學、同事以及各種社會團體所獲得支持和幫助來緩解精神緊張、減輕心理應激反應、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社會支持是影響個體心理健康水平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個體獲得的社會支持多,那麼個體的正性生活體驗和正性的情感就多,與此同時,負性體驗和負性情感就少,心理障礙就少。社會支持可以有效地降低諸如焦慮、沮喪、長時間壓力等心理困擾。教師羣體由於其職業的特殊性,他們的社會支持來源主要來自於學校領導、同事、學生、學生家長、家人和朋友等。教師在學校中獲得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社會支持是來自學校領導的支持。有研究表明,教師工作態度與他們所獲得的學校領導支持間存在顯着相關。學校領導的支持比同事或者朋友的支持更具影響力。宋中英2007年的研究發現同事的支持會增加教師的情緒衰竭程度,而來源於校領導的支持對降低教師職業倦怠程度是最有效的。因此,學校領導在創設良好的工作環境、減輕教師工作負擔、提高教師福利待遇的同時,要考慮從情感因素上給予教師支持,珍惜教師的勞動成果,尊重教師的人格,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讓教師體驗民主參與學校管理等,從多個角度促進教師的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主觀幸福感與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

主觀幸福感指的是人們對自身生活滿意程度的一種認知評價。一般認爲主觀幸福感具有三個明顯的特點:首先,主觀幸福感是一種主觀體驗,對它的評定依賴於個體內在的標準;其次,主觀幸福感是相對穩定的,雖然在評定主觀幸福感時有時會受到當時的情境和情緒的影響,但通常它是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值;最後,主觀幸福感有整體性的特點,它是一種綜合評價,包括了對情感反應的評估和認知判斷,即包括正性情感、負性情感和生活滿意度三個維度。中小學教師的主觀幸福感是影響其心理健康水平的因素之一。據調查表明,不同心理健康水平教師之間的主觀幸福感存在顯著差異,心理健康水平越高,主觀幸福感越強,心理健康水平與主觀幸福感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但調查也發現,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健康水平是有區別的,主觀幸福感是個人內在的一種主觀感受,而心理健康不僅有主觀感受的一面,也包括了感受不到的一面。簡單來說,感到幸福的人並不說明其心理健康水平一定高,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也不一定總是感到幸福。因此,心理健康水平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着主觀幸福感,而主觀幸福感也只是部分的反映心理健康水平。

其他因素與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

社會因素。首先,由於現代社會的變遷,很多地區的中小學開始施行教師聘用制。擇優錄取、競爭上崗,這使得教師工作競爭加劇;其次,隨着學生家長自身素質的提高,他們對子女的要求與期望值也越來越高,這直接或間接地對教師工作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再次,教師工作勞動強度大,但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跟他們的勞動付出未成正比,容易造成教師的職業倦怠和心理失衡;最後,由於教育的改革,社會經濟也在轉型階段,由此而引發的教育價值取向多元化、教師的`生存危機等問題都是導致教師身心不健康的重要壓力源。

學校因素。首先,學校對教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狀況不夠重視,導致教師獲得的需要常常得不到滿足;其次,學生的行爲問題、學習問題以及升學指標壓力,使教師常常超負荷工作,身心疲憊。最後,教師與學校領導的關係、同事關係、師生關係的不和諧也是現在許多教師感覺到緊張和有壓力的根源。踐與尋求結果、驗證與得出結論來有序組織教學。

理論與實踐結合教學方法

通過課內外的練習、實驗、實習、社會實踐、研究性學習等以學生爲主體的實踐性活動,使學生鞏固、豐富和完善所學知識,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多方面的實踐能力。

對於工科專業的學生而言,實踐教學是不可缺少的。教師應該創造條件讓學生能夠多接觸實際生產過程,將理論知識應用於生產實際,解決實際生產過程的各種問題。堅持理論聯繫實際,課堂講授和實踐性教學相結合,注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學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多媒體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把實物、動態演示、靜態圖形、文字表達、聲音解說有機融合在一起,把抽象教學變爲形象直觀的教學,使許多學生聽起來枯燥、老師講解費力的問題得到了解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藉助於多媒體手段能使課堂教學更生動有效,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課堂效率。

教學方法具有多種形式,教師應熟練地把握各類教學方法的特性,綜合考慮各種教學方法的特點,根據教學內容,科學、合理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使得教學工作得以優化。

教師個人因素。首先,教師對自身角色缺乏認同、對自己對學生的期望過高、看待問題過於理想化,當現實與理想之間出現矛盾時,就會產生強烈的挫敗感,甚至是習得性無助感,以致常常感到悲觀失望、焦慮彷徨;其次,家庭負擔重,尤其是有孩子的女教師,由於教師工作本身的繁忙,使她們照顧家庭的時間很少,對家庭對子女有愧疚感。再次,教師專業知識技能結構的老化也容易使教師時常感覺力不從心,從而有職業倦怠和焦慮感;最後,教師缺乏系統的心理衛生知識,這使他們長期壓抑的心理未能獲得及時的調整。中小學教師的主觀幸福感與心理健康存在顯著正相關;社會支持對教師的心理健康有促進的作用;社會、學校和教師個人等因素與教師心理健康水平也有着密切關係。

因此,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工作可以從幾個方面展開:提高中小學教師主觀幸福感,重視教師生活質量、提高教師的工資待遇;促進教師往專業化發展,專業化水平越高,工作成效越高,教師能更多地體會到教育帶來的成就感和樂趣;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幫助教師建設富足的精神家園。給予中小學教師更多有效的社會支持,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和諧的校園文化、領導與教師間相互的支持與幫助、師生之間互相信任和理解,這些對教師的心理健康有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中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論文2

隨着經濟全球化的不斷髮展,爲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以培養與現代化發展要求相適應的人才爲目標,全面提升人民的整體素質。當代的小學生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着教育部門對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了一定的重視,但卻不重視對小學教師心理教育能力的培養。因此,提高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1.現代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存在的主要問題

1.1教育思想的認識不足

教育思想的認識不足是當代我國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存在的根本問題。由於我國的教育主要是應試教育模式,導致了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一直得不到重視,忽略了小學老師也是實施教學行爲與培養小學生心理素質的主力軍。導致了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得不到提升,從而影響了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

1.2職前培養與職後培訓的分離

在我國的教育事業裏,教師的職前培養與職後培養一直都是出現分離狀態。職前培養主要是由師範類學校對教師的前期培養。職後培養是由教師自主進修完成。兩者在行政管理和設置機構上嚴重分離,另外,在培訓計劃上與課程設置上也顯得很不協調。實踐證明,教育教學能力和技巧來源於經驗教師的指導和自身經驗的總結,而教師的職前培養只是教師在從事教育工作中的教學學術和思想準備。因此,職前培養和職後培訓的分離對教師專業的成長起不了作用,也不利於教師心理教育能力的培養。

1.3理論學習與實踐上的脫離

近年來,我國教師教育對強調理論知識與實踐統一開始重視,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理論部分的比重還是比較大,在實踐方面也只是強調專業知識的實踐,嚴重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因此導致教師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症狀嚴重缺乏,使學生得不到鍛鍊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在面對學生的心理問題時,往往束手無策,從而使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得不到保證。

2.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養的方法

2.1提高思想認識,增強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養意識

開展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養工作,必須先提高教師的思想認知,增強教師的培養意識。爲此,我國教育部門必須把加大教師教育改革的力度,把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養工作納入基礎教育的師資隊伍的建設目標中,建立完善的小學生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養體系,強調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養工作的重要性,並把這項工作作爲教學質量的中心工作。

2.2統一職前培養和職後培訓,實現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養

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職前培養與職後培訓的統一,是培養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有效方法。改變了以往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職前培養與職後培訓分離的現象,有利於教育部門統一制定目標、充分利用教育人才資源,合理安排培養時間、統籌培養內容、高效率實施培養工作。大大提高了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保證了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可持續發展。

3.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全面提高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心理健康教育知識,也離不開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活動。在小學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養過程中,都必須將理論知識和實踐活動進行有機結合起來。

在職前的培養階段,師範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養主要來源於課堂教學這一渠道。通過課堂教學,從而掌握心理學、心理健康學、教育學等基本理論和技能。通過了解自身的心理特點和小學生的心理髮展特點,從而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

在職後培訓階段,小學教師心理健康能力培養的理論知識學習主要集中在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教育科研方法等學科方面。要求教師必須具有心理學基礎,懂得掌握學生的基本心理情況、心理輔導以及心理諮詢實用技能,使小學教師具備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經驗,大大提高了心理講課教育能力。

在繼續教育階段,爲了提高中小學教師的心理能力,培訓內容可以向廣大教師,全面介紹各種先進的教學經驗,教師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所涉及的理論知識包羅萬象,比如:心理學、教育學以及社會學等。爲了保證中小學教師擁有豐富的心理科學理論知識,掌握各種心理輔導問題和技巧。學校首先重視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加大宣傳力度,普及心理健康的知識,另外通過各種社會實際活動,比如開展班主任工作的交流以及團日活動等,使廣大教師明確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目標,擁有更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實踐經驗,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結束語

總而言之,中小學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培養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我們需要正視培養過程中所出現的各種問題,綜合利用各種教學資源,進行大規模的研究,拓展各種有效的教育渠道,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廣大中小學教師的綜合素質。廣大教師堅持以生爲本的教育理念,以滿足中小學心理服務的各種需求,順應知識經濟時代的發展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