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中求進大背景下政治經濟學的實踐論文

學識都 人氣:6.41K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論文吧,論文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寫論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穩中求進大背景下政治經濟學的實踐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鑑,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穩中求進大背景下政治經濟學的實踐論文

摘要:

穩中求進總基調是我國經濟、政治發展的重要方向,結合我國社會文化、地理調節之間的物質變幻,合理地將社會經濟資源分配到各個生產領域當中,以切實地保障我國國民經濟的穩定運行。文章針對“穩”與“進”進行了闡釋,其目的是探究穩中求進總基調的政治經濟學實踐途徑。

關鍵詞:

經濟;政策;穩中求進;經濟結構;

引言:

穩中求進總基調合理地協調了自然與物質之間的變幻,保障各個經濟領域之間的平衡、確保政治的穩定性,在節約來動力的同時,依靠最小消耗量獲取最大的經濟成果。客觀來說,穩中求進總基調是我國當前經濟發展的重要指向性綱領,能夠保障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只有在穩中求進總基調之下穩步、紮實的發展我國國民經濟,才能夠在不斷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需求之下,順應時代發展趨勢。本文將針對穩中求進總基調的政治經濟學進行全面的探討。

1、科學認識“穩”的作用與內涵

“穩”是穩中求進總基調的首要前提,是一種事物發展的狀態。從我國宏觀經濟政策來看,“穩”所體現的內容便是將經濟運行工作保障在合理區間之間。偉大的社會學家馬克思曾經在提及社會經濟發展運動趨勢的過程中,明確的針對不同生產領域中的這種平衡趨勢與狀態提出了界定,並認爲在經濟社會中,由於市場經濟的因素,多種生產領域之間平衡的趨勢容易被破壞而帶來一定的反作用。爲了切實避免多種經濟產業之間存在的不平衡現象,在社會內部分工和社會經營的過程中,必須通過“市場”和“政府”的兩隻手來最大限度上保障各個經濟生產領域之間的平衡。此外,馬克思也提出了經濟運行穩定狀態是經濟發展的“自然規律”。這也闡釋出“穩”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經濟發展中的“穩”並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可持續發展的、是動態的發展過程。雖然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往往會遇到經濟運行不穩定的現象,但是在“力求平衡”的基礎上,常常會通過宏觀手段針對經濟問題進行調控。可以說“穩”是經濟發展的最終形態,是建立在整個經濟社會中的一種趨勢,與經濟社會經營與發展各個環節有着不可磨滅的關係。“穩”是實現我國經濟運用發展的重要基礎,更是社會發展的內在需求,與社會分工存在錯綜複雜的經濟聯繫。爲了切實的保障政治經濟的“穩”,就應該儘量避免經濟的大起大落,腳踏實地地結合國民經濟運行資源的實際情況,合理的配置我國社會資源。將社會中多種經濟模式構建起合理的連接關係,保障滿足社會需求的基礎上,合理的將各個經濟模式發展控制在平穩的狀態之下。切實的通過宏觀合理的調配資源,滿足現代社會的實際需求,確保我國經濟社會的穩定發展。

2、正確把控“進”的力度與內涵

“進”與“穩”都是一種事物的發展狀態,所謂的“進”,便是在合理的調整經濟結構發展變化的過程中,深化對經濟的改革,確保提升經濟發展的實效性。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有一些產業獲取了超負荷的生產資料,爲日後的生產與發展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很其他很多生產部門,在一段時間內對生產資源不斷地獲取,甚至不確定自身的發展規模,則會爲日後的發展帶來損害。所以“進”的前提和基礎,必須是在明確何種發展趨勢的基礎上,再有序、有計劃地開展的“進”。在實際開展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不僅要保障自身生產規模的擴大,還要保障自身產品原本的質量,並增添新的生產能力,保障自身日後的可持續發展,才能稱之爲“進”。[1]馬克思明確提出“通過社會對自身的勞動實所進行的直接、自覺的控制來實現對社會生產的調節”,這也表明了“進”並不是盲目的前進,而是在社會發展與變革的客觀事實基礎之上的前進。在社會經濟實際“進”的過程中,必須嚴格的把控好“進”的力度、節奏,切實地在保障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平穩運行的基礎上,積極地調節生產與發展的力度、速度,確保國民經濟的穩定運行。此外,“進”也並不是盲目的改進和創新,應該把握好“進”的力度和“進”的方向,確保滿足生產需求的`基礎之上,調整需求結構,保障產品結構與需求的適應性,把握好進的實際進度,優化土地、勞動力、資本之間的合理配置,結合時代與行業發展的趨勢,不斷融入新的發展動力,切實地保障經濟平穩、可持續發展。

3、穩中求進總基調的政治經濟學實踐途徑

3.1、保障經濟平穩健康運行

正所謂“量變引發質變”,量與質是統一的整體,在實際踐行穩中求進總基調的過程中,必須穩住經濟大局,做好社會託底工作,平衡量與質之間的關係。若經濟產業中過於重視量與質其中某一個項目而忽視了另一個重點,則會嚴重地阻礙經濟的平穩健康發展,造成誠信、人心的缺失。[2]縱觀我國當前經濟發展與增長的趨勢來看,社會很多經濟產業當中,雖然持續增長速度較快,但是其質量效益並不高,隨其他經濟產業的轉入與市場經濟的調節,此種產業的運行發展速度必然回落。我國正處於發展中階段,在全面小康、科技化生產、現代化農業等不斷進步與發展的當下,必須確定企業自身的生長速度,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的區間之內,實現“換擋不失速”的現象。切實地將社會經濟發展重點放到調整社會經濟產業的環節當中,消除偶然事件和自然力所造成的異常破壞,切實地保障經濟平穩發展。

3.2、落實社會政策託底工作

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時,我國的社會經濟產業結構是公有制的,較爲單一。但是自我國改革開放工作全面落實運行之後,我國經濟結構也不斷深化,這必然會觸動到社會某些既得利益。想要切實地壓低社會經濟改革成本紅利、保障社會經濟的持久生產動力,就應該切實地保障社會政策託底工作。客觀來說,生產力、生產材料是確保經濟運行的客觀資料,社會經濟互動的過程中,要實現國民經濟發展的平衡,就必須嚴格把控生產力和生產資料等客觀內容。把握好生產與勞動質量,堅持經濟平穩發展的主基調。充分發揮社會政策的實際效用,將馬克思思想和政治經濟理論的內容,融入國家政治經濟政策當中,發揮出“託底”效用,保障需求彈性。切實結合市場、社會、人民的實際需求,結合不同產業的實際發展潛力,強化宏觀政策的干預力度,藉助財政政策工具構建完善的社會資源保障機制,強化社會福利計劃和公共服務項目內容,並針對特定的行業與生產企業進行一定程度上扶持,切實地保障我國多個經濟結構的共同、穩定發展。

3.3、穩步向經濟結構中高端跨越

經濟運行往往會存在很多不穩定的因素,導致經濟循環與流通的阻礙。此外,金融和實體經濟失衡等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涉及經濟運行中的各個層面,所以中短期內我國經濟必須穩步地向經濟結構中高端邁進,不能直接向全球經濟發展水平高端看齊。在我國經濟水平不斷增長、經濟總量不斷擴大的當下,應該積極地在保障我國國內經濟環境穩定與平衡的基礎之上,積極地擴大我國經濟市場,深度開拓國外市場。大力強化我國科技技術、科技創新產業的發展力度。保持我國生產流通順暢性,把握改革工作的關鍵,切實地保障我國社會發展的新平衡。在經濟資源市場配置的過程中,必須調整存量,解決產品過剩的現象。合理化中央與地方的財政權責關係,在我國穩中求進總基調經濟政策的部署之下,有效地使我國經濟結構穩步地向中高端邁進。

4、結論

總之,穩中求進總基調是在我國經濟發展的基礎上,通過將自然與物質之間合理的變換,確保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穩中求進總基調能夠在經濟、政治共同發展之下,消耗最小的社會力量。我國在踐行穩中求進總基調的過程中,必須落實社會政策託底工作,確保我國經濟的可持續平穩發展。

參考文獻:

[1]楊嘉懿,李家祥.穩中求進總基調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解讀[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7(5):76-80.

[2]楊承訓,喬法容.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新內容[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