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英語教育人文價值探析論文

學識都 人氣:2.54W

一、英語教育的人文價值

基礎英語教育人文價值探析論文

(一)英語教育成就“愛美之心”

語言是人類符號系統的精華。語言本身即是美,其美的展現既在韻律也在意境。在語音、語調和節奏的聚合中,英語語言呈現出強烈的韻律美。英語語音的清濁、快慢、長短,配合語調的抑揚頓挫和節奏的輕重緩急,構成了英語語音獨有的參差有序和高低起伏的音韻之美。通過詞彙、結構和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英語也表現出富有色彩的意境美。語言具有形象性、自由性和創造性的特點,不僅可以記錄和描繪人在自然與社會中各種美的體驗,表達人類豐富複雜的情感,描繪人類的審美認知成果,還可以以文字的萬千組合創造出新的美學情境,構造出多彩多姿的心靈世界。語言使用者就在文字中復現、重溫、感受和咀嚼美不勝收的意境。英語教育就是要充分發掘語言的美育價值,爲學生提供多層次、多維度的審美體驗,讓學生“學習體驗語言的美,學習如何用美的眼睛、耳朵去感知世界,用美的心靈、情感去體驗生活,在語言的世界中成長和發展。”在品味英語語言的韻律與意境之精妙與美好時,學生得以樹立審美意識,提高審美素質。

(二)英語教育提升“思辨之力”

語言既是認知的內容,也是思維工具。英語語言表達了以英語爲母語的民族在歷史演進、社會生活和自我成長中對自然世界、社會世界和心靈世界的感知、體驗和闡釋,是其理解自我和周圍世界的成果之精髓所在。英語語言也代表着與漢語不同的概念範疇和系統、嶄新的思辨方式和表達邏輯,由此爲學習者提供了一種以差異化理解與認識世界的方式,創生新知識與新概念的思維工具。當中小學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遭遇與已有認知體系全然不同的認識成果和認識方式時,其固有的認知系統將受到巨大的衝擊和挑戰。他們在試圖理解和適應新的精神成果之際,在嘗試調控和運用全新的認知體系和工具之時,其內在認知結構不斷被打破、調試和重構,認知系統的開放性和適應性將得以提升,學生認識世界、社會和自我的方式更爲全面和深刻,思維的縝密性和批判性得以增強,表達的準確性和邏輯性得到促進。英語學習就成爲學生心智發展的重要工具,不僅擴展了心理空間,還豐富了概念系統。

(三)英語教育成全“向善之情”

道德是一個民族在千百年的羣體生活和社會發展中所逐步生成與穩定下來的價值觀和精神意義,表達了對理想狀態下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社會和國家之間和諧共生、互爲促進關係的崇尚。英語語言是思想的載體,以真實可靠的方式反映出這些價值觀和精神意義。大量富有生命力、形象性、感性化的英語格言、俚語,都承載了人類在求真、向善、尚美過程中所追尋的積極健康的思想品質,展示了普世認同的人生態度、人際準則和人性追求,承載着豐富的道德內涵。基礎教育階段英語教材中提供的大量涉及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間和諧相處的德育素材,傳達了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成爲促進學生品質提升的重要內容。教師在針對這些語言材料制訂教學目標時,必然關注這些語言材料中反映的道德思想,將它們作爲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同時,英語教育的'過程也是德育的過程。學生在英語課堂中能夠感受到教師以平等、尊重、愛護之心對待自己,體會到老師對自己的每一處進步與成就的認可,對每一次暫時失誤與挫折的鼓勵,感受到來自同學的關心、幫助,體會到尊重和關懷,真切地體驗到人與人之間的美好關係和相處方式。潛移默化地,他們就會樹立起一種尊重他人、幫助他人、關心他人的意識,會以着眼未來的視角看待今日的進步,會以堅忍不拔的意志正視當前的不足。英語教育就有助於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發展。

(四)英語教育傳播“文化之知”

英語語言是英美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是一個民族社會生產和文化生產的成果,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逐步積累和創造出的獨特的表意符號,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語言也是民族文化的載體,是民族文化得以表達、傳播和繼承的重要工具,集中表現了其使用者對周圍世界和內在自我的認識。中小學英語教材中,不僅有大量的文化負載詞,還引入了許多有英美國家歷史、地理、人物、節日、風俗、宗教等文化內容的語言材料,爲學生提供了了解英美文化的重要渠道。在對異質文化的認識和了解中,中小學生必然會體會到英語文化與漢語文化的相通之處和差異所在,在兩種文化的理解、分析和對比中,學會欣賞他族文化的精妙,更深刻地認識到漢語文化的博大精深。因此,基礎英語教育具有強烈的文化屬性,必須承擔起傳播文化的重要使命,不僅要幫助學生認識語言所承載的關於民族心理、生活、歷史的文化知識,培養學生對異域文化的同情心和理解力,同時也促進學生對本民族文化的進一步認識和欣賞,從而發展提升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二、英語教育人文價值的迷失

基礎英語教育具有重要的人文價值。然而,在人們試圖探尋其理想目標和可操作的實踐方向時,英語教育人文意蘊常常遭到忽視。

(一)固守“工具論”教育理念,制約英語教育人文性的抒發

長期以來,基礎教育階段的英語教育始終禁錮在以功利目的和效用爲最高追求的“工具論”思想之中。英語語言僅僅被視爲交流的媒介,英語教育的目的被簡單地看作是幫助學生掌握一門交流和學習的工具,教科書的編制僅僅重視知識和事實的呈現,教育實踐則停留在語言技能精巧性的訓練上。2011年新版的《英語課程標準》雖然也提出了英語教育要提倡“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但仍將綜合運用英語“做事”定位爲核心課程目標,其他人文價值追求僅僅被置於邊緣的、附屬的、是爲了支持語言運用目標的實現而設立的邊緣地位;與此對應的是課程標準中對語言知識與語言技能的具體的和確定的評價指標,以及對人文性目標的空泛籠統的提法。英語教育的人文價值看似得到了提倡,但仍被視爲“工具論”英語教育的婢女,人文性的教育追求不僅未能得到應有的重視和凸顯,其提升教育的全人發展內涵反而受到了曲解,其重要地位反而遭到弱化。英語教育的工具性追求仍然是終極目標,本應該處於中心地位的真正的人的發展、求知求善求美的意義探尋、個性發揚和生命成長則始終處於局外,語言本身所蘊含的真善美意義遭到遮蔽,語言教育過程所蘊含的人文教育價值受到禁錮,學生本應獲得的成長遭到扼殺。

(二)偏重文化價值,遮蔽多元人文內涵

有學者和教師認識到英語教育不僅僅是教給學生一種交流的工具,更應是對學生作爲具有個性化、生命化、生活化的有意義個體的培養,必須注重工具性知識和技能之外的人文意蘊追求。然而,教育實踐中還存在着僅僅重視英語教育的文化價值,忽視英語教育的美育、德育和智育價值的現實情況。當提到英語教育的人文價值時,人們所想到的僅僅是語言的文化意蘊,語言所承載的歷史、風俗、思想、觀念等知識性、事實性東西,重視在教學過程中闡釋語言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強調在教學過程中導入英美文化知識。但對於英語語言的美學價值,使用者在使用語言時所感受到的韻律美和意境美,對語言形式背後的思維習慣和認知方式,對語言材料所蘊含的道德內涵,對教學過程中可能會動態生成的美育、德育和智育的情境,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其後果是,英語教育人文價值追求變成了英語教育文化價值追求,英語教育的深層次內涵未能充分挖掘,英語教育之“成就人”和“成全人”的全面價值未能實現。

(三)人文理想與教育實踐的斷裂

即使一些教育者已經意識到英語教育要注重多元人文價值,但在教育實踐中並未能踐行人文理想。基礎英語教育除了在一些展示性、表演性的公開課中表現出一定的人文價值追求,一旦身處真實的課堂,教育者立即將人文情懷拋到腦後,轉而實踐一種以灌輸爲主要教學方式、以機械操練爲主要活動方式、以題山試海爲主要學習方式的課堂活動。學生本應獲得的個體生命的成長、求真求善求美的心靈成長和心智的發展,被有意地忽視。究其原因,就在於基礎英語教育評價體制的缺陷。對學生的評價,以量化結果爲主要手段,很少採用關注學生成長過程的質性評價方式;以分數爲主要評價依據,較少關注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對教師的評價,唯學生分數論,追求一次性的結果,不重視教師對學生生命成長的關懷、認知能力的培養。因此,雖然個別教師胸懷滿腔人文情懷,然而並無勇氣也無能力挑戰現有的教育評價體系,只能依從和順應,英語教育的人文理想與教學實踐產生鴻溝。教育的多元價值遭到解構,英語課程多元目標遭到覆滅,學生的成長遭到損害。

三、英語教育人文價值的迴歸

中小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呼喚基礎教育階段英語課程人文內涵的迴歸。教育管理者和一線教育者都需要轉變觀念、改革實踐,追求英語課程中人文價值的彰顯。

(一)理念轉向:從工具理性到兼顧人文精神

英語教育的工具理性造成了英語目標的迷失,爲追尋基礎英語教育本真價值的實現,必須轉變理念,語言觀從工具論轉向人文論,英語教育觀從實用效能取向轉向以人的發展爲旨歸。教育的本質是人的發展,是人性的昂揚,是情意、美德、審美體驗、思辨能力的發展,是以未來生活和人性釋放爲導向的全人發展。如果教育者不能擺脫工具論的教育觀念,就不能發現教育本真的價值,就不能從一個音節、一個語調、一個詞語和一個句子中把握英語教育的真善美,不能從有限的課堂教學材料中把握教育的生命性和課堂的無限生機。如果英語教育的實踐者不能從單一的工具目的的觀念中超脫出來,他就無法在實踐中去創生有利於學生心靈成長、生命成長的教育活動,就無法體驗到英語教育給學生的心靈、認知帶來的豐富體驗和成長。這一切的後果,則是英語教育的價值失衡,最終將會導致中小學生全面發展的缺失。基礎英語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爲學生將來的生活作準備。這一準備,不僅僅是滿足基本生存的外在工具之準備,更應當是滿足學生作爲人的全面發展,精神、心靈、人性、愛與美的感受、思辨的深度與廣度、情意的發展之準備。“英語教育應當兼具工具理性和人文精神。只有站在英語教育的人文精神高度,我們對如何利用和掌握其工具性才能找到更有效的方式與手段。同時,英語教育的人文精神又不能獨立於工具理性而存在,因爲英語教育中人文性內容的傳遞和表達只有與知識文化和基本技能的訓練相結合,才能實現英語教育過程的完整統一。”因此,教育者應該轉變思想,以多元價值觀照下人的全面發展作爲衡量英語教育的尺度,既注重其工具價值也追尋人文內涵。唯有如此,英語教育才能爲學生帶來人生中最珍貴、最真實的真善美的體驗和追求。

(二)內涵開放:從文化能力追求到多元能力發展

教育的人文內涵具有多維度多層次的特點。從英語教育的學科特性來看,文化能力發展體現了英語教育人文內涵的追求,但以人的發展爲向度的人文教育還要關注美、德、智的全面發展。基礎英語教育既要追求語言本身所蘊含的文化知識的傳遞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發展,還要追求人性、人情、人格之發展。人的根本價值和幸福追求在於個人生活中對美的發現與體味,對善的思考與行動,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事件的深層次思考。只有將這幾者相結合,將審美、求善、善思、文化理解統一起來,纔可能充分發揮英語教育的人文價值。傳統以文化理解爲主要追求的內涵,忽略了英語語言和英語教育本身所帶來的內在統一聯繫,只能片面地達成英語教育的目標,造成英語教育內涵價值的缺失,同時也不可能培養真正的人,促進學生作爲有自主性、生命力的個體的成長。其看似人文性的追求,說到底也是以工具論英語教育目的爲輔助的。基礎英語課程必須擺脫文化教育獨大的人文偏失,轉向充分挖掘英語教育過程中學生人文能力的全面提升。

(三)實踐重構:從單一技能爲中心到學生整體成長爲中心

工具理性下的英語教育較多關注教學的技能型目標,忽略了基於語言特點的人文價值追求。目標的偏離導致實踐中以應試爲宗旨,教材編制和教學設計都圍繞一次性考試結果,漠視教育爲人的生存發展賦予的生命意義,漠視人的內心情感、精神價值和思維能力。然而,全人的發展纔是教育的本質。“教育其實是一個完整的包含着認知、情感、倫理價值等諸多體驗的活動過程……從學生髮展要素看,一是情感的發展,二是思維的磨礪,三是生命的鍛造。”英語教育,“不僅要注重語音、詞彙、語法這些表層的知識,以問路、購物、看說明書等實用性任務爲滿足,而是要從學生全面發展的角度出發,以學文化、啓心智、養性情爲追求”。教學過程的設計,要切實做到以學生爲中心,重視教育過程中學生知情意的全面提升;教學評價內容既要關注語言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也要強調學生審美認知、道德品質、思辨能力和文化能力的提升;評價方式既要重視學生在某一時間節點所達到的語言能力和水平,也要強調在時間區域內學生所獲得的進步與成長,強調評價的過程性、進行性和動態性。只有這樣,基礎英語教育才能真正起到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