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有銀行資本品投入的經濟分析

學識都 人氣:1.65W
國有銀行資本品投入的經濟分析 資本品是對銀行正常經營和業務發展具有特殊用途的經濟資源。這種資源在金融外部性問題作用下被賦予特別重要的意義。由於我國國有銀行特有的公有金融產權形式,這種經濟資源的重要性異化爲對資本品的過度需求,並呈現以資本品重複、分散與低效爲特徵的超常增長,給銀行可持續發展帶來一系列不良影響。

一、外部性問題對銀行資本品的特殊需求

國有銀行資本品投入的經濟分析

外部性是指某個經濟主體的行爲不通過價格體系而對其他經濟主體產生直接影響。也就是說,當一種經濟活動的成本或收益自動地“外溢”到未參加這種經濟活動的其他人或企業身上時,就會產生外部影響。外部性以多種形式出現,有些是積極的(收益外溢),稱爲正外部性;有些是消極的(成本外溢),稱爲負外部性。前者是指某個經濟人的行爲給其他經濟人帶來了福利,但其他經濟人不必向帶來福利的那個人支付任何費用,可無償地享受福利;後者是指某個經濟人的行爲給其他經濟人帶來了損害,但卻不必爲這種損害承擔任何責任,可不進行賠償。外部性問題在金融領域突出反映爲銀行業的脆弱性。金融行爲與一般企業商業行爲最顯著的區別在於它所具有的“公共產品”特性。一家不健康銀行的擠兌(負外部性),會迅速傳染給健康銀行,這種傳染的危害程度取決於健康銀行的抵禦能力,能力相對弱者有可能被逐出市場。

由於資本品作爲銀行營銷組合的一部分,構成銀行持續經營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其需要首先取決於銀行的市場定位,即銀行的形象通過新穎、別緻的建築物(資本品)獨特地表現出來,容易更廣泛地爲社會公衆所識別和接受,是無聲的、永久的廣告。隨着人們對金融外部性問題關注程度的進一步加深,認識到銀行業是信心行業,資本品僅僅作爲識別標誌遠遠不夠,還應成爲競爭手段和支撐公衆信心的強力標誌。資本品作爲可以物理識別、接觸和比較的有形產品,是銀行實力的最直接體現和公衆最易接受的有形信號。因此,資本品具有顯露實力和塑造形象的特殊需求,已深深融入銀行的經營理念之中,並通過資本品規模擴張或提高其科技含量等形式表達出來。我們常見到一地的標誌性建築,往往是銀行的營業辦公場所。這在一定意義上昭示着銀行實力雄厚,信譽良好。此外,銀行爲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佔有一席之地,爭先恐後地採用先進技術手段,如大量運用電子、通訊與網絡技術等,並把它作爲金融競爭創新的主要工具,銀行業成爲電子技術與信息革命的最先受益者和技術密集型產業。這些資本品的投入爲銀行營造經營優勢地位,廣納客戶並攫取市場份額,最大限度消除負外部性影響奠定了基礎。

二、國有銀行資本品投入內生機制及制度上的缺陷

國有銀行因有國家信譽的強力支撐,儘管存在資本品擴張,但與成熟市場經濟背景下的西方銀行不同,較少受到金融外部性作用的影響,其資本品投入的內生機制在於國有銀行特有的公有金融產權制度存在缺陷。雖然國有銀行自80年代初即已從單一的國有銀行制度分解爲多家專業銀行,但經“分家”處理後形成的每一塊金融產權並不具有排他性,任何一家專業銀行都是公有金融產權的代表。這種產權的同質性必然形成以下博弈格局:相互爭奪那一塊沒有產權邊界的公有金融產權。誰都想多切一塊,以增加利益追求的.籌碼。既然是公有的,誰都有份,那麼,誰的博弈技巧更高明,誰就可以多得一份,因此引起另一方的攀比。由於博弈的“兄弟競爭”,最終導致國有銀行資本品需求的過度投入和剛性增長。有關數據表明,1991年至2000年,四大國有商業銀行資本品投入(主要指固定資產購建,包括各類大型建築標誌,現代化支付系統,電子電器設備及軟件,交通工具等的購置與建造)呈集團化膨脹之勢,其中境內資本品存量十年間,由296.63億元增至2976.65億元(已剔除報廢),增長10餘倍,年均增長10.03%,遠遠超過淨收益增長。儘管這些資本品投入有其業務發展合理需求的一面,但產權模糊或稱虛置產權是銀行資本品非正常增長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