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政治課探究式教學實踐初談的論文

學識都 人氣:2.51W

【摘要】:“自主探究”的學習是就學習的內在品質而言的,相對的是“被動學習”、“機械學習”和“他主學習”。建構主義學派認爲,自主探究的學習實際上是元認知監控的學習,是學習者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學習任務的要求,積極主動地調整自己的學習策略和努力程度的過程。

初中思想政治課探究式教學實踐初談的論文

【關鍵詞】:創設情境探究課思維過程

初中思想政治課是一門基礎學科,對於陶冶學生的情操,發展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個性有着極其重要的作用。讓學生通過主動參與、自主學習、合作討論,以達到對知識的自我體驗、自我感悟,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構建起教師導、學生學的探究式教學過程,是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對初中政治教師提出的必然要求。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究問題的興趣

“興趣”是一個人力求認識、掌握某種事物,並經常參與該種活動的心理傾向。

人有了某種興趣,就會對該事物或活動表現出積極的態度。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學習活動對他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體驗,學生會越學越想學、越愛學,有興趣的學習事半功倍。教師要用心分析學生的心理活動特點、過程和狀態(初中學生更應該作爲重點進行分析),瞭解他們的所思、所想、所感,走進他們的心裏,以心換心和他們進行情感交流,抓住學生的心理,使其對學習產生興趣。教師的作用就在於根據教學內容創造各種不同的教育情境,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

2、有的放矢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學會探究

傳統的教學模式把學習建立在學生的客體性、受動性、依賴性的基礎上,學生處於被動的地位,學習就是讀書、練習、做習題和考試,枯燥無味,學生是學習的容器;而探究式教學法把學習建立在學生的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的基礎上,學生在學習中處於主體地位,在學習過程中自主發現、提出、分析和解決問題,使學生逐漸成爲會問會學的人。因此,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通過指導學生自學,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指導學生自己質疑,指導學生自己解決疑問,以達到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學會探究新知。

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其探究過程可以涉及所有的要素,也可以只設計部分要素。要真正地將研究性學習融入政治教學中,而不是流於形式,作爲組織者的教師,選好適合探究的課題是關鍵。事實上,並不是每一個課題都適合用探究這一形式的,應注意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人手,既容易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又具有可操作性。

3、教師要轉變觀念、轉變角色,提高組織探究課的能力

在問題探究教學法中,學生會從跨學科、多角度去質疑、懷疑,這就對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

爲此,教師應解放思想,更新觀念,不斷總結自己的經驗,同時,還應當具備跨學科多元知識結構、多向和諧的教育交往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素質。

3.1探究式學習要體現學生的自主性,教師當好引導者。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很少給學生髮言的機會,課堂上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的地位,不能進行多角度的考察和思考。久而久之,就使學生失去獨立思考的興趣、習慣和能力,甚至失去提出問題的能力和勇氣。而探究式學習,教師應該更多地給學生一些可能性和假設的情景與問題,給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和探討的空間。教師不是放棄責任,而是更多地準備背景知識和材料,以便引導學生的探究活動。

探究式學習適用於每一位學生,不同性格、不同層次的學生在探究式學習中所表現出來的深度和層面也不相同。作爲引導者的教師,在選定了以探究式學習爲主要形式的教學過程中,要針對具體的情況,採用不同的方法引導,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勇於提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議。探究式學習之所以有着廣闊的發展空間,成爲新課程標準實施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是這種學習方法重在突出學生的自主性,而改變了原來的一直由教師“包辦代替”的學習狀況。因此,探究式學習重在以學生自主學習爲主,也可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教師只是這一活動的組織者、設計者和引導者。在整個探究式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不間斷地激發學生熱情、積極、主動地參與,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激活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和願望。

3.2探究式學習要體現方式的多樣化,做到常改常新。提到探究式學習,我們往往侷限於學生的小組討論、學生答疑或學生搞一些相關性的社會調查。探究式學習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其要素有:提出問題、調查問題、制定計劃與設計活動、進行活動與收集資料、分析與論證、交流與合作等。在學生的科學探究中,其探究過程應滲透到教材和教學活動的不同部分。例如,我們講到古代社會輝煌的科技文化成就時,可由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通過上網搜索、圖書館查找資料等方式自主學習,然後以課堂爲平臺提供給他們交流的機會。如在初二思想政治教學中,通過組織學生參與“模擬法庭”、“法制小論文競賽”及“法制手抄報評比”及“周邊環境問題、及市場問題的調查”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及實踐能力。

教學實踐使我體會到,探究式學習更關心學習的過程,學生是否掌握某個具體的知識當然重要,但更關鍵的是能否對所學知識有所選擇、判斷、解釋、運用,在教學中我們往往訓練學生用“是什麼”、“爲什麼”、“怎麼辦”來完成對一個問題、一件事情的思維過程。這種教學中重視思維過程訓練,淡化思維結果追求的做法,會逐漸使學生形成一種解決問題的能力,一種不斷學習新知識的能力,一種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因此,探究式學習的評價必須趨向全程化、多元化和彈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