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

學識都 人氣:2.3W
科學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
        一、數學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功能
        科學方法是科學認識主體爲從實踐上和理論上把握科學認識客體(即科學對象)而採用的一般思維手段和操作方法之總和,它包括科學研究中的觀察法、實驗法、邏輯思維法、抽象法、數學法、創造性思維法、構建理論法、綜合科學法等。科學方法運用是否得當直接關係到事情的成敗,方法選取得好,事半功倍。小學數學教學中科學方法有什麼作用呢?
        1. 再發現作用
        獲斯多惠說 :“一個壞老師奉送真理,一個好老師教人發現真理。”如果是單純的傳授知識,則老師起的作用與一隻“復讀機”無異。只有運用科學方法去探索、去發現才能成爲科學前沿陣地的先鋒。如在商不變性質(被除數和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商不變。)的教學時,教師可以結合生活中的實例,列幾個被除數、除數同時擴大或縮小的算式在黑板上,讓學生仔細觀察等式左邊和右邊的變化情況,通過觀察比較,分析歸納從而得出商不變性質,這就是一個再發現的過程。再如在教被“5”整除的數的特徵時,教師可以列一些被“5”整除的數,引導學生髮現這些數的個位數的特徵,鼓勵學生大膽猜想,進而用不完全歸納法加以驗證,發現個位是“0”、5“”的數能被“5”整除。
        2. 論證作用
        真理的發現需要科學方法點燃靈感,科學認識的真理性認證同樣也離不開科學方法的推波助瀾,任何一個科學家的理論、假說只有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檢驗才能成爲一個確實可靠的理論,同樣在教學中只有對結論進行論證,學生才能印象深刻,放心大膽的去運用這一結論,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所以小學數學結論一般只用不完全歸納法加以驗證,如上例中被“5”整除的數的特徵教學。
        3. 糾錯作用
        對他人的錯誤的批判不是靠空洞的說辭,而是憑確證的事實,通過精妙的科學方法可以放大或縮小錯誤的瑕疵。在平形四邊形的面積推導過程中,學生容易受“長方形面積 = 長× 寬”這一知識負遷移的影響,誤以爲“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 邊長 ×邊長”,爲糾正學生這一錯誤,教案設計時,可採取讓學生動手操作,通過剪、拼把平行四邊形轉化爲長方形,通過科學實驗得出“平行四邊形面積= 底 × 高”,這樣就把學生的錯誤消滅在萌芽狀態。 
        二、幾種科學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
        1. 科學觀察法的運用
        科學觀察法不同於日常生活中所說的觀察——對事物的仔細察看,科學觀察滲透了更多的理性因素,它是有目的、有計劃地察看研究對象。如九年義務教育現代小學數學第五冊“三角形的認識”這一節,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對例 l 中八個圖形(其中有兩個是不封閉的圖形,六個是封閉的圖形——三個三角形一個四邊形一個五邊形一個六邊形)的有意識的主動觀察,進而對八個圖形進行分類。科學觀察始終伴隨着積極的思維活動,科學觀察雖然只是獲得八個圖形的感性材料,但這八個圖形絕對不是機械地、消極地堆積在一起,學生會自覺地運用已有的對三角形、角、線段的認識與眼前這八個圖形連起來思考。       科學觀察在學習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巴浦洛夫說 :“應當先學會觀察,不學會觀察永遠當不了科學家。”教學中傳授知識給學生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教會學生如何進行有效的觀察。
        2. 歸納法、類比法的運用
        “三角形認識”這一節中科學觀察八個圖形的同時,伴隨着對八個圖形的分析、比較、歸納、綜合的思維過程,這一合乎邏輯的思維方法我們稱之爲邏輯思維法。它包括分析法、綜合法、歸納法、類比法等等。歸納是從個別事實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思維方法。前提是若干個已知的個別事實結論是從前提中通過推理而獲得的一般原理。它根據前提是否完全可分爲不完全歸納法和完全歸納法。如上面提到的從被“5”整除的一些數中得出被“5”整除的數的特徵,根據兩次分類(封閉的和不封閉的,三條邊組成的和不是三條邊組成的)得出三角形的.定義等都是不完全歸納法。用不完全歸納法得出的規律、定理往往需要證明或檢驗。運用類比法進行教學的例子在小學數學中不勝枚舉,如教學“如何判斷直角三角形”,因爲學生已經學過角與直角,學生已經知道運用三角板來判斷直角的方法,這時可以運用知識的順向正遷移,問學生“你想用什麼方法來判斷直角三角形呢?”由此物及彼物,學生很容易聯想到運用三角板來判斷直角三角形,類比法在教學中具有啓發思路,觸類旁通的作用,在教學時運用類比的方法變未知爲已知,從而快速有效地構建認知結構。在運用類比進行教學時應注意 :在新知識教學之前一般都要對相關的舊知識進行復習,以便舊知識順利遷移到新知識中去。如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分數的分子分母同時乘或除以一個相同的數,分數的大小不變)時,得先對商不變性質進行復習,這樣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能找準知識的切入點,把商不變性質與分數的基本性質有效地聯繫起來。
        3. 教學實驗法的運用小學數學的幾何知識的總體教學目標明確規定:“不但要讓學生了解幾何知識,而且要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小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要明顯地強於抽象思維能力,因此在教學時對一些學具的看、摸、拼、擺、剪等就成了發展空間觀念的有力工具,這一系列有目的、有計劃地動手操作過程我們稱之爲科學實驗法,教師的演示過程也屬於科學實驗法。科學實驗法是用來驗證某一定理、規律或假設的。它對發展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等具有極爲重要的作用,而且瞭解了知識發生的全過程,有助於知識的深層理解。如用剪、拼的方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爲長方形來糾正其面積 = 邊長 ×邊長的錯誤 :用小棒擺三角形來驗證定理“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