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學中應加強生態環境意識教育

學識都 人氣:2.26W

論文關鍵詞:初中生物教學 生態環境意識教育

初中生物教學中應加強生態環境意識教育

論文摘要:伴隨着人口劇增和工業的飛速發展,人類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也造成環境污染、生物多樣性減少以及生態失衡等生態學問題,這些已引起了人們對生態環境教育的高度關注。本文從生態環境教育的含義、教育形式、教育內容等方面,闡述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中加強環境保護教育所具有的深遠意義。
  
   初中生物課程標準和教材的的內容突出了“人與生物圈”這一主線。課程標準中的情感價值觀目標明確要求:“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境保護意識”;“關注與生物有關的社會問題,初步形成主動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在中學生物教學中對學生進行生態環境意識教育,是每個生物教師的責任。生物教師要利用生物學的豐富資源,結合學生實際,切實有效地開展環境保護教育。要將環境保護教育滲透到各部分相關知識內容中,讓學生自己去體驗、去感悟
   一、生態環境意識教育的主要內容
   1.生態學有關概念、原理教育
   生態環境意識教育首先要讓學生了解有關的概念、原理,如對生物有影響的生態因素、生態系統、生物圈等基本概念及生態平衡的基本原理等。通過學習有關的概念、原理,幫助學生認識生物與環境之間的密切關係,理解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人類必須遵循自然生態規律辦事,才能調控、改造、優化生態環境,造福於人類和整個生物圈。
   2.環境保護意識教育
   由於人類對自然的不合理利用,生態平衡已受到嚴重的破壞。進行環境保護意識教育,已經顯得非常迫切。如介紹水質富營養化的原因及危害,酸雨對農業生產等多方面的有害影響,大海中的赤潮和淡水裏的水華, DDT等物質隨食物鏈在生物體內富集等現象,使學生認識到環境污染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影響和對人類健康的危害,從而增強學生的對環境保護的危機感和緊迫感,自覺地加入到保護環境的行列中去。
   3.自然資源保護意識教育
   自然資源是人類非常珍貴的財富,我國地大物博,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我國人均佔有量卻很少,自然資源也並非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要向學生介紹當今世界和我國的森林、草原、野生動植物資源和水資源、土地資源等的現狀,以及森林毀壞、草原退化、物種滅絕、淡水緊缺等對人類發展的影響,使學生重視、關心資源問題,積極參與資源保護。
   4.可持續發展思想教育
   在生態環境意識教育中,應該強調在發展生產的同時,要保護好生態環境及自然資源,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與環境的保護,用人類與環境和諧共生的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思想爲主導進行教學,使學生將來走上社會後,能自覺地用可持續發展的新觀點、新知識去改變傳統的不可持續發展的生產方式、消費方式、思維方式,使人與自然協調的發展。
   二、生態環境意識教育可採取多種教學形式
   1.結合教材,在課堂上進行生態環境意識教育
   課堂是師生相互交流的場所,是學生接受知識的主陣地,也是實施環境意識教育的主渠道。依據教材內容、因地制宜地進行生態環境教育,是在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中加強環境保護教育的主要形式。七年級教材第一單元是“生物和生物圈”,專門介紹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涉及許多基本概念和原理,目的在於使學生通過學習全面瞭解生態環境有關知識。生態環境知識貫穿於整個課程體系,各章節都蘊藏了許多這方面的素材。如關於“水資源”---水是生命的源泉、水對生物的重要性、水資源的短缺、飲用水時刻面臨污染、保護水資源等等,滲透到許多章節。教師要充分重視,具體分析研究,使課文的知識與環境教育有機結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樹立環保意識,達到教育效果。
   2.補充教材,適時進行生態環境意識教育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地球是人類和其他生物共同的家園。當學習“保護生物的多樣性”時,使學生了解:隨着植被的減少,生態環境的破壞,工業和生活用水的增加,水的污染日益加重,目前出現了江河水位急速下降、湖泊萎縮導致航運受阻,以及水資源危機。一項權威資料顯示: 18世紀人類爲土地而戰; 20世紀的工業社會,人類爲能源而戰; 21世紀,由於全球化的生態環境被嚴重的破壞,有專家預言,全人類將爲水而戰。這些事實向學生敲響了警鐘,引導學生關心人類生態危機,愛護我們的環境,珍惜每一滴水。
   3.通過習題的分析,滲透生態環境意識教育
   生態環境問題在生物練習題中亦有體現。因此,選用適宜的項目,讓學生在解答問題中培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學會在深思熟慮中增強環保意識。例如,學習“生態系統”這一章時,補充下面這道習題: 20世紀50年代,DDT作爲一種植物殺蟲劑運用於歐亞及美洲大陸,但是後來人們卻發現從來沒有使用過DDT的南極地區的企鵝及北極附近的因紐特人體內也有DDT存在。試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其中的原因,並談談所受的啓發。
   三、寓“生態意識教育”於豐富多彩的活動中
   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繼續。有些教學內容必須在課外通過學生參與才能完成。如探究廢電池對生物的影響、酸雨對生物的影響等時,需要學生課餘的參與,並通過實踐使學生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進而使這種認識轉變成真正的行動。由於課外活動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結合課外活動開展生態意識教育能聯繫實際,具有針對性強,學生耳聞目睹,效果更爲顯著。
   結合重大紀念日積極開展專題活動。在“世界環境日”(6月5日)、“地球日”(4月22日)等舉辦相應的知識講座、知識競賽或觀看有關錄像;在校內定期舉辦圖片展覽、黑板報、牆報等,宣傳環保知識,披露環境污染情況;組織指導學生利用課餘時間對自己所在城市環境狀況進行調查,重點了解當前的環境狀況與生物生存狀況之間的關係,提出建議等。並以“愛護環境,保護我們共同的家園”爲主題寫小論文。
   引導學生關心廣播電視、報紙雜誌等上有關生態環境知識和環保方面的報道,定期進行交流討論,結合一些重大生態事件,分析原因,提出解決對策。
   走進自然、深入社會,定期開展實地考察、社會調查活動,讓生態意識理念潛移默化地滲入學生的心田。結合書本一些知識帶領學生參與環境保護的某些具體工作,如帶學生參觀生活污水處理廠,去化工廠等企業瞭解治污措施;組織學生參與植樹造林和護林宣傳和實踐活動。另外,還要提醒學生以身作則,從點滴小事做起。
  
  參考文獻:
  [1]姬志剛,王紅霞.生物學中的生態道德教育[J].中學生物學, 2005(2): 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