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傳統文化與當代民企文化的融合

學識都 人氣:2.66W
論傳統文化與當代民企文化的融合
[摘要] 民營經濟已成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我國多數民企對企業文化建設缺乏足夠的重視,或盲目照搬西方企業文化,終極導致企業經營的失敗。本文通過對企業文化概念和功能的分析,探討中西文化的差異,提出民企文化建設應立足於中華傳統文化,做到二者間的有機同一。
  [關鍵詞] 傳統文化 民企文化 融合
  
  企業文化對企業的健康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調查表明,我國民企的生命週期均勻不到6年,很多快速發展的民企曇花一現,原因之一就是沒有一個適合中國國情的企業文化。
  一、企業文化的概念和功能
  文化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所形成的對自然和社會的所有意識形態的總和,包括人們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和政治法律制度、道德規範、行爲準則等,它是人類社會活動的反映,同時又對人類的社會活動產生重大的影響。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一定歷史條件下逐步形成的具有本企業特色併爲本企業的股東、治理者、員工等共同認同的價值觀、信念、行爲準則。企業文化是社會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文化的一個子系統,是企業成長中一隻“無形的手”,對企業的經營活動產生非常巨大的影響。其功能主要表現在:(一)、增強企業凝聚力的功能。企業文化是企業組成要素中所有者(股東)、治理者、員工等共同接受的價值理念,因而,它能夠把企業內各利益主體的需要牢牢地結合在一起,各方爲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標奮鬥,產生共同的回屬感和集體感,減少相互間因矛盾而形成的內耗現象;(二)、進步企業績效的功能。優秀的企業文化誇大社會、企業、員工之間均衡的利益分配,員工履行職責時有明確的需求導向,同時,誇大尊重、相信每一個人,凡事都以共同的價值取向爲出發點。因而,從物質上和精神上能最大限度地激發員工的工作熱情和創造性;(三)、增強企業協調力的功能。優秀企業文化使企業在物質利益分配、價值觀培養、治理決策、戰略決策等方面的熟悉都趨於一致,在共同目標的引導下,各利益主體間信息的溝通和交流也相對同等和透明,因而相互間的信任感大大增強,矛盾、誤解、隔閡等輕易消除,企業的各項活動更加協調;(四)、約束企業內各方行爲的功能。企業文化中對價值觀、行爲規範、行爲準則的認同感,潛移默化地對所有者(股東)、治理者、員工等各方行爲產生一種無形的約束力;(五)、塑造企業形象的功能。優秀的企業文化要求企業在經濟活動中充分體現企業的社會價值,在治理上向大衆展示企業成功的治理風格、良好的經營狀況、崇高的企業家精神,從而爲企業塑造良好的社會形象,爲企業積累巨大的無形資產。
  二、我國當代民營企業文化建設的現狀
  企業文化是與企業與生俱來的,人們對這一文化現象的熟悉和研究始於上世紀80年代初期。首先提出並倡導企業文化理論的是美國的治理學者,上世紀70年代起,美國經濟長期陷於停滯狀態,而日本經濟迅速發展,其產品大量衝擊美國曾居於上風的市場領域,這一嚴重的挑戰引起美國各界的深刻反思。經過比較研究,美國學者發現成功的企業治理是日本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日本的企業治理方法中有不少是爲美國企業界所忽視的,其根本差異表現在,美國企業注重治理的硬件方面,誇大理性的科學治理。日本企業則不但重視“硬”治理,更注重“軟”治理,即注重企業中的文化因素。比較的結果使美國學者熟悉到,文化是企業治理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對於企業的成功與否具有深刻的影響。隨即,美國關於企業文化的.研究迅速在世界範圍興起一股企業文化***。
  我國的企業文化研究和建設遠遠落後於西方成熟企業,尤其是很多民營企業,基本談不上企業文化建設,主要存在的題目有:
  1.缺乏對企業文化的熟悉。我國民營企業的成長曆史僅20餘年,基本還處於一種粗放經營的狀態,他們以爲在企業創業初期,主要精力應放在產品開發、市場開拓、資金運作上,企業文化建設是進進成熟期後才需考慮的題目,是大企業的專利,民營企業沒能力也沒必要進行文化建設。還有的以爲搞企業文化建設就要花錢,把企業文化看作一種錦上添花的東西,沒有熟悉到其作爲一種新型治理理論的價值和作用。
TAGS:民企 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