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耶斯洛夫斯基及其影像的教育分析論文

學識都 人氣:2.79W

《兩生花》,又譯作《雙面薇若妮卡》、《今世今生》等,是法籍波蘭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一代電影奇才,憑藉着《十誡》、《紅》《黃》《藍》三部曲以及《兩生花》等爲數不多的作品,被譽爲“當代歐洲最具獨創性、最有才華和最無所顧忌”的電影大師。劉小楓在《沉重的肉身》中,從社會倫理學和哲學的高度極盡鋪陳地描繪闡釋基氏作品的深刻內涵,他稱基氏爲“深紫色的敘事思想家”,因基氏作品帶給人們的普遍的視覺關照——含而不露,密而不發。基氏在早期發現記錄鏡頭底下人們總是偷偷地藏着掖着某些東西,內心便升起對“虛妄的真相”的絕望,於是基氏“背叛”了忠誠地尋找真相的信念。筆者將以《兩生花》爲例,闡述基氏及其影像哲學。

基耶斯洛夫斯基及其影像的教育分析論文

一、嚴謹而深邃的思想者

有人稱基氏的片子爲“道德焦慮電影”——其中的主人公似乎都會不可避免地陷入某種兩難的抉擇境地而焦灼不安。而在《兩生花》中,基氏再次拋出一個個關於靈魂、倫理、抉擇、宿命的問題。波蘭的薇若妮卡面臨着生與死的抉擇,是爲了生命的安全平靜地生活,還是爲了高歌的理想盡情地放聲?她選擇了後者,於是不久就在她熱愛的舞臺上心悸猝死。至於巴黎的薇若妮卡,在隱約體會到波蘭的薇若妮卡帶來的死感與悲傷之後,更加珍視自我的存在,於是決定放棄自己的音樂之夢,可惜後來又落入另一個選擇——是接受一段蓄意安排的愛情,還是繼續自己素常的曠大孤獨……

基氏賦予人物的選擇,也許也正是基氏自身痛苦抑鬱的癥結所在。基氏是個悲觀主義者,而通常這類人又恰恰是理想主義、完美主義者——現實的混亂與骯髒叫基氏們焦躁不安、悲慟不已。基氏清醒、睿智,基氏渴望尋得某個終極的答案,基氏執着地企圖對自然的悖論作精確的推理與論證(天堂和人世、愛與恨、理想與現實,人類可以選擇嗎?人有多大的力量能夠選擇?),如此這番,沒有答案也是必然的——這就是基氏的憂鬱。如果說哈姆雷特的延宕是性格問題,那麼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困惑和憂鬱則是一個時代的問題——環顧周遭的一切再回到自身,你發現什麼了嗎?我們不正是處在那道德的尖塔之上,維持着這岌岌可危的信仰與愈將強大的懷疑之間的那小得可憐的一點平衡嗎?

二、浪漫而決絕的詩人

影片中的很多情節都讓人無法理解,比如序曲中玩樹葉的孩子,提重物的駝背婆婆,薇若妮卡的玻璃球,嫉妒的女人等等,不過也許根本不需要理解。因爲基氏說過基氏不喜歡什麼隱喻也從來不作什麼隱喻,基氏只是要傳達一種感覺,簡單而純粹的感覺……

影片開始講的是波蘭的薇若妮卡的故事。她簡直是個天使。她在雨中歌唱,曼妙絕美彷彿天籟。那明眸善睞,那皓齒紅脣,在雨水的浸潤下是那樣的鮮活可人,像是清晨的第一枝薔薇,在夜的搖籃裏甦醒,等待晨曦的溫柔眷顧——以及薇若妮卡唱的歌,歌詞亦是但丁《神曲》天堂篇的《邁向天堂之歌》。當薇若妮卡甜潤的高音響起,彷彿是來自天堂的召喚,一種生命的偉力牽動着我的心快活地搖曳,翩然舞蹈。但最終基氏還是殘酷地讓薇若妮卡倒下了,不過讓她爲了心愛的音符耗盡最後的心力,也算是一種成全。

基氏的冷酷,是詩人歇斯底里的吶喊,爲什麼美麗純潔的天使不能長存人間?爲什麼人總要被這可笑的悖論所左右而最終至於末路窮途?爲什麼,爲什麼?詩人憤怒了,他決絕地撕毀一切,他要比這世界更殘酷,他要抹滅這個世界的最後一絲明媚叫人們在黑暗中懊惱、痛苦、悔恨,然後以勝利者的姿態看人們怎樣祈禱,祈求上天的救贖。

三、純粹而靈動的藝術家

基氏的電影本身就足以令人感動。它不追求瑰麗奇巧的風光、高超駭人的特效、昂貴奢侈的佈景。在《兩生花》的拍攝中,基氏使用了金黃色的'濾光鏡,這使影片的畫面呈現出溫暖的色調,讓人有種歸依的企盼。基氏在兩個人物的處理上也採取兩種截然不同的方式。

波蘭的薇若妮卡由於她短暫的生命,在基氏的膠片中只佔據了四分之一的分量。而在對她的刻畫上,基本上是採取簡單插曲的組合方式,只是截取幾個重要的情節,匆匆而過。但是這絕不是說基氏不重視這個人物的生存,相反,她也許恰恰表現了基氏的理想。她是那樣的單純與美好:廣場上的人們狂熱地奔走,而她卻是那樣鎮定地站在那兒,靜若處子,並且在那裏發現了另一個薇若妮卡——她看到了靈魂背後的那面鏡子,我們的生活在別處,瞭望在別處,此地的孤單也不過是自己幼稚的臆想,因爲在某個不經意的角落,也許會有我們的同伴。

至於巴黎的薇若妮卡,更多的是沉淪於世俗的情愛與怨憎之中。她的情感很複雜,有很多倏忽微妙的變化與轉折,於是基氏採取長鏡頭的方法,在關於她的部分,我們常常會看到長長的走廊,廣闊的街道,匆匆路過的整齊的行人與車輛。而且對薇若妮卡也經常會有長時間的特寫鏡頭——分析的視角。巴黎的薇若妮卡,比起波蘭的那位更加貼近生活與現實:如果說波蘭的薇若妮卡勇敢地選擇了死亡,那麼巴黎的薇若妮卡則是被人推搡着走向覆滅。她的每一個選擇幾乎都是受人引導的:她放棄了音樂是因爲波蘭的薇若妮卡的死的暗示;她幫人做僞證是由於朋友的懇求;她對亞歷山大的狂熱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受他撩撥的;而最後,在她看到另一個薇若妮卡的照片、明白了生命的真相之後,她進一步走進亞歷山大的圈套,成爲他手中新戲碼……

參考文獻:

[1]劉小楓.《沉重的肉身》[M].華夏出版社,2007.

[2]達紐西亞·斯多克.《基耶斯洛夫斯基談基耶斯洛夫斯基》[M].文匯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何家慧(1993——),女,浙江溫州人,浙江師範大學初陽學院本科生,主要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