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柴可夫斯基

學識都 人氣:2.57W

曠世絕戀

名人故事:柴可夫斯基

19世紀70年代末期,柴可夫斯基在老師魯賓斯坦的介紹下認識了俄國鐵路大企業家梅克的遺孀梅克夫人。因爲欣賞柴可夫斯基的音樂才華,梅克夫人開始與他通信,並按期給他生活費用,彼此交往長達13年。柴可夫斯基曾在信中對她說道:“我筆尖下的每一個音符,全都是呈獻給你的。我對工作的熱愛得以再次甦醒,完全是你的功勞。” “如果命運之神不把你派到我這裏來,我會變成什麼樣子呢?想到這一點,我不禁不寒而慄。一切都是你所賜:生命、追求自由的機會(那至今猶未實現的雄心)以及那連做夢都沒有碰到過的、接踵而至的好運道。”

梅克夫人曾委託柴可夫斯基作曲,在他經濟困難時,還給予特別的酬勞。柴可夫斯基爲感激她,寫了一首第四交響曲,這部作品後來在他和娜德朱塔的信件中,暱稱爲“我們兩人的交響曲”。

梅克夫人成就了柴可夫斯基不朽的作品,這樣說並不只是因爲她慷慨地給予作曲家十餘年如一日的經濟資助,更難能可貴的是她對音樂家作品的理解和帶給音樂家的心靈慰藉。沒有她,就沒有熱情的《第四交響曲》和悲愴的《第六交響曲》,是她讓柴可夫斯基走出了貧困和失落的黑暗陰影,是她喚醒了柴可夫斯基創作的靈感和激情。

後來,梅克夫人對音樂家的資助因家族出現金融危機遭到子女們強烈反對而中止。柴可夫斯基雖然很快熬過了經濟上的難關,但因失去梅克夫人的音訊而造成的精神上的創傷卻一直都沒有癒合。在成功結束美國的.巡迴演出返回俄羅斯之後不久,柴可夫斯基就病故了,而染上憂鬱症的梅克夫人則在精神病院裏孤獨地度過了自己的晚年。

神祕死亡

柴可夫斯基每部作品問世,幾乎都先遭到評論家的否定,甚至鋼琴家拒絕彈奏,但後來又爲他贏得了很大的榮譽。1892年3月,柴可夫斯基的《胡桃夾子》首次登臺,成爲聲名大噪的音樂作品。但他更看好的是自己的新作《第六交響曲》(《悲愴交響曲》)。這是一部不尋常的作品,以一個緩慢、悲傷的慢板跟隨主要的3個樂章。令人遺憾地是,這部作品在初次演出時只贏得了稀落的掌聲。柴可夫斯基爲此鬱鬱寡歡,僅僅一個星期之後,他就撒手人寰。

1893年11月7日彼得堡所有報紙上突然刊出柴可夫斯基不幸逝世的消息。官方的報道上說:那天,演出《悲愴交響曲》之後,柴可夫斯基感到口渴,在涅瓦大街一家飯店喝了一杯水,回到住處後病倒,過了幾天便逝世了。醫生診斷,水中含有霍亂病菌,致使他身亡。

另一項推測認爲,這位音樂大師是在感受到《悲愴交響曲》的失敗後自殺身亡的。

但是,關於柴可夫斯基之死,最令人驚奇的說法是,柴可夫斯基是因爲其同性戀行爲被人發現而自殺的。柴可夫斯基37歲時和追求他的28歲的米柳科娃結婚,婚後不久,倆人便分手了。有人說,他結婚是爲了掩飾自己是個同性戀者。

1896年,英國着名音樂學家戴維·布朗宣稱,柴可夫斯基系自殺身亡。他說,俄國貴族丹波克·佛莫公爵向沙皇亞歷山大告發柴可夫斯基與其侄兒有同性戀行爲,轉交信件的是俄皇高級文官尼古拉·畢考節,這人恰恰是柴可夫斯基早年法律專科學校的同學。他擔心這極爲骯髒的醜聞會使柴可夫斯基名譽掃地,並有可能因此被流放西伯利亞,同時也會影響到母校的聲譽。畢考節遂邀集六名同學到自己家中組成道德法庭審訊柴可夫斯基,勸說和威逼他自殺───對外則說霍亂───以保存自己的名節。柴可夫斯基在別無選擇的情況下只好喝下了他們送來的砒霜。

2003年莫斯科大劇院的一位工作人員在該劇院地下室意外發現了一批已塵封100多年的俄羅斯音樂家格林卡的手稿,手稿中某些段落涉及柴可夫斯基生活中至今不明的一些疑點,特別是他的神祕死亡。手稿顯示,作爲一個音樂家,格林卡對柴可夫斯基精神世界和肉體機能有着獨特理解,這些文字證明了柴可夫斯基最終死於多種精神綜合症併發。

警世箴言

意見與感情的相同,比接觸更能把倆人結合在一起;這樣子,兩個人儘管隔得很遠,卻也很接近。

靈感全然不是漂亮地揮着手,而是如犍牛般竭盡全力工作的心理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