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金融衍生產品信用風險的來源

學識都 人氣:2.26W

摘要:作爲交換經濟風險的特殊契約,運用不當的金融衍生產品極可能導致信用風險的形成。本文從分析金融衍生產品運行機理出發,創造性地探討了其信用風險的內在根源和外部成因。

論金融衍生產品信用風險的來源


關鍵詞:金融衍生產品 信用風險 內在根源 外部成因
  
  事實上,作爲虛擬資本的特有形式,金融衍生產品是用來交換經濟風險的一類特殊契約,其信用風險與身俱來。金融衍生產品運用不當,可能導致新信用風險的集中和突發,甚至引發骨牌效應。所以,只有深刻理解金融衍生產品的運行機制,才能認識到其信用風險的內在根源;只有全面分析金融衍生產品的契約性,才能瞭解到其信用風險的外在成因。這兩者其實是從同一個問題的不同角度來闡述金融衍生產品信用風險的來源。
  
  1 金融衍生產品信用風險形成的內在根源
  
  1.1 金融衍生產品運行機制分析的理論基礎
  馬克思認爲虛擬資本(fictitious capital)是信用制度和貨幣資本化的產物。虛擬資本與信用(基本形式包括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制度密切聯繫。“商品不是爲取得貨幣而賣,而是爲取得定期支付的憑據而賣”,而這種支付憑據作爲商業信用的工具即商業貨幣進入流通,它已包含虛擬資本的成分。在商業信用的基礎上,出現了銀行信用和銀行券。在無黃金保證作爲準備金時發行的銀行券所追加資本,具有虛擬經濟資本形式。“真正的信用貨幣不是以貨幣流通(不管是金屬貨幣還是國家紙幣)爲基礎,而是以匯票流通爲基礎。”虛擬資本是商業和銀行信用過度膨脹,伴隨貨幣資本化的過程而出現的,虛擬資本是“生息的證券”,是生息資本的派生形式。這樣,“人們把虛擬資本的形成叫做資本化,人們把每一個有規則的會反覆取得的收入按平均利息率來計算,把它算做按這個利息率貸出的資本會提供的收入,這就把這個收入資本化了。”
  顯然,按照馬克思的論述,沒有實體資本或實體經濟,就沒有虛擬資本,實體資本是虛擬資本的利潤源泉。作爲虛擬資本載體的有價證券成爲商品能夠流通,不是因爲它們作爲商品創造出來的,而是因爲流通使它們成爲商品。虛擬資本市場價值由證券的定期收益(成正比)和利率(成反比)決定的,不隨職能資本價值的變動而變動,其價格波動決定於有價證券和貨幣的供求。所以,不是虛擬資本在先——虛擬資本產生貨幣收入,而是貨幣收入在先,虛擬資本在後——先有了一定的貨幣收入以後,人們才把這個定期獲得的貨幣收入資本化爲虛擬資本。
  虛擬資本有着自己的運行規律。虛擬資本雖產生於並必須藉助於實體資本,但又是從實體資本獨立出來的另一套資本。如果考慮到在有價證券基礎上產生出來的金融衍生產品,則同實體資本相對立的就可能是幾套資本,因爲這些金融衍生產品是虛擬資本的虛擬化,具有虛擬資本的雙重性。因此,一旦金融衍生產品的膨脹脫離其物質保證,就會造成資本畸形繁榮,形成泡沫經濟,誤導資源配置,增加金融市場的不確定性,進而使得信用風險孕育其間。
  1.2 金融衍生產品的運行機制——金融衍生產品信用風險的內在根源
  虛擬經濟是與虛擬資本以金融系統爲主要依託的、並同金融衍生產品循環運動有關的經濟活動,簡單地說就是直接以錢生錢的活動。虛擬經濟的產品是各種金融工具,虛擬經濟的工廠是各種金融機構,虛擬經濟的交換場所是各種金融市場,虛擬經濟的主要載體——金融衍生產品,在90年代步入高速發展階段進一步推動了虛擬經濟的發展(成思危,2000)。據統計分析,世界上每天流動的資金中只有2%真正用在國際貿易上,其他的都是在進行以錢生錢的活動。顯然,作爲虛擬資本的金融衍生產品對經濟具有放大作用。
  從馬克思對虛擬資本內涵的論述中不難發現,金融衍生產品是一種有價證券,是金融市場上交易雙方簽定的一種契約,它本身沒有任何價值,只是某些有價值的商品或證券的所有權憑證。金融衍生產品的運行機制是以較少的保證金墊付就能進行鉅額交易,同時還存在着買空、賣空機制和風險轉移機制。但是,作爲虛擬資本,金融衍生產品依然保持着“價值增殖的外衣”。金融衍生產品的持有者憑藉手中的所有權憑證獲取收入,因而,金融衍生產品就被資本化了,成爲虛擬資本的表現形態。投資者從對金融衍生產品的投資上獲取的收入,不論它是不是資本的產物,也都表現爲原始投入的利息。作爲有價證券的金融衍生產品又與商品實體相分離,是實體資本的代表和紙製複本,但金融衍生產品作爲虛擬資本的本質未變。構成金融衍生產品的有價證券本身並沒有價值,其價格不是自身價值的貨幣表現,而是有價證券的預期收入的資本化。從某種意義上說,虛擬資本的內在特徵與運動規律決定了經濟高漲期的虛假繁榮和經濟衰退期的危機爆發,使得經濟泡沫的形成和發展,增加了金融與經濟的不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