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Communication Workshop的寫作教學實踐與建議(一)

學識都 人氣:9.01K
北師大版Communication Workshop的寫作教學實踐與建議(一)
北師大版Communication Workshop的寫作教學實踐與建議
廈門外國語學校  徐孝邦
 【摘  要】本文以一節創新課爲例,從寫前、寫中、寫後等三個環節初步探討了北師大版的Communication Workshop的寫作教學模式。授課後,讓學生立即填寫了教學觀察表,對本節課的寫作實踐模式的有效性進行統計及評估。本文最後對Communication Workshop的寫作教學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議。
 【關鍵詞】Communication Workshop,寫作教學,建議
 一、寫作教學存在問題
 寫作是語言學習的高級階段,是評價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的重要方面,但也是學生最頭痛的學習項目之一。關世民(2008)指出,寫作教學薄弱的成因包括,對英語寫作的功能認識不清;教材設計冷落了寫作教學;教師自身的寫作教學意識和寫作能力薄弱。根據戴軍熔(2007)的調查,學生對寫作教學的總體滿意度不超過35%,體現在教師缺乏寫作方法指導、寫作文體介紹、寫作學習訓練和有效的寫作練習批改和講評。有鑑於此,筆者一節創新課爲例,對北師大版的Communication Workshop(以下簡稱CW)的教學實踐做初步探索。
 二、寫作教學常規分析
 1.理論依據
 建構主義理論認爲,有效的的語言輸入可以激發學生興趣及相關背景知識(皮亞傑,1963),爲順利進行寫作教學奠定良好的基礎。Ellis(2003)指出,最常見的任務型課堂教學模式有三個階段:任務前、任務中、任務後。英語寫作依次分爲三個階段,即寫前、寫中及寫後。寫前活動包括:激活靈感、激發興趣、明確目的和讀者對象、討論主題、蒐集素材、語言準備、閱讀範文、寫提綱(教育部,2003)。這些爲筆者實施教學提供了有效的理論依據。
 2.CW板塊分析及學生分析
 北師大版的CW部分包括寫作、聽力及口語等,編者對寫作部分給予特別關注。從第六模塊開始,還增加了“寫作風格”的內容。該部分提供一篇主題文章,學生可以通過分析該文章的風格、謀篇佈局、連詞的使用等寫作要素,爲最後的寫作環節積累素材。進入實際寫作階段時,教材還設計了Stage1, Stage2…等等,每個Stage都有明確指示,這種以人爲本的個性化設計爲學生提供了非常明確的寫作思路,極大地降低了寫作難度,很受師生歡迎。
 本節課教授模塊七第十六單元的CW。它要求學生寫一篇個人軼事,這是繼U16 CW“難忘的一天/一件事”的發展與延伸。教材提供了一篇閱讀文章作爲輸入材料,書後對應的Writing Help提供了寫作風格、詞彙庫及寫作綱要等內容。但綜合分析本班實際情況及主題文章後,筆者將作爲語言輸入部分的主題文章換成了本單元相應的Workshop裏的一道練習(P74),該練習描寫作者糟糕的一天。根據教學需要,筆者稍加修改,使之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同時這也是活化教材的一種嘗試。
 對學生的需求分析是設計時應該考慮的重要因素。需求是一種價值判斷,是“理想事態與當前事態之間的差異”(McKillip, 1998),即學生當前實際與期望值之間的差距。這種差距爲教學提供了設計依據。筆者認爲,它至少包括兩方面,一是學生心理髮展水平,如興趣、愛好等情況;二是語言能力的發展程度。高二學生在知心智方面更加成熟,處事更加穩重,但在課堂上傾向於保持沉默,也善於自我保護。但其語言能力有了較大進步,較好地形成了具有個人風格的學習策略,用英語表達時更注重語言內容而非語言形式,也進一步發展了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但同時應當看到,班級學生水平還存在水平參差、興趣不一、個性迥異等不同質情況,給教學設計增添了難度,爲教學目標的順利完成增加了不確定因素。這就要求教師客觀上對學生的學能、心智情況作全面分析,並在此基礎上設置各種達成度較高的任務,以順利實現教學目標。開課班級屬理科平行班。該班學生呈兩極分化現象,其中一極是積極活潑,語言能力比較強,佔1/4左右;但另外3/4的同學反應相對較慢,且上課易分神,語言基礎較弱。基於以上現實情況,應力圖讓各個教學環節簡明扼要,淺顯易懂,同時應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並提供大量的語言支持,否則難以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分析
 本節課要達到以下目標:
 ⑴ 從培養寫作知識的角度看,學生要了解並掌握如何描述一件事,包括起源、發展、高潮及結尾,還應該掌握描寫個人感受的詞彙及表達法;
 ⑵ 從培養養學生寫作能力及寫作技巧的角度看,學生要學會恰當應用各種連詞或副詞將所發生的事件有序地組織成完整的故事,並應用各種表達情感的生動語言讓讀者不斷產生閱讀興趣,從而達到作者與讀者有效地進行溝通的目的;
 ⑶ 培養學習策略方面,通過生生及師生互動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通過讓學生上臺展示,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及語言表達能力等等;
 ⑷ 通過教師提供的寫作評價表培養反思能力及批判性思維能力,從而強化學習目標及學習效果。
 三、教學流程
 1.寫作前
 ⑴引入部分。引入部分最重要的是創造和諧課堂氣氛及激發學習興趣。筆者配合POWERPOINT上的一幅簡筆畫,向學生講述了考駕照失敗的自身經歷。教師在講述時,輔以較誇張的語氣、語調及體態語,創造了一種輕鬆愉快的學習氣氛。這個活生生的例子很好地實現了筆者的既定目標,全班同學發出了笑聲。講完後,筆者總結說,That was one of my worst experiences and I will never forget it. And I am here today to give you some ideas on how to write about your own terrible or happy story. But first of all, try to recall different feelings you have when you fail to do something or succeed in doing it. 如此,自然地過渡到了下一步,即讓學生在融洽氣氛下,根據POWERPOINT上的提示,快速分享自己做某件事的感受:Things went from bad to worse when/because…; I will never forget last Thursday when I …等等。學生們很輕鬆地完成了這個說的任務。
 這個活動不知不覺地將說與寫這兩種輸出方式結合在一起,做到以說促寫,進一步降低了學生的焦慮感,樹立了寫作信心。同時,教師提醒學生記住所說內容,因爲這可能就是他們下一步寫作時會用到的主題。水平較差的同學在這個環節裏得到了很好的展示,由此培養了自信,爲下一步充分融入做了很好的心理準備。
 ⑵ 文章分析。文章分析作爲寫作前的語言輸入、素材積累環節,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學生在在教師指導下,分析文章的篇章段落、寫作風格及寫作技巧等內容(全建強,2004)。學生對以上寫作要素的理解及掌握程度將直接影響到到寫作質量。因而,本環節必須緊扣教學目標,做到結構緊湊,目的明確。學生首先快速閱讀並尋找文章各個段落的主題,然後教師用POWERPOINT展示了文章的寫作順序:introduction, beginning, development, further development及conclusion, 接着,在同一個畫面上動態顯示出這就是“layout”,給學生留下了深刻印象。然後,筆者引導學生說出在不同發展階段,都發生了什麼事?學生回答完後,筆者再問,How the writer organizes them in a logic way? 學生踊躍作答:He uses linking words,for example, before, as soon as….筆者對學生的的表現給予充分的肯定,進一步強化了學生的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