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淺九年義務制教育英語教材論文

學識都 人氣:3.15W

談淺九年義務制教育英語教材論文

隨着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中國與世界的聯繫和交流越來越向縱深 發展,這就對外語、特別是英語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同時,對外語教學也提出了挑戰。傳統的以語法爲中 心編寫的教材,課堂教學由教師輸出注入、學生輸入吸收的方式,教學目的只滿足於考試得高分與能力不掛鉤 的現狀與現代化建設所需的大量有較高素質和開創精神的人才的要求是極爲不符的。爲了適應時代的要求,九 年制義務教育提出了“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這一教育總目標。根據這一目標要 求,九年義務教育初中英語教育大綱則規定初中教學的目的是:“通過聽、說、讀、寫的訓練,使學生獲得英 語基礎知識爲交際初步應用英語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爲進一步學習打好初步的基礎。”它第一次明 確地提出了以“語言使用”做爲教學目標,要求在以交際目的語言環境中進行語言教學,通過大量的聽、說、 讀、寫的實踐把語言知識轉化爲言語技能,並能多層次地運用,達到交際語言的目的。在這一新的教育思想的 指導下,九年義務教育英語教材應運而生了。它衝破了傳統教育思想的束縛,廣泛地吸取了心理學、語言學等 理論研究的最新成果,並與我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對傳統的教材進行了重大改革。

新教材改革了傳統教學思想,把“基礎教育”轉變爲“素質教育”。

傳統的教材着眼點是培育“英才”,是一種“應試”教育教材。大批的學生在外語學習上花費了大量的精 力與時間,但除了進考場之外,派不上其它用場。可是,又有多少人能進考場呢?這樣就使得大多數中等水平 的學校和廣大農村初中學生失去了學習英語的要求,甚至影響到初中其它學業的完成。鑑於這種狀況,新教材 不但適當減少了教學的內容,而且對一些語言知識的掌握程度,一改以往一個標準要求的做法,規定了“掌握 ”、“初步掌握”、“理解”、“認讀”等不同層次的要求,同時對言語能力方面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新教材的編寫體現了外語學科的整體教學思想。

首先,教材編寫系列化。傳統的教材只是一本學生用書,而新教材則是以學生用書爲核心,加上教師教學 用書、掛圖、學生練習冊、課外閱讀書、聽力磁帶、課文錄像帶,幻燈片等輔助教材配置。教師教學用書,幫 助教師把握全局、居高臨下,逐步形成科學的教學方法;掛圖、錄像帶、幻燈片的使用起到烘托教學情景的功 能,創造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練習冊以寫爲主,爲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閱讀教材則起到延伸與鋪底的效果 ;聽力磁帶的運用可幫助學生培養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促進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些輔助材料配置相互配 合,相互滲透,形成一個立體的多角度的學習環境。

第二,新教材內容編排爲單元結構,新教材的課文編排每四課爲一單元。每單元第一課爲新內容的提出, 第二、三課爲新內容的深化與擴充,第四課爲複習課,原則上不出現本單元以外的新單詞,並附有“複習要點 ”和“有用的詞語”,總結該單元的語法和重點詞語。這樣,每單元既自成體系,又增加了教材的透明度,幫 助教師加深教材的理解,以期達到集中力量、重點操練、牢固掌握的目的。

第三,教學內容循環反覆,不斷加深。傳統教材對教學內容一般都採用“直線編排法”,一個語言現象集 中地出現在連續幾課中,略加操練,隨即罷手,復現率極低,學生往往是前學後丟。而新教材則把類似的內容 安排在不同的教學階段,每階段圍繞着類似的內容,複習舊的,教學新的。語言知識由淺到深,由簡到繁,逐 步擴展,步步加深,加大了復現率。例如英語數字,從第一冊第一課起,學生就開始接觸學習數字,但在十三 課以前,學生對已學的數字只限於“一會”,即“聽懂”的要求。第十三課,通過對汽車牌號的識認,要求學 生對數字從0到10要聽懂會說。而後在十五課和二十六課的簡單個位數的加減法的識讀和複數物品的計算知識時 ,又重複學習了這些數字,但這時對這些數字的掌握要求就提高到“四會”了,即:聽懂、會說、能讀、會寫 。然而,對數字的學習並沒有結束,在本冊書最後面的一些課文中,乃至第二冊的課文中又以打電話撥號和做 遊戲的方式多次復現。這樣安排無疑是符合語言學習的規律,有利於語言教學,起到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目的 。

第四,突出了聽、說、讀、寫四方面的綜合訓練要求。在英語教學中,“爲交際”服務的聽、說、讀、寫 能力的獲得既是學習目的,又是使知識轉化爲能力的必要手段。語言作爲人類交際的工具,聽、說、讀、寫的 語言技能是獨立而又統一的整體。從人類的發展來看,先有有聲語言,而後才產生書面語言。從語言學習的規 律來說,是先有輸入(聽、讀),而後纔會有輸出(說、寫)。因此,聽、讀是基礎,說、寫是提高。即,說 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聽的能力。不僅如此,現代研究閱讀的科學家認爲,有了聽、說的基礎後,閱讀能 力才能提高,因爲這時候的閱讀不再是單獨的詞,而是語流。反過來,閱讀與寫的能力的形成對聽、說能力的 提高也是極爲有利的。新教材從一開始就緊緊抓住了聽力的訓練,從第八單元開始配設聽力錄音磁帶,讓學生 養成良好的聽的習慣。在說的訓練上也是一步不讓,第一冊中所學的英語幾乎全是口頭常用語,其口語練習都 是採用對話形式,以便鼓勵學生踊躍參加活動,達到較爲自然地使用語言的`目的。閱讀訓練則與聽說技能緊密 結合,除了通過課文進行閱讀練習外,從一年級下學期就配備了閱讀訓練手冊。寫的訓練通過練習冊進行。

新教材的編寫儘量體現了現代心理學、教育學、語言學、外語教學法研究的最新成果,在外語教學中展現 了全新的觀念。

1.新教材是以“語言交際”爲原則編寫的。教材是信息的載體,向學生所提供的信息是語言學者和英語教 學者們探討的課題。而這一問題是與對語言本質的認識密切相關的。多年來,我國外語教學界受着結構主義學 派的影響,認爲“語言是結構,由不同層次的小的結構,一層層地組成,而句子是基本的結構。”所以,英語 教學應以語法項目和句型教學爲中心。於是,傳統教材基本是根據語法的需要編排句型和課文。在這類教材中 ,只注重語言結構與詞彙的嫁接,其結果往往只是語法正確的句子不一定能正確地進入交際。比如,句子Thisis a book。一般是此類教材中出現的第一個句子。這是因爲此句的結構簡單明瞭,並與漢語的結構相似,學 生容易學。但是這個句子在交際中的信息差是很小的。因爲一個初中學生決不會不認得這是一本書或把它認做 其它什麼。在實際生活中,人們總是希望能獲得某種信息而去進行交際,這種缺乏信息的語言是很難引起

學習 者利用語言進行交流的興趣的。所以圍繞着這種句型的操練只能是令人乏味的、機械的、無實際意義的。無疑 ,這樣的教材學起來學生是能得到較爲系統而周密的語言知識,但所獲取的能力卻只能是轉換句型的能力,與 達到語言的使用能力相去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