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堂情感教育藝術論文

學識都 人氣:6.89K

一、教師深情投入,言行傳情

語文課堂情感教育藝術論文

語文課堂教師真切的情感投入是情感教育重要的手段,而教師情感的表達主要通過教學語言的巧妙運用。課堂教學語言包括教師嫺熟的言語、親切的神情、適當的手勢、適度的體語等。如果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苟言笑,生硬的言語,冷漠的表情,失態的體語,哪裏還有情感的交流呢?如果教師發揮教學語言的綜合效應,成功地駕馭教學語言,必能使學生情緒高昂,在感染薰陶的氛圍中提升語文素養。課堂教學中,抑揚頓挫、富有表情的有聲語言是語文教師傳遞知識信息和情感交流的主要方式。無論是巧妙生動的新課導入,抑或是師生間真摯對話,還是有表情的範讀課文,語文教師都必須飽含情感。情感越深切越豐富,語言的感染力就越強,情感教育的效果就越好。例如,學習《我的母親》時,筆者是這樣激發情感的———莫泊桑說:“人世間最美麗的情景,出現在我們懷念母親的時候。”現代著名學者胡適先生一生深受母親的影響,他少小離家,學有所成;同時也留下“生未能養,病未能侍,畢業劬勞未能絲毫分任,生死永訣乃亦未能一面”的哀痛與遺憾。母親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師。可以斷定,胡適博士的身後一定站着一位偉大的母親。同學們,是母親,撐起我們成長的藍天麗日;是母親,伴隨着我們走過人生的風風雨雨。讓我們感念母恩,以勤奮向上去回報母親的恩德吧!

短短几句話,迅速撥動了學生心靈的琴絃,感受到母親含辛茹苦教子成龍的追求,激起了他們體會母親的關愛,培養孝敬母親的情感。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情感投入就是教學的生命。語文教師要有嫺熟的語言技巧,同時要富有表情,抓住作品的情感基調,釋放出最大的情感能量,撥動學生的心絃,引起他們內心世界的強烈共鳴,激發學生與之相一致的情感體驗。當教師將情感的種子移植到學生心田之時,他們的情感就會顯出旺盛的生機和活力。

二、挖掘情感因素,披文入情

挖掘語文教材中的情感因素是進行情感教育的必經途徑。文章不是無情物,一篇優秀的作品,無處不流露作者豐富的情感,無處不閃爍作者情感的火花。綜觀新課程標準理念下編寫的語文教材,入選的文章確係“文質兼美,具有典範性,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引新課標語),蘊含着大量的`情感因素,有助於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新教材裏有人生的感悟,理想的追求,信念的執著;這裏有詩情畫意的自然之美,探索科學的生活之趣,溫馨家庭的手足之誼;這裏有亦真亦幻的世界令人遐思,越挫越強的人生健康成長,卓越成就的名人崇高情懷;這裏有黃土高原的豪放氣概,江南農村的芬芳氣味,動物世界的生存奧祕;這裏有對戰爭的憎惡、對先輩的懷念、對人情的友善……所有這一切,構成了作品多彩多姿的主題,挖掘出課文中的情感因素,有助於針對性進行情感教育。那麼如何將作品的情感因素挖掘出來進行情感教育呢?首先在備課時要認真鑽研文本,在制定認知目標和能力目標的同時,挖掘文章中的情感因素確立與之相適應的情感教育目標,形成三位一體的教育目標。這一環節在某種程度上相當於演員看劇本的過程。再者,在教學中要“披文入情”。

作爲觀念形態的作品,都有作者表情達意的脈絡。披文入情,就是“引導學生鑽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享受審美樂趣。”披文入情的過程,就是理解和體驗作者在其作品中所表達情感波動的脈絡的過程。當學生和作者的情感產生吻合之時,才能激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吸引學生在愉悅的情感薰陶中出文悟道。例如:學習《阿長與〈山海經〉》一課,筆者認真鑽研文本,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把情感教育目標確定爲:感悟作者對阿長的深厚懷念之情,領會阿長性格中的人性美。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閱讀感知,體會到作者對她不好的習慣,最先是“憎惡”、“討厭”的;當聽到“長毛”的故事後,“我”對阿長產生了敬意———“卻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但當阿長“踩死隱鼠後”,“我”對她的敬意突然消失了,當“長媽媽”買來“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經》時,“我”對她產生了新的敬意,認爲她“確有偉大的神力”。然後再引導學生精讀文本,在討論交流中感悟,作者阿長充滿着敬重和懷念,由此看到了人類那種難能可貴的淳樸和善良。從而表明,感受人物就是涵泳生活,學生們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美好情感的薰陶,達到情感教育的目標。只要教師認真備課,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確定相應的教學目標,然後引導學生“披文入情”,在情感體驗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出文悟道”,使學生通過閱讀,從作品的藝術形象中領悟出所蘊含的道理,從而達到情感教育的目標。

三、創設相應情境,臨境冶情

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既然情感是客觀事物在人的內心體驗,那麼在課堂教學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通過氛圍的渲染,情境的烘托,陶冶學生的情感。情境的創設除了教師巧妙運用教學語言之外,還可以“靈活運用多種教學策略和現代教育技術,努力探索網絡環境下新的教學方式”(引新課標語)。隨着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進軍教學領域,通過文字、實物、圖像、聲音等途徑向學生傳遞信息,合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爲語文教學創設情境發揮獨特的作用。那些生動的畫面,精美的圖景,讓學生形象直觀,如臨其境,不僅叩開學生的心靈之窗,在模擬的情景中陶醉其間,感受體驗,使其有所感悟,有所啓迪,從而激發濃厚的學習熱情,以飽滿的情感投入學習。例如:學習《安塞腰鼓》一課時,可先播放一段“安塞腰鼓”表演視頻,讓學生欣賞。學生如臨其境,彷彿聽到驟雨一樣急促的鼓點,彷彿看到旋風一樣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蹦跳的腳步,鬥虎一樣強健的風姿。然後再用多媒體展示:西北,是中華文明發祥地,曾有秦、漢、唐的強盛,有人說過,黃土高原的土層有多厚,它的文化積澱就有多深。黃土高原氣候惡劣,土地貧瘠。改革開放,這裏依然是貧窮而落後的。貧困而艱苦生活着安塞人,爲什麼還能將自己的腰鼓打得這麼響?他們想要訴說的是什麼?學生從情境中理解、想象,感受到高原人的軀體裏涌動着強勁的生命力量,領悟到高原人的骨子裏充滿着新生活的強烈渴望。

胡適先生指出:“語言就是要用的,如果語言脫離了真實的環境以及親身的體驗,那就失去了學習的意義。”教師在課堂創設與教學內容相應的情境,讓學生親身去體驗,必然產生“豁人耳目”的美感,其思想感情也受到情境的薰陶和感染。“道是無情卻有情”,是語文課堂情感教育的真實寫照。語文本來是最有情味的課,父母親情、手足情、師徒情、故鄉情、自然情、生活情等等織成了無限的情網。然而如果教師只會單調地羅列知識,冷冰冰地念教案,那課堂教學肯定是蒼白無力的,肯定是死氣沉沉的。因此,語文教師應重視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