芻議氣候對旅遊產業的作用論文

學識都 人氣:1.99W

一、轉變資源,注重“鄉土”景觀

芻議氣候對旅遊產業的作用論文

西南地區屬於典型少數民族文化聚攏區,分佈苗、傣、壯、白、哈尼、藏、彝、布依、侗、回等30多個少數民族,他們的語言、信仰、服飾等不盡相同,各富特色,親臨其民族聚住區尤如脫離現實都市世界。他們利用多樣的民族特色、淳樸的民風、獨有的建築樣式勾勒出生動的旅遊場景。其以“天人合一”的自然美景爲取向,以遊客與地理環境、地區文化之間和諧爲宗旨,形成西南旅遊的核心力量。縱使其他地區如何仿造西南地區具有強大吸引力的外在形式,卻無法複製其根深蒂固的強勁的歷史滲透力。如少數民族最多的雲南,其景觀神奇魅力令人嚮往,而更勝一籌的卻是異彩紛呈的民族人文生態景觀,如彝族的“火把節”、傣族的“潑水節”、藏族的浴佛節、苗族的“花山節”、壯族的對山歌等每年一度的盛大風俗節日,遊客可以駐足欣賞,也可參與其中。這一切地道的“鄉土風情”對於拓展中外遊客無疑具有極大的開發價值,其存在的價值甚至超過地區景觀潛力。除此之外,以西雙版納風情爲主的旅遊線、以喀斯特地質奇觀及中越邊境少數民族風情爲主的生態旅遊景區,突出其濃郁的民族風情和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特色,構築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生態旅遊精品體系。這些動態的“鄉土”景觀足以避免單純依賴難以重新造就的自然景觀,並直接緩解景觀容量的過荷載壓力,促進本地旅遊業的多樣化、可持續性、保護性。

值得深思的是,西南地區強調本地的民族特色,卻不可避免地受到外來文化的同化而變異,轉變其真實面貌,原汁原味的文化特色難以得到持續。在多數開發較早地區,那種與生活零距離的風味已被縱橫交錯的交通、此起彼伏的樓宇、成片連區的工業園壓擠成一園一山一池,殊不知越是民族性的東西越具有吸引力、適應性,無過多的環境負效應。西南地區原本濃郁的部落風情、地方特色已被商業化慢慢消解,而逐漸消失的古樸殘缺痕跡正是遊客所探尋的,尤其是對國外遊客更具吸引力。在現實旅遊景區可以看出,外籍遊客對中國純自然的名山大川熱情日減,對棧道驛站、寺廟古墓也已習以爲常,他們更樂意去西南旅遊,去對話西南的村落百姓,去體悟西南的民俗文化。以此經濟發展模式反思如今西南旅遊產業:如果西南地區避免過多的自然景觀開發,轉而依靠積澱的、有時限、難以複製的人文元素髮展本地旅遊產業,給子孫後代保留一點原始自然面貌和健康的環境,何樂而不爲?

二、注重戰略,塑造生態旅遊

在目前社會經濟條件下,旅遊資源投資效益較高,特別是自然旅遊資源,與地方經濟發展關聯度越來越大。西南部分地區充裕的原始旅遊資源經過長期的開發,其生態環境人爲介入相當嚴重,漸漸凸顯出大量不相適宜的“嫁接痕跡”,旅遊業作爲當地“無煙工業”經濟產業受到嚴重的挑戰,其經濟效益不免遭到質疑。這一現象也深層折射出西南地區發展景觀產業經濟模式的短板,即對自然資源的粗放型開發,單純地把受衆的“世外理想”附加在已經存在的.自然景觀、民族文化和歷史遺產上,造成西南景觀產業的臃腫。在知識共享的網絡信息時代中,西南地區作爲中國內陸區域有必要依靠文化繼承與創新,增強景觀產業競爭力,藉助西部開發加強地區、國家、國際組織之間的廣泛交流與合作,提升對本地景觀產業資源的保護與開發。西南地區要想在未來的幾十年裏不誘發“北京氣候”的萌芽,營造“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意境,就必須理解自然、享受自然、保護自然,充分意識到生態旅遊在今後西南景觀產業整體升級中的重要性。

三、小結

毫無疑問,如果西南地區始終以自然資源的開發爲主導思想,構造單一的商業風景旅遊地,疊加資源所處的脆弱的生態環境,“北京氣候”的雛形必將形成,均衡的產業經濟目的也就不可能實現。在增強地區經濟實力的進程中,西南地區經濟增長方式不僅僅是通過引資來注入地區新的動力,更關鍵的是努力繼承和保持自己的特色活力,努力創造“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旅遊產業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