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文課程改革與人文教育

學識都 人氣:1.49W


  論文摘要:從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應還語文課程“人文性”的本來面目,高揚人文精神旗幟的觀點出發,提出了語文教育必須深刻理解人文教育的基本內涵,充分利用和挖掘語文課程中的人文精神.憑藉文學作品以及多元文化資源,讓中學生受到文學、文化、情感、思想等方面的薰陶,從而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論語文課程改革與人文教育

論文關鍵詞:語文;課程改革;人文教育;人文素養

語文教育難,“誤盡蒼生是語文”這雖然偏激卻也不乏緣由的責難仍猶在耳,語文教育已深深地感受到它所不能承受之重。之所以如此,其原因之一還在於對語文學科基本屬性的論爭。數十年來,語文教學一個最具權威性的基本觀點是:語文學科是工具學科,工具性是語文學科的基本屬性,另一種觀點則是片面強調政治性爲其基本屬性,抑或是強調“文”(工具性)、“道”(思想性)統一而把人文精神拒之於語文學科的門外。有學者稱:把工具性作爲語文學科的基本屬性是導致語文學科人文價值、人文底蘊嚴重流失的根本原因,中學語文教學的種種問題一言以蔽之,是將充滿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語文變成枯燥乏味的技藝之學、知識之學,乃至變成一種應試訓練。從這種意義上講,這一切也是“應試教育”價值取向下語文教育濃厚的功利主義使然。如今,隨着國務院《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頒佈實施,語文教育也迎來了它新一輪的課程改革,這是語文教育改革的春天,而認真解讀《語文課程標準》則是廣大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必修課。筆者以爲,《語文課程標準》的觀點之一便是擯棄了語文的功利色彩,還之以“人文”的本來面目,高揚起了人文精神的旗幟。它明確地提出語文教育要在培養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而“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那麼.在語文課程改革中如何才能高揚人文精神的旗幟.實施好人文教育,則成了廣大語文教師不容迴避、也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

一、深刻理解人文教育的基本內涵

人文主義本是14—16世紀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主要思潮,其核心就是以“人”爲本。它鬥爭的鋒芒直接針對中世紀以“神”爲中心的世界觀,其基本內容就是以人權反對神權、以人性反對神性、以人智反對神智。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人文精神最原始的、本真的涵義就是世俗化、人間化,並以此對抗宗教的神聖化、天堂化,它反對以“神”爲本位的宗教思想對人的漠視、對人尊嚴的踐踏、對人性的摧殘、對人格的蹂躪,強調人的多方面的自由願望和生活的欲求,主張人的思想自由和個性解放,肯定人是世界的中心。
  我們今天所說的張揚人文精神,就是要尊重人的尊嚴。一是人的生命尊嚴.包括精神尊嚴和靈魂尊嚴;二是人的生活尊嚴,包括人的精神自由願望、個性舒展願望、多元發展願望。按照這一理解.在語文教育中.人的精神自由、情感自由、思想自由、言語自由,人的個性獨立、生命舒展、靈魂生長,則成爲非常重要的。誠然,語文教育要學習語言,但絕不是學習那些純粹的無精神內涵的語言字碼本身(事實上,那種純粹的無實際價值意義的語言字碼也不存在)。學習語言本質上就是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人的獨立的自我精神與人格,並在此過程中陶冶人的情感和情操,塑造一個有着獨特的精神、情感、思想、個性,絕對不同於他人.而又與他人、與社會、與時代相互融洽的真正的自我。換句話說,語文教育就是人的教育,學語言也是學做人,語文教育的本質就是以語言樹人!這正是語文教育的靈魂所在、魅力所在、價值所在。著名特級教師於漪在談到對語文課程的認識時強調:“一定要改變對語文學科的陳舊看法,認爲語文只是瀆讀、寫寫等技術性、技巧性的'小事,對現代人的培養無足輕重。殊不知語言、思想、情感同時發生,語言這個交際工具不僅是文化的載體,而且還是意識、思維、心靈、人格的組成部分。”按照於漪老師的這個思路,具體到語文教育本身,其“人文精神’’教育實質上可分爲兩類:一是基於語言文字本身內容的人文教育·即語言文字動人的韻律、美妙的筆形、或樸素或華麗的辭采以及積澱於語言文字本身的深刻而豐富的文化內涵等;二是基於語言文字所承載的內容,如對祖國的忠誠、對自然的讚美、對人類的博愛、對他人的關心、對集體的熱愛、對社會的責任、對父母的報答、對朋友的真誠、對愛情的真摯等等。事實上,語文教育所涵蓋的內容還不止這些。唯其如此,這樣的語文教育才是真正的“人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