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研究

學識都 人氣:1.49W
投資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研究
    摘要: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作用主要通過三個途徑來進行的,一是通過要素投入帶動經濟增長;二是通過投資帶動經濟結構的調整來推動經濟增長;三是通過投資促使知識存量的增加和技術進步帶動經濟增長。
  關鍵詞:經濟增長;投資;作用機制
  
  1要素投入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從要素投入的角度看,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影響表現爲兩個方面:一是投資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二是投資供給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
  投資需求是指因投資活動而引起的對社會產品和勞務的需求。擴大投資需求,將對經濟增長產生拉動作用;縮小投資需求,則會抑制經濟的增長。首先對投資需求與經濟增長作系統研究的凱恩斯,他從宏觀經濟角度考察了投資需求對經濟增長的影響,提出了著名的投資乘數理論。
  投資供給主要是指交付使用的固定資產,既包括生產性固定資產,也包括非生產性固定資產。生產性固定資產的交付使用,直接爲社會再生產過程注入新的生產要素,增加生產資料供給,爲擴大再生產提供物質條件,直接促進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非生產性固定資產則主要通過爲勞動者提供各種服務和福利設施,間接地促進經濟的增長。
  無論羅斯托的經濟發展階段理論,還是庫滋涅的現代經濟增長理論,均認爲國民收入投資比率的提升,不僅是從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轉變的前提條件,而且是現代經濟區別於傳統經濟的典型特徵。國際經驗和歷史經驗的比較研究,普遍支持國民收入高儲蓄傾向和高投資比率對於長期經濟增長的積極作用。特別是對於後發國家,由國民收入高投資比率驅動的大規模資本積累與快速技術進步,構成其成功趕超戰略的核心部分。日本和韓國先後在20世紀70年代和20世紀90年代完成對歐美髮達國家的經濟趕超,而在經濟趕超時期維持30%以上的國民收入投資比率。其間,日本的國民收入投資比率在1952年至1961年間從26%增加至41%,韓國的國民收入投資比率在1991年達到39%的高峯值。即使作爲先發國家的美國經濟,其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信息技術革命中的領先優勢也同樣依賴於由國民收入高投資比率驅動的大規模資本積累與快速技術進步。
  
  2經濟結構調整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經濟增長按其定義來說是一個總量概念,它表明人均產出的`增加。因此經典發展經濟學理論更注重要素投入的研究,而忽略了結構變動對於經濟增長的貢獻。雖然英國經濟學家威廉配第最早注意到經濟增長和產業結構之間存在關聯,但自從庫茲涅茨出版了其名著《各國的經濟增長》,經濟增長和結構變動之間的關係才成爲經濟學家普遍關注的一個重大問題。庫茲涅茨運用經過改善的研究方法,對57個國家的原始資料分別作了截面分析和歷史分析,從中得出結論:19世紀至20世紀裏,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與結構變動密切相關,現代經濟增長不僅僅是一個總量問題。他認爲,“如果不去理解和衡量生產結構的變化,經濟增長是難以理解的。”也就是說,如果離開了結構分析,將無法解釋增長爲什麼會發生和怎麼發生,因而現代經濟增長本質上是一個結構問題。
  錢納裏使用庫茲涅茨的統計迴歸法進行了更爲廣泛的分析,構造了反映結構轉換的主要變量典型性關係“發展模式”,以更加深入地研究現代經濟增長中總量增長與結構變動的關係。爲了將分析結果更廣泛地適用於各國和各種經濟過程,錢納裏進一步使用了幾個基本的方程式對“發展模式”進行復合,得出一個具有一般意義的“標準結構”。根據“標準結構”的描述性結論,結構變化的75%—80%發生於人均GNP在100至1000美元發展區間,其中最重要的積累過程和資源配置過程都發生顯著的、深刻的變化,結構的改善往往伴隨着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可見錢鈉裏的“標準結構”對於揭示總量增長與結構變動之間的關係,具有更大的價值。
  金德爾伯格和布魯斯赫裏克根據整理的實際數據,設計欠發達和較發達兩個經濟結構的投入產出模型,通過比較發現,在較發達經濟結構的投入產出模型中,經濟增長更具有專業化傾向,結構效益就上升到最重要的地位,成爲現代經濟增長的基本支撐點。這種來自結構的經濟效益,其意義遠遠超過個別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的經濟效益。另外,喬根森對美國經濟增長的根源分析及所進行的國際化比較也揭示了結構變動在經濟增長的作用。在我國,周振華從理論上對經濟增長中的結構關聯效應、結構彈性效應、結構成長效應和結構開放效應進行了系統研究,得出了相似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