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生活走進語文教學

學識都 人氣:1.67W
讓生活走進語文教學
        新課標強調,語文教育是人的教育,語文教育要注重密切聯繫學生的生活,生活與語文的關係是源頭與活水的關係。而現在的課堂教學,多是學生狹隘地待在教室裏,聽老師講課,得到的知識多來自於老師的講解,課本的描述,從中學會解決語文的方法和能力,而忽視了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這樣的語文教學脫離生活,機械重複,沒有情感體驗,更談不上情感的昇華。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語文是一門激發學生情感,培養學生感性認知生活的學科,這更離不開生活。我們應重視語文教學與生活的溝通,讓語文教學貼近生活,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得到情感體驗,才能引導學生更好地懂得生活,學會生活,改造生活,做生活的強者,做生活的主人。
        一、生活體驗讓學生易於學習,樂於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爲,不應該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但在語文教學中,由於學生缺少生活體驗,拘於課堂,很多內容他們不能深入理解,有時甚至無法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情感。《番茄太陽》一課講的是一位盲童明明樂觀面對生活,並感染他人堅強生活的故事。可學生在學習時無法理解明明的笑是一種樂觀、堅強,是對生活不妥協的真誠的笑。整堂課只是在老師的引導分析下一步一步體會出文章情感,沒有引起學生的共鳴。課後我進行了反思,由於學生缺少這樣的生活體驗,作爲一個健康的人,他們無法體會到殘疾人在生活上的困難以及心靈上的灰暗痛苦,因此他們無法走進作者的內心,與之進行心靈的交流。於是我再次上這一課時,我設計了一個情境體驗:讓學生蒙上眼睛原地轉三圈然後繞着教室走一圈,最後回到自己的座位。學生磕磕碰碰,一步一步摸索,有的還忍不住偷偷睜開了眼睛纔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有的已經大呼好累。交流感受時,我明顯感覺到學生對殘疾人有了一定的理解,而對比自己他們感覺很幸福。於是,整堂課,學生真正理解了明明的樂觀、堅強,由人及己,他們更懂得了珍惜生命,樂觀生活。
        現在的閱讀教材每一篇文章都來自於生活,我們只有重視閱讀教學與生活體驗的溝通,讓生活體驗帶領學生走進文本,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讓他們易於學習,樂於學習。
        二、生活事實應貼近學生現實生活才能產生共鳴
        在語文教學中,我經常會發現這樣的情況,課文內容很精彩,很感人,可是學生就只能很表面地,有時甚至是在老師的一步一步引導之下強迫式地體會到其表達的情感。 
不是老師沒有引入生活事實創設情景,而是事實臨時被拉進了課堂,不能給人熱情、衝動、直覺、遐想的事實,它是被人制作、化妝過的一個道具或角色。有些事實又實在離孩子們的真實生活太遠了,他們沒有切身的體驗,根本無法感同身受。      我在教學《第一次抱母親》時,由於很多學生平時缺少對母親的關心,而現在很多家庭條件都不錯,他們根本無法真正體會母親的偉大和辛勞。單純的課文語句講解是無法引起他們共鳴的。因此,課前我佈置了一個特殊的預習:認真觀察媽媽每天在忙什麼?當我講到母親是用八十幾斤的身子挑起那麼重的擔子時,我問孩子們,通過你們的觀察,你們發現自己的媽媽忙嗎?她們爲什麼忙碌?學生們都很有感觸,有的說不看不知道,媽媽真的很忙,我在玩的時候她卻一直在做這做那的,都沒時間玩會。有的說我發現媽媽爲我忙的最多,燒飯,洗衣,接送我上下學,還要陪我做作業。還有一個外地學生站起來說道:“我媽媽在老家呢,我不知道她現在在忙什麼,但我知道她一定在辛苦地工作,爲了我能在這裏好好上學。我好想我的媽媽。”我看到他的眼睛紅了。是啊,媽媽就在身邊,平時的學生卻很少觀察,如果讓他們直接體會,他們不一定能感受到媽媽的忙碌,媽媽的辛苦。真正觀察後,學生感觸頗深,再看文中的母親,他們一下子體會到了作者的心情,感受到了母親的無私與偉大。
        語文教學走進生活,貼近孩子們真實的生活,才能引起他們的.共鳴。
  三、生活體驗讓作文展現真情實感
  長期以來,作文都是老師和學生的一塊心病,學生往往對作文提不起興趣,覺得無話可說,無話可寫。《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教學應貼近學生實際,讓學生易於動筆,樂於表達,應引導學生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出真情實感。”因此,我們應該讓學生走出課堂的限制,多接觸生活,多體驗生活,多觀察生活,在生活中積累寫作的素材,而不是讓學生多看優秀作文,多積累好詞好句,這樣雖然能寫出文通句順甚至比較優美的文章,但仔細閱讀,我們會發現有的習作是華麗辭藻的堆砌,缺少真情實感;有的習作是學生脫離生活實際而單憑自己的印象或概念的描述,缺少自己的觀察和思考。
        其實作文的素材來源於生活,哪怕是個很小的東西,一件很小的事情,只要你留心觀察,用心去體驗,你就會有獨特的感受。有一次習作是寫春天,我帶着學生逛起了校園,讓他們去感受,去體驗,去發現春天。由於今年天氣較冷,校園裏沒有綠草茵茵,沒有百花盛開,但學生們真的找到了春天。一位學生寫到“花壇裏有棵高高瘦瘦的樹,光禿禿的,以前我從來沒有注意過它。今天我一擡頭,發現樹頂上竟然開着幾朵潔白的小花,在微風的吹拂下輕輕搖動,整棵樹像一位優雅的小姑娘亭亭玉立。我發現這是校園裏開的最早的花朵,它告訴我春天來了。”我一下子就知道了她寫得是花壇裏的白玉蘭,學校裏最早開花的樹,只開在高高的枝頭,平時學生很少會注意到。她沒有用華麗的詞語,卻真實地展現了自己的所見所感,這份真實讓人感覺到春天真的來了。
        語文教學的改革,關鍵在貼近生活。我們只有把語言文字與生活經驗溝通起來,才能深得文章旨趣,引起學生共鳴,使文章情感得到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