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中隔偏曲的鼻內鏡手術治療

學識都 人氣:1.76W
鼻中隔偏曲的鼻內鏡手術治療 【摘要】 目的 探討在鼻內鏡下行鼻中隔矯正手術的方法和療效。方法 對66例鼻中隔偏曲的患者在鼻內鏡直視下根據鼻中隔偏曲的部位和程度,採用不同方式進行手術矯正,並與行傳統鼻中隔偏曲矯正手術的48例患者進行比較。結果 鼻內鏡組術中黏膜局部撕裂5例,傳統手術組10例黏膜撕裂,其中兩側均有撕裂4例,鼻中隔黏膜撕脫1例;術後隨訪半年以上,鼻內鏡手術組66例患者鼻塞症狀全部緩解;傳統手術組有7例鼻塞僅部分緩解;鼻內鏡組無一例出現併發症,傳統組併發鼻中隔穿孔2例,鼻中隔血腫1例,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在鼻內鏡引導下行鼻中隔矯正術具有照明度好、視野清晰、暴露充分、操作準確、併發症少,術後療效較好,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鼻中隔偏曲;鼻內鏡;矯正手術

鼻中隔偏曲爲鼻科常見病、多發病[1],除引起鼻阻、頭痛、鼻出血等外,晚近的基礎研究和臨牀發現表明,鼻中隔偏曲還與鼻腔鼻竇的許多疾病的發生發展和治療、預後有密切關係[2]。傳統的`鼻中隔黏膜下矯正術由於術野暴露不充分,操作受限制,偏曲矯治常不徹底,而且容易出現穿孔,甚至腦脊液鼻漏等併發症。隨着鼻內鏡技術在鼻部手術中的廣泛應用,鼻內鏡下行鼻中隔矯正手術已成爲一種趨勢。2002年8月~2005年8月,我們對114例鼻中隔偏曲患者分別實施鼻內鏡下矯正術66例(鼻內鏡手術組),傳統手術治療48例(傳統手術組),均隨訪6個月以上並取得較好療效,現報告如下。

鼻中隔偏曲的鼻內鏡手術治療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牀資料

114例患者,男98例,女16例,年齡18~68歲,平均33.4歲。所有患者均行鼻內鏡檢查,有鼻息肉者排除在外,其中“C”型偏曲52例,“S”型偏曲30例,嵴狀或棘狀突起32例。鼻CT掃描示軟骨部偏曲32例,骨部偏曲28例,54例2爲混合型偏曲,其中偏曲壓迫中鼻甲46例,壓迫下鼻甲31例,32例伴有鼻竇炎。116例患者均有程度不同的鼻塞,其它表現頭痛32例、鼻出血12例、膿涕32例和耳悶感6例。

1.2 手術方法

鼻內鏡手術組:手術在局部麻醉鼻內鏡直視下施行。患者取仰臥位,1%地卡因20ml加1:1000腎上腺素1ml棉片收斂麻醉鼻腔黏膜後,1%利多卡因10ml加1:1000腎上腺素3滴溶液注射於切口浸潤麻醉。根據鼻中隔偏曲的部位和程度採取不同的手術方式:(1)對於鼻中隔軟骨偏曲爲主,骨部偏曲不明顯的病例,根據1996年Lopatin提出的鼻中隔偏曲的生物力學原理,鼻中隔軟骨處於一種平衡的力的狀態下,這些力會在做切口的軟骨側或在軟骨膜剝離側釋放出來,從鼻中隔偏曲的凹面作切口和剝離軟骨膜可拉直軟骨。我們採用鼻中隔偏曲凹側面皮膚黏膜交界處作弧形切口,0°內鏡直視下看清確在軟骨下方分離黏-軟骨膜及黏-骨膜,將與篩骨垂直板、梨骨及上頜骨鼻嵴相連處鼻中隔軟骨作條形切除,偏曲的鼻中隔即得到滿意矯正;(2)對於鼻中隔以骨部偏曲爲主的病例,在偏曲側皮膚黏膜交界處作切口,分離黏-軟骨膜及黏-骨膜至越過偏曲後1cm,然後自鼻中隔軟骨與篩骨垂直板、梨骨及上頜骨鼻嵴相連處分離對側粘骨膜,祛除偏曲骨質,鼻中隔軟骨不予處理;(3)對於鼻中隔孤立性棘狀突起,對面尚平直者,採用棘前1cm切口,分離棘突前面及上、下部粘骨膜,如棘突尖端較薄或分離困難,可不作分離,以平鑿將棘突鑿除後,分離取出;(4)因鼻中隔軟骨條狀切除偏曲矯正不滿意或鼻中隔後部偏曲黏膜張力大及偏曲部位暴露不全,對於鼻中隔軟骨及骨部均明顯偏曲的病例,一般採用鼻中隔左側皮膚黏膜交界處作切口,在切口之後約2mm處切開軟骨,分離對側黏—軟骨膜及黏—骨膜到同樣範圍,將鼻中隔軟骨大部分切除,以咬骨鉗咬除剩餘的偏曲軟骨及偏曲的篩骨垂直板和梨骨,鑿除靠近鼻腔底部的骨性嵴突,以環丙沙星溶液沖洗術腔,將切除鼻中隔軟骨進行塑形(即根據偏曲情況在凹面作數條縱形劃痕或凸面楔形切除)後放回黏膜下,其中有6例鼻中隔軟骨嚴重變形未行塑形植入,切口間斷縫合2~3針,雙側鼻腔凡士林紗條填塞,術畢。傳統手術組:術者採用額鏡照明,患者取半坐臥位,一般採用局部麻醉,手術方式主要爲鼻中隔黏膜下切除術,只有少數病例施行了保留鼻中隔軟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