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學校教育發展滯後原因論文

學識都 人氣:9.25K

一、不重視校園文化建設,學校沒有精神支柱

農村學校教育發展滯後原因論文

在當前高考這個指揮棒的作用下,素質教育在農村實施的力度不大,效果不明顯。比如在小學只有語文、數學、英語的考試成績決定學校或教師的命運,教師只顧應付各種教學考覈而忽略了學生其他方面的教育,這種辦法還是改革之前的應試教育模式。學校沒有自己的辦學和教學特色,缺乏文化建設,缺乏創新精神,這樣教育出來的學生就適應不了新時代的要求。

二、思想僵化、閉關自守是學校發展的死穴

1.沒有學習型的隊伍,穿舊鞋走老路。校長不學習,也就沒人組織教師學習。學校更新不了觀念,創新不了新的理念,老調重彈,沒有活力。《有效教學與校長課程領導力培養》一文中說過:“新課程背景下中小學校長要打造課程領導力,這是中小學校長職業角色變化的需要,是實施課程改革的根本要求。”因此,校長要善於學習,還要帶領所有教職工不斷學習,建立學習型隊伍和學習型校園,這樣學校的教育才能充滿活力。

2.閉關自守,走不出去,自己不想發展;請不進來,自己不能發展。素質教育實施二十多年來,農村實施素質教育的成效還不是很顯著。主要體現在:一是學校不能按照國家規定的課程標準開足開齊課程,有些課程表面看起來似乎開足開齊了,但實際形同虛設,在音體美課堂上教英語、數學、語文的事時有發生;二是學校管理單一,除了教學語數外三門課程外,再沒有其他的校園文化活動可言。這樣,學校的`教育只能成爲輸出應付考試的機器,沒有任何教育的意義可言。

三、教師隊伍建設滯後,是教育發展的最大阻礙

教育改革實際上是人的改革。教師隊伍的建設是教育改革的基礎。農村學校的教師隊伍可謂是參差不齊,主要表現在年齡差距、文化程度、專業結構、思想理念等方面,嚴重的不能適應新時期要求。筆者所在鄉鎮學區下屬十幾個完全小學及幼兒園,有教師100名左右。從年齡結構看,中老年教師佔50%以上,且身體狀況都不是很好。從文化程度來看,中老年教師大都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前民辦教師轉正的初高中生,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師範畢業生很少。年輕教師雖然是本世紀初剛畢業的大學生,但實際教學經驗不足。從專業結構來看,農村小學音體美及英語教師缺乏,一些規模較小的完小及教學點根本談不上開設音樂、美術、信息技術等課程。從思想理念來看,由於受地域條件、業務水平等的限制,老師的理念落後,不求創新進取,而是滿足於現狀。

四、缺乏後勤管理,學校難以長遠發展

農村偏遠山區,學校硬件設施極差。好多學校還存在着大面積的危房。現代化的教學設施沒有,即使有也無人問津。錢昌炎教授在他的《加強學校後勤隊伍建設》講座中說:“加強後勤隊伍建設有三個要素:學校領導重視後勤工作,是加強後勤隊伍建設的前提;做好後勤職工思想政治工作,是加強後勤隊伍建設的基礎;提高幹部職工整體素質,是加強後勤隊伍建設的關鍵。”這三個要素可謂是一針見血。因此,農村學校要辦好教學,就必須要加強後勤隊伍建設,而加強後勤隊伍建設,就需要學校領導做好後勤職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全校教師的整體素質,從而爲學校的教育提供強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