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思想與先天綜合判斷

學識都 人氣:3.04W
中國思想與先天綜合判斷
中國思想與先天綜合判斷 Title:TheChinesethoughtandsyntheticaljudgmentsapriori-deconstructiontowest1。
Abstract:Thesyntheticaljudgmentsaprioricantaccomplishwithlogicmethodthetransformfromempiricalsynthesistopureunderstanding,Kantdiditwiththeapperceptionnamelyconsciousnessofself(Ithink),infact,thereistheswitchoverofcomprehensionandunderstanding,orspeakingthetransformformaprioritotranscendentalbythought,sothetranscendentallogicisthethoughtprocessinitsownhistory,thatistheblindspotofthewesttraditionalphilosophy。


康德的“純粹理性批判”是關於認識論的哲學,更精確地說,是關於知識的認識論,即知識的形式和它的形成問題,當然形而上學是它們最終的古老歸宿,但康德的立足的基礎是關於知識的形式的問題,康德哲學的重要意義就在這裏。
在現代,知識幾乎與科學同義,知識的存在是不成問題的,在康德看來,純粹數學、純粹自然科學不是指知識的內容,而是知識的形式即範疇,但始終困擾着哲學家的不是無法解答知識的形式及這種形式的起源,而是答案太多,其中有兩種主要對立的解釋——分析與綜合或者演繹與歸納,但它們即不能獨立成立也無法相互支持,它們幾乎是西方哲學中的永遠公案。從既定的前提出發達到結果就是分析,分析過程就是演繹,而綜合基於經驗的積累,併成爲知識,這二者都是關於認識的常識,但當哲學家企圖追尋到最終原理時,就發現這兩者的自身存在的困難和相互的背反是無法調和的。經驗綜合的知識總是來自於個別的,局部的,部份的事實,如果將它應用於尚未發生的情況是否總是有保障?演繹分析方法似乎是確定自明的,但它的前提不能由演繹自己產生,它們來自何方?經驗的綜合不能保證知識的最終正確,演繹分析不能告知正確性的來源,而且分析與綜合這兩者即不能自證也不能相互支持。經驗的綜合如果是普遍有效的,它當然就可以成爲分析的前提,但這個前提不能由經驗的綜合自身保證,或者說綜合的普遍有效性如果作爲一個原理它不能由綜合法自身得到(“休謨問題”或”歸納合理性問題”),它當然也不能由分析得到,因爲普遍有效性就是分析自身的本質,它體現在分析前提的普遍有效性上,當然不能由這個分析自身提供,即分析不能自證其來源,比如幾何公理不能來自自身的演繹,當然也無法宣稱來自需要被支持的經驗的綜合。這種困境幾乎是無法作爲的,但康德在這兩者之間建立了他稱之爲“先天的綜合判斷”的過渡,提出了知識的形式——“範疇”和它的形成過程的解釋,並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了他的複雜而全面的批判哲學的迷宮,他沒有最終解決問題,但他爲近代哲學開闢了廣闊的領域。

一、先天綜合判斷

知識一般都以主賓式的命題的形式出現或可以轉換成主賓式的命題,如果賓詞的內容包含在主詞概念中,這樣的知識就是分析的,康德舉例說“一切物體皆有廣延”,是分析的判斷,因爲廣延是物體的本身屬性,它包含在“物體”概念中;而“一切物體皆有重量”,則是綜合的,因爲物體的重量需要另外的物理實驗確定,它能增加“物體”這一概念的知識。此外存在綜合的但是普遍有效的判斷即先天綜合判斷,康德特別地以數學知識爲例子,數學的先天性似乎不成問題,但數學的演繹性似乎說明數學是分析的知識,但康德認爲數學是綜合判斷,他舉了一個例子:5 7作爲一個概念並不包含有12的概念,因此不能從5 7中分析地得到12,12是從加7於5的經驗過程中得到的,即12是對5 7在概念上的擴展。但很不幸,這個例子一是不能完全使人信服的,從現代數學觀點看,它屬於算法,而且數學起源於邏輯的邏輯主義同樣不能使人使人信服,算法的本質迄今未能取得一致看法。康德另外所舉的一個常識例子是“一切變化皆有原因”,這是一個綜合經驗知識,因爲原因不包含在變化中,而且”變化”也是經驗的,如果除去了這個經驗內容,它就能成爲純粹的知識:“一切皆有原因”,這就是先天的綜合判斷——因果律,而且是一個最重要的範疇。”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