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視頻獲取與編輯及其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論文

學識都 人氣:9.64K

摘要:信息技術是一門日新月異的學科,每天都有不同的軟件被開發、被改進、被運用。本文探討了“音視頻獲取與編輯”技術及其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本文對此進行了一定的反思和探討。

音視頻獲取與編輯及其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運用論文

關鍵詞:音視頻;編輯;軟件;教學方法;教學效果

本單元是學生比較感興趣的一個單元,由於互聯網的普及與發展,目前網絡上的一些供網友自唱自秀的翻唱網站(如)以及一些播客網站(如)正在蓬勃地發展,使得網絡成爲一個體現個人價值的理想場所。而現在的初中生剛好處於一個需要張揚自我個性但卻又很容易迷失自我的時期,筆者認爲學習本單元的內容對我們的學生有很現實的指導意義。

原教材對於本單元內容的定位在於讓學生作爲一個瞭解,所以內容編排上較爲鬆散,知識點基本屬於“東打一榔頭,西敲一棒槌”,就軟件這部分內容來講對教師的實際教學造成了一定的困難。針對這些問題筆者做了一些相關的研究整理工作。

一、教材內容分析

1.音頻處理

(1)在音頻處理的這一講裏筆者統計了課堂內容實際涉及的相關軟件有三款(千千靜聽、GOLDWAVE、豪傑音頻通),上課的時候這些軟件時不時地跳來跳去本身就容易讓學生造成學習障礙和困擾。

(2)本節內容的知識點爲:聲音的類型和播放;獲取聲音;聲音的編輯。

第一:聲音的類型和播放

從體系看是邏輯完整的,而且具體編排:類型和播放作爲單獨的一個內容也沒有問題。

第二:獲取聲音

這裏講了五種方式:一是從因特網上下載;二是錄製語音;三是從CD中錄取曲目;四是從視頻文件中錄取背景音樂;五是聲音格式的'轉換。

①聲音下載。課本提供了一個探究學習,其實這個內容在前面的有效獲取信息一節內容裏已經完全解決了,而這裏學生需要知道的是下載的什麼文件是聲音文件就可以,而這個問題在聲音的類型中是已經解決的。

②語音的錄製。課本提出了利用GOLDWAVE來錄製一段聲音作爲實踐內容,實際上目前網上大部分翻唱者使用較多的軟件爲COOLEDIT PRO。COOLEDIT PRO對聲音的編輯操作和界面設置確實要比GOLDWAVE專業些(當然這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但是這個活動明顯沒有考慮機房設施問題(倒不是經濟問題,而是很多學校以前配置機房根本就沒想過要麥克風)。

③從CD中錄取曲目。

④從視頻文件中錄取背景音樂。

⑤聲音格式的轉換。

後三個內容倒是沒有安排實踐操作,看起來是可以給教師發揮的一個內容,但是筆者認爲第④種方式和第⑤種方式尤其是後者,學生還是比較有掌握的必要(同一曲目的不同音頻格式會導致大小不同,並且可用的場合、音質也不同,這點比較重要)。

第三:聲音的編輯。

這裏講了4個內容:一是刪除片段;二是連接聲音;三是混合聲音;四是添加特殊效果。這四個內容本身編排比較雜亂,而且單獨成節,學生根本不會明白其意義所在。刪除、連接、添加特殊效果這三個功能COOLEDIT與GOLDWAVE是類似的,但是在混合聲音上面COOLEDIT有着先天的優勢(其本身界面就是多音軌操作)。

2.視頻處理

在視頻處理裏會聲會影比較簡單易用(相對)。

本節內容的知識點爲:獲取視頻;視頻的類型與播放;視頻的編輯。

在這裏,知識點內容前兩部分的內容剛好是和前一節調換了一下,不是很明白其中深意,但是總的知識點排布和音頻還算是一樣的。

第一:獲取視頻。

一共講了五種手段:採集視頻;VCD視頻截取;採集屏幕動態信息;數碼攝像機攝錄(這個內容實際上和採集視頻爲一個先後關係,可以編爲一個);網上下載。這裏並未安排任何實踐。

第二:視頻的類型與播放。

包括三個內容:格式;播放軟件;格式的轉換。未安排實踐。

第三:視頻的編輯。

包括四個內容:視頻的截取;視頻濾鏡;鏡頭的過渡;配音和字幕。這裏倒是均安排了實踐活動。

小結:視頻部分的內容總體感覺前兩個知識點跟走過場一樣,而且很突然地把視頻這部分的內容分量加重了。這樣給教師課堂教學過渡造成一定的困難,容易給人造成無所適從的感覺。

二、課堂教學效果資料收集方法

1.教學受衆

本單元面對的學生是八年級,筆者共教11個班,三個層次的學生,普通層次班7個,偏優層次班2個,優秀班2個。

2.設計方案

首先按照課本編排備課上課,試上班級爲一個普通班,一個偏優班,然後根據上課的課堂效果和課後反饋效果進行相應改進。

3.結果分析

根據課本備課上課的班級效果和修改後上課班級效果的對比來考慮修改因素是否合理。

三、針對教材內容的教學過程及反思

在第一第二節課按照教材順序及編排備案上課時,筆者的教學體會是按照課本內容比較難以組織課堂內容,而且無法將整個課堂內容連貫起來讓學生記憶,整個課堂較爲鬆散。學生整堂課下來之後給人的感覺是從開始到結束,自己學會的內容,如何使用,在何處使用,並且記憶也不是很深刻。所以後來筆者對教材內容進行了組織調整(個人非常欣賞第9單元 製作多媒體作品的內容編排,所以自己也嘗試着依葫蘆畫瓢)。由於學生上課缺乏明確的任務感,導致組織學習鬆散,目的很不明確,所以依照任務驅動模式,筆者爲每堂課編制了連貫的任務,並且最後綜合出學習成品,實踐下來感覺效果還是比較好的。 四、針對第七單元教學內容的建議

1.首先在軟件上最好能定好一種軟件(音頻、視頻播放各一種,編輯各一種),事實上我們很多軟件的使用都是在一種軟件的應用熟練的情況下觸類旁通的(其他軟件可列在正文旁邊,指出他們的專門針對功能的優化,鼓勵學生課後自己嘗試)。

2.設置一個任務,分解成一個個小任務,並在任務中融入教學目標。

以下內容爲筆者個人在實踐組織的基礎上加以思考後的內容:

音頻內容:

1.聲音的類型(重點爲MP3,無論是音質還是容量,“性價比”較高的音頻格式,而且和後期任務製作有關。其餘格式要求爲了解)。

2.聲音的獲取和編輯:固定兩個視頻(各3分鐘左右)文件利用千千靜聽讓學生將背景音樂剝離出來:兩段音樂MP3格式,再提供一段配音WAV文件,要求利用千千靜聽轉換爲MP3格式(從背景視頻中提取背景音樂和轉格式,其他獲取方式爲了解),將兩段音樂合併(COOLEDIT和GOLDWAVE選其一),將配音刪除部分內容,再將音樂和配音混合成一段音軌,保存爲MP3。(音樂特殊效果做介紹,不操作)

(有條件的機房可以將配音任務改爲利用COOLEDIT或GOLDWAVE錄製)

視頻內容:

1.視頻的類型(重點爲AVI,基本各類編輯軟件都可以兼容的格式,方便編輯,質量也可以。其餘格式要求爲了解)

2.視頻的獲取和編輯:提供兩段無聲視頻各3分鐘左右(AVI格式和前面音頻材質不同),利用會聲會影將兩段視頻合併,並添加片頭和結尾,配上片頭字幕和結尾字幕,做中間過場過渡效果,並插入一個圖片(做水印),將上節課做完的MP3音頻文件插入做背景音樂,最後合成爲一個視頻文件,將其格式設置(轉換)爲WMV。(全程會聲會影製作完成)

3.以上爲一教材內容主線結構,細節步驟需完善。

以上建議採用的教學法爲任務驅動法,這樣整個課堂脈絡比較清晰,教師和學生都是朝着一個明確的目標在前進,而這個目標達成需要的每一個小步驟我們都在課堂上分解講解並操作,使這樣一個實際相對而言較爲複雜的製作過程顯得比較簡單。有了最終的一個成品,學生的成就感相對也比較大,課堂積極性和投入度都很高(經過實踐證明)。而且學生對於整個過程的記憶相對之前來說記得的內容要多很多,而且有條件的學生甚至還回家回顧整個過程或者創作新作品。

由於資料組織時間相對較短,本文中還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例如課堂的細節部分,由於整理的時間比較短,所以只能給出一個大致的框架,思考還有欠缺。而且我們的信息技術是一門日新月異的學科,每天都有不同的軟件在被開發出來,在被改進,所以就教材內容安排方面筆者以爲還是需要多斟酌斟酌,至於教法還要多與其他同志交流。

參考文獻:

[1]馮乃光.多媒體技術理論及應用[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Abstrac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s an ever-changing discipline. Every day, new softwares are being developed, improved and introduced into practice. And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udio and video acquisition and editing"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 in junior high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 audio and video frequency; compilation; software;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effe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