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國際先進要素加快中部地區工業化

學識都 人氣:2.43W
  中部地區(指湖北、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南六省)是我國的重要區域。2002年,中部六省總人口爲3.5億人,國內生產總值2.35萬億元,進出口貿易總額182.2億美元,分別佔全國的27% 、23%和2.9%;2002年全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爲7905元,而中部地區只有6714元,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5個百分點。可以看出,中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在全國屬欠發達的中間層次,“中部塌陷論”並非毫無根據。在這種情況下,如何結合WTO的開放形勢加快中部地區的化進程值得深入。 
一、利用國際生產要素加快中部地區工業化的依據 
加入WTO後,經濟在更廣闊範圍內、更高的程度上融入了經濟全球化進程,表明中國對外開放進入到一個新階段,特別是產業領域的全面開放,但開放政策效果主要體現在東部沿海地區,中部卻呈“塌陷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加快中部地區工業化必須重新審視國際市場的作用。這不僅表現於出口產品參與國際競爭,當前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國際先進生產要素和跨國公司的作用,爲中部地區的開放戰略注入新的內涵。 
重視國際市場在加快中部地區工業化中的作用,是新形勢下經濟全球化和我國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客觀要求。任何地區推進工業化都必須有國際市場的視野和膽略。在中國加入WTO後,離開了國際市場與國際先進生產要素,我國工業化不可能真正實現,也不可能孤立地完成。十月革命勝利後,在研究恢復俄國經濟時,列寧強調:“經濟,如果不是從國際的角度,而是從個別國家或一些國家的角度來考察,那是不可能解決的。”(《列寧全集》第25卷第161頁,人民出版社第2版)1921年7月列寧向共產國際作《關於俄共策略》的報告中說:“我們並不是孤零零的生存在世界上,我們是作爲世界經濟的一員,生存在資本主義國家的體系中。”(《列寧全集》第42卷第51頁,人民出版社第2版)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經濟全球化進程已非20世紀初所能比擬,中國經濟對國際市場的依存度已達到47%以上。爲了加快工業化進程,對國際市場的依存狀況就不能僅僅表現於產品銷售,國際生產要素的引進也同樣具有戰略意義。 
國內工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要重視國際市場導向,按動態比較優勢利益原則,參與國際產業分工體系,大力擴大優勢產業的出口需求。國際需求與國內需求一樣,都是中國工業優化和升級的動力。入世後,按照產業國際市場競爭力的強弱劃分,國內產業大概可分爲:一是具有傳統競爭優勢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包括:紡織與服裝、玩具、手錶、鞋帽、箱包等主要創匯產品;二是技術較成熟具有與國外同類產品競爭的實力與較大潛力的家電產業,如洗衣機、電風扇、空調器、電冰箱、電視機等的生產和出口;三是國際競爭力較弱和處於進口替代初級階段的技術、資本密集型產業,如汽車、機、通訊設備製造業等,還有鋼鐵、化工等傳統制造業,也屬於出口競爭力弱的產業;四是因國際物流成本高又缺乏國際名牌的飲料、啤酒、傢俱、建材等行業基本缺乏國際競爭力,並在國內市場被外國品牌取代,市場份額減少。 
在新一輪工業升級和優化工業結構的產業洗牌中,我們應進一步通過國際市場開拓有傳統優勢的勞動密集產業的產品出品,拓展出口需求規模,防止這方面的優勢喪失和減少;要積極擴大技術成熟的家電產業的產品出口,以充分利用國內家電生產能力,並進一步提升競爭力優勢,增強家電產品出口的創匯能力。這是應抓住機遇適應國際市場、着力發展比較優勢的重點出口產業。而對國際競爭力弱的產業,應先儘可能利用國際市場參與某些生產環節的生產分工,爾後努力提升整體技術創新和整體競爭水平。 
另一方面,我們應特別重視通過國際市場引入先進要素,提升國內工業產業競爭優勢,帶動國內工業升級。美國著名競爭戰略專家、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波特認爲一國特定產業競爭力高低取決於六大要素,其中第一大要素就是生產要素,包括人力資源、資源、知識資源、資本資源、基礎設施等,他特別強調“要素創造”能力而非一般的要素稟賦。我國中部地區具有勞動成本低的靜態比較優勢,可以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但必須要引進國外先進生產要素才能發揮勞動力密集型產業和製造業的動態比較優勢。 
更爲重要的是,中部地區工業產業的升級光靠發展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的貿易戰略是遠遠不夠的,還應特別注意引進國外的先進生產要素提升國內產業結構的層次和國際競爭力,這也是國際流行的戰略貿易的要求。因此,承接國際產業轉移中既要主動接受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轉移,使中部地區成爲世界某些製造業的中心,以最大限度緩解就業壓力;同時,更要積極引進高產品和先進生產要素,有重點培植一批技術含量高的出口市場前景好的產業部門,直接參與國際高科技產業的水平分工,培育一批具有帶動產業升級能力和具有巨大競爭力的戰略性產業。此外,通過引進國際先進生產要素還可從根本上改造中部地區的傳統產業,使之升級換代。在引進和利用國際先進生產要素加快工業化方面,中部地區要向沿海省市。2002年,廣東省全年實際利用外資166億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資131億美元。中部六省實際利用外資69億美元(其中湖北省最高,22.66億美元,山西省最低,2.5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約44億美元。2002年中部六省實際利用外資的總和還不及廣東一個省的`一半,實際的外商直接投資更低,只有廣東省的三分之一。中部六省總和與浙江省相比也同樣存在巨大差距,浙江省2002年全年實際利用外資達47億美元,外商直接投資31.6億美元。中部六省如果與整個東部地區省市總和相比較,差距之大是可以想象的。顯然,在利用國際生產要素方面,中部地區與沿海省市差距甚大,因此必須向沿海省市學習經驗。 
廣東省在利用外資方面一直就是中部地區的良好典範。廣東的市場較早地與國際市場接軌,良好的投資環境和較高投資回報預期吸引大量國際生產要素進入領域。截至2002年底,廣東實際利用外資達1576多億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資1131多億美元,約佔全國的30%;世界工業500強中有250家在廣東設立了分公司,100多家外資在廣東設立了研發中心。2002年全省進出口總額2211億美元,佔全國6208億美元的36%。廣東的家電制、信息產品、生物醫藥產品以及服裝針織、日用品、食品、玩具等產品的出口優勢逐步形成,2002年廣東省全年機電產品出口(進口)726.57(552.14)億美元,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進口)309.66(325.55)億美元,農產品出口19.30億美元,服裝、紡織品等傳統大宗商品出口326.36億美元。2001年廣東省出口超千萬美元的企業就達1300多家,超億美元的企業114家,年出口額超億美元的商品達到了53種,還帶動了1064家企業到境外投資,投資總額達27.41億美元(參見:《時報》2002年7月15日)。在利用外資方面,廣東省的效果更明顯。2002年,全年批准利用外資項目的合同外資額就達189.01億美元,實際引資165.89億美元;全年批准的外商投資企業合同外資金額161.71億美元,實際投資131.11億美元;通過對外發行股票的方式籌集外資約4.8億美元;僅通信及設備製造業和房地產業全年實際吸收外資就有36.05億美元。至2002年,總投資和增資超1000萬美元的項目達538個。另外,廣東省的、文化及廣播電影電視業、綜合技術服務業等第三產業實際利用外資也呈快速增長勢頭。因此我們說,像廣東這樣的沿海省市在開放經濟下的工業化進程是值得中部地區省份的,加快中部地區的工業化進程必須全面引進和利用國際先進生產要素,這也是先進生產力的要求。 

畢業論文蒐集整理:

充分利用國際先進要素加快中部地區工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