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會計認識論文

學識都 人氣:2.64W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論文吧,論文是對某些學術問題進行研究的手段。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論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對會計認識論文,歡迎閱讀與收藏。

對會計認識論文

對會計認識論文 篇1

爲適應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自90年代初期開始,我國在會計領域邁出了改革的步伐。會計改革是一個內涵豐富、外延廣泛的範疇,它包括會計制度的改革、會計手段的改革、會計管理體制的改革、會計教育的改革以及會計觀念的變革等,其中會計制度改革是會計改革的實質和核心,它不僅是會計改革成敗的決定性因素,而且反映着會計改革成效的優劣。

一、我國會計制度改革的不足

(一)行業會計制度的具體行爲規範不適應企業改革的要求

目前各企業所執行的具體會計規範是在《企業會計準則》指導下的行業會計制度,這套規範體系存在着諸多不合理之處:

(1)不能適應企業經營多元化發展的要求。隨着市場機制的日益完善和風險機制的日益形成,多元化經營將成爲企業經營的必然趨勢和戰略選擇。多元化經營必然使企業涉足於各不同行業、不同性質的經營業務,而執行現行會計規範要求企業對不同行業、不同性質的經營業務分別設置帳戶,並採用不同的會計程序與方法進行會計處理,這不僅增加了多元化經營企業會計覈算的工作量,影響覈算效率和質量,而且難以保持口徑一致,反映綜合的財務會計信息。

(2)不利於會計信息的行業比較和分析。執行行業會計制度,使得不同行業、不同企業會計處理所依據的原則、程序、方法各不相同,這就必然導致會計信息在行業、企業之間失去可比性,不便於投資主體對潛在投資對象的比較、分析和選擇,最終不利於資金的合理流向和資源的優化配置。

(3)不便於投資主體對企業實施有效的財務監督。企業各投資主體對企業實施財務監督的主要依據是財務會計信息,然而,一方面各投資主體出於增加投資收益、迴避投資風險的考慮,會不斷的改變投資對象,使資金經常性地從一個行業轉向另一個行業,或同時分佈於若干不同行業;另一方面不同行業又執行不同的財務會計制度,在這種情況下,投資主體要實施財務監督就必需熟悉不同行業的會計處理原則、程序和方法,這無疑加大了財務監督的難度,影響財務監督效率。

(二)現行會計制度在構成上缺乏完整性和系統性

完整性和系統性是現代會計制度應具備的基本特徵。所謂“完整性”是指會計制度應包括和覆蓋全部會計實務,使每一會計行爲,每一會計事項都有相應的制度予以規範;所謂“系統性”是指現代會計制度應是在會計目標統一約束下,由相互聯繫、相互依存的多分支、分層次的會計制度構成的有機體系。然而,我國現行的會計制度基本上是圍繞企業常規會計事項由國家統一制定,在構成上缺乏完整性和系統性,具體表現在兩個方面:

(1)一些現代會計分支尚未納入會計規範體系。近年來,隨着會計領域的改革開放以及會計理論研究的深化,一些新的會計分支,如人力資源會計、質量成本會計、物價變動會計、金融工具會計等早已爲人們所熟悉,然而,有關這些會計分支,我國目前尚無具體的制度或準則規範,使得現行會計規範在內容上殘缺不全,儘管一些企業認識到需要通過會計系統確認和計量人力資源的耗費,需要覈算與報告物價變動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業績的影響,需要覈算和報告金融資產、金融負債及其對股東權益的影響等等,然而由於缺乏這方面的準則、制度,使得企業會計人員力不從心,或只能按各自的需要作出不規範的會計處理。

(2)許多企業缺乏健全、完善的內部覈算制度。完善的會計規範體系不僅包括國家統一制定的各個層次的會計規範,而且還包括企業根據其經營特點和管理要求制定的內部覈算制度和辦法,包括會計覈算的基礎管理制度和辦法、成本覈算制度與辦法、內部財務成本的分析考覈制度及辦法等。然而,目前許多企業只執行統一層次的會計規範,而無完善的內部覈算制度與辦法,這一方面損害了會計制度的完整性和系統性,另一方面則往往導致企業成本不實、帳目不清、數據不真。

(三)會計制度改革的國際化進程緩慢

《企業會計準則》的頒佈實施,標誌着我國會計在國際化進程中邁出了關鍵的一步,但其進展不盡人意。現行會計規範在許多方面與國際會計準則尚未協調,甚至差異較大,例如有關固定資產折舊、存貨計價等會計方法,國際會計準則規定在保持一致性的前提下,企業可以自行選擇,而在我國的會計準則和制度中,有關這些方法的選擇作了較嚴格的限制,因此,一些在國外被廣泛使用的會計程序和方法,如加速折舊法、成本與市價孰低法等在我國尚未獲得用武之地,或在應用的範圍上受到嚴格限制。再如,國際會計準則對企業集團分部業績報告的編制、通貨膨脹條件下的財務報告等均制定了相應的會計準則,而我國尚缺乏這方面的準則規範。由於這些差異的存在,使得我國的會計信息缺乏國際可比性,不能充分發揮其“國際性商業語言”的功能,這正如我國的涉外企業需要按照我國會計準則與上市地或子公司所在地會計準則編制兩套口徑不同的會計報表,並分別由不同國別的註冊會計師進行審計。這充分表明,由於會計規範的差異,一方面使我國涉外企業的會計工作量增大,會計信息成本上升,不利於這些企業的國際性競爭,另一方面有礙於我國市場經濟的國際化發展和企業經營的國際化拓展。

(四)現行會計規範的協調性差

在我國,自《企業會計準則》出臺後,分行業、分所有制頒佈了一系列會計制度,對相關事項的核算與報告作了許多規定,如《公司法》第六章對公司制企業的財務會計作了一系列規定,《公開發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實施細則》第三章對上市公司財務報告的編制和披露作了若干規定。這些規定從基本面看,與會計制度的規定是一致的,但也存在諸多不協調的方面,以報表種類的設置爲例,工商企業會計制度規定應編制的財務報表主要是資產負債表、損益表、財務狀況變動表、利潤分配表和主營業務收支明細表(商品銷售利潤明細表),而《公司法》規定企業除編制幾個基本財務報表外,還應編制財務情況說明書,對主營業務收支明細表(商品銷售利潤明細表)則沒有明確要求。新近出臺的《股份有限公司會計制度》則規定企業須編制資產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股東權益增減變動表、應交增值稅明細表、利潤分配表以及分部營業利潤和資產表等。由於相關法律規定不一致,就可能導致企業會計人員在實務操作中無所適從,比如一個從事產品製造的股份有限公司,是應執行《工業企業會計制度》還是按《公司法》規定處理,是無從明確的,結果可能導致同一類型企業按照不同的規定進行處理,損害會計信息的可比性。

(五)會計制度的嚴肅性受到損害

會計制度作爲指導各企業進行會計處理的規範,具有強制性和嚴肅性,也即各企業會計人員均應自覺地按照會計制度的規定進行覈算和報告,但在現實中,一方面,由於監督措施不力,導致一些企業爲了自身局部利益而在會計處理上“各盡所需”,主要表現在一些企業的會計人員置會計制度規定不顧,完全按廠長、經理的意圖進行會計處理,導致覈算不實、數據不真,或設置“兩套帳”以應付財政、稅務等機關的審查,更爲甚者,一些審計部門和審計人員,在執行審計業務時,爲了不得罪客戶,不顧執業規範而按客戶意圖進行審計,提供虛假審計報告。另一方面,由於執法不嚴,縱容了違規違紀行爲,比如一些企業雖然在審計或財務檢查中查出了不少問題,但在處理上大多是“限期糾正”、“下不爲例”,對負責人從輕處理或不予處理,這就縱容了會計上的違規違紀行爲,致使一些企業違規行爲屢查屢犯,屢禁不止。

二、深化我國會計制度改革的思路

會計制度改革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其總體目標在於建立與現代市場經濟相適應的、健全的、完善的會計規範體系。根據這一目標,我們提出以下改革思路:

(一)按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構建企業會計制度

改革會計制度是建立和發展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而市場經濟的發展是一個從不完善到完善、從不規範到規範的動態過程,因此,從理論上說,會計制度應隨市場經濟的發展而不斷地進行改革和完善,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各不同階段企業經營的特點。但事實上,會計制度變革與市場經濟發展具有不同的特徵。首先,市場經濟發展作爲客觀環境的變化,具有其內在的規律性,而會計制度變革是從屬於市場經濟的一種行政行爲,缺乏內在必然性的因素;其次,市場經濟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具有動態性和連續性,會計制度變革則是依據一定時期市場經濟運行的相對穩定特徵,對原制度進行修正和革新,其變化具有間歇性和相對穩定性。以上兩個方面表明,會計制度的改革不僅要考慮當前的市場環境,而且要能體現市場經濟發展的未來趨勢及其規範化的要求(即具有前瞻性),以便能指導和規範不斷出現的新業務、新事項的會計處理。

1、建立能適應各個行業的統一的會計規範體系。適應這一要求,國家有關部門應改革以行業會計制度規範企業會計處理的狀況,儘快制定和頒佈能適用於各行各業的《具體會計準則》,以使企業能對不同行業、不同性質的經營業務按統一規定進行會計處理,簡化企業的會計處理程序和處理方法,提高財務會計信息的綜合程度和可比性。

2、制定和完善各項資本經營業務的會計處理規範。隨着企業集團化經營戰略的逐步實施,每個企業都可能發生各種形式的資本經營事項,這就要求有關部門改革過去那種針對企業常規經營業務制定會計制度的狀況,爲各種形式下的資本經營事項制定出相應的會計處理規範,並納入統一的準則體系。

(二)按“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原則完善會計制度

現代會計在構成上具有橫向多元、縱向多層的特點。橫向多元即如前所述,現代會計除傳統意義上的企業會計、預算會計外,還包括人力資源會計、金融工具會計、租賃會計、通貨膨脹會計、破產清算會計等若干分支;縱向多層則指現代會計是由宏觀會計、社會責任會計、企業(單位)會計、內部責任會計等若干層次構成。以上各個分支、各個層次相互聯繫、相輔相成,共同構成完整的現代會計內容體系。與這一體系相適應,現代會計制度應按“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原則予以構建和設置,這裏的“橫向到邊”就是會計制度的構成在廣度上應具有全面性,既要包括對傳統財務會計事項的規範,又要針對各現代會計分支,制定出相應的準則和制度,如通貨膨脹會計準則、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租賃會計準則、人力資源會計準則等。“縱向到底”就是會計制度的構成在層次上應具有完整性,它包括兩方面含義,其一,與會計構成的層次性相適應,現代會計制度既要包括宏觀會計、社會責任會計等方面的準則或制度,又要包括企業(單位)的會計準則與制度;其二,與會計制度制定主體的層次性相適應,會計制度既要包括國家統一制定的會計準則、會計制度,又要包括各企業(單位)根據統一會計準則或制度,結合企業(單位)實際情況制定的內部覈算制度。

尚須指出,無論是“橫向到邊”還是“縱向到底”均是一個相對的動態的過程,從辯證的觀點看,這裏的“邊”和“底”均是無止境的,理由在於:其一,隨着我國會計改革以及會計理論研究的日益深化,將會不斷拓展新的會計領域,形成新的會計分支,進而需要有新的會計制度來規範這些會計領域的會計行爲,這表明會計制度在“邊”的擴展上具有無限性;其二,隨着集團化經營的進一步發展,企業規模不斷擴大,層次不斷增多,進而使得企業內部覈算制度與辦法的層次不斷增加,這表明會計制度在“底”的延伸上具有無限性。

(三)加快我國會計規範的國際化進程

會計規範作爲一種上層建築,必須要隨客觀經濟環境的變化而不斷地修正和完善。由於基本經濟制度的差異,我國的宏觀經濟環境有別於西方國家,但就發展市場、規範市場體系這一點而言,各國的目標是一致的。隨着我國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以及健全、完善的市場體系的日益形成,我國市場必然要融於世界市場體系,加入國際性的商業交易網絡。適應這種市場體系國際化的要求,作爲“國際性商業語言”的會計必然要走向世界,融於統一的國際會計體系之中。針對我國會計國際化的現狀,加快會計國際化的進程是深化我國會計改革的一個重要方面。會計國際化所包含的內容很多,但其核心在於會計規範的國際化。從我國目前情況看,要加快會計規範國際化進程,主要應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

1、按照國際會計規範的構成構建我國會計準則的結構框架,包括:

(1)加快具體會計準則的制定、頒佈和實施,儘早實現從行業會計制度向具體會計準則的轉變;

(2)參照國際會計準則體系的構成,補充和完善我國會計準則的相關內容,如物價變動會計準則、施工合同會計準則、租賃會計準則、外幣匯率變動影響會計準則、金融工具會計準則等等。

2、參照國際會計準則有關會計處理程序與方法的規定,修正和完善我國會計規範中有關會計程序與方法的選擇範圍和原則,如將成本與市價孰低法、現值計量法等納入會計準則,並允許企業在特定的約束條件下自行選擇。

尚須說明,加快會計規範的國際化進程這一命題並非否認會計規範的國家特色,不容質疑,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與市場經濟特徵決定了我國會計規範應在加快國際化進程的同時,體現國家化特色,具體說,其一,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其基本經濟制度決定了會計制度的制定應能體現會計主體利益與國家利益協調的要求,特別在目前我國財力尚十分薄弱的環境下,更要首先考慮所執行的會計制度對國家宏觀利益的影響;其二,我國的市場經濟是宏觀調控下的市場經濟,因此,會計制度的制定不僅要滿足會計主體覈算與報告財務狀況及經營業績的需要,而且要滿足國家宏觀調控的需要。

(四)強化會計制度執行的約束和監督機制

會計主體採取不同的會計處理原則、程序和方法,會得出不同的業績信息,從而影響到會計主體與國家之間的利益分配。因此,會計主體出於增進自身局部利益的考慮,往往會偏離會計制度的規定,選擇執行有利於自身的會計行爲。這表明如何強化會計制度執行的約束和監督機制,確保會計制度應有的嚴肅性,是深化會計制度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

1、各會計主體強化自我約束機制。相對於外部監督而言,自我約束具有防範性和能動性的特點,因而是確保會計制度正常執行的主要措施。從目前情況看,強化會計主體的自我約束,主要是各會計主體應根據國家統一準則和制度的要求,制定出與本會計主體生產經營特點及管理要求相適應的內部會計制度,以規範內部會計行爲。同時,各會計主體的管理當局應從增進局部利益、維護國家利益這一雙重利益觀念出發,督促會計人員嚴格執行制度規定,必要時應將會計人員對制度的執行和遵守情況納入業績考覈,以促使會計人員自覺遵規守法。

2、強化外部監督機制。主要是外在於會計主體的各有關部門,如財政、稅收、銀行等應定期對各會計主體的會計覈算情況實施跟蹤檢查和監督,經常性瞭解各會計主體對會計制度的執行情況,對於能嚴格執行會計制度的會計主體給予各種形式的嘉獎或信貸優惠,而對違反會計制度、損害國家利益的會計主體則視情節輕重、違紀金額大小等給予相應的處罰(如通報、罰款等),以督促各會計主體從維護自身的形象和利益出發,自覺遵規守法。同時,強化審計部門的監督職能,即審計部門應在對會計主體的審計業務中嚴格按照執業規範的要求執行審計業務,出具審計報告,對於審計中發現的有關制度執行方面的問題,應予以指出,並督促企業限期糾正,企業不予糾正的,則應在審計報告中如實披露,以促使會計主體從維護其社會形象出發,自覺執行會計制度。

對會計認識論文 篇2

【摘要】案例教學存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學生對案例教學缺乏正確的認識。本文主要討論了案例教學的特徵、理念與優勢以及在案例教學過程中,學生應該樹立的學習態度,以提高案例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會計、案例教學、

會計本科專業不僅是一門理論性和技術性很強的專業,同時也是一門應用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專業。案例教學因符合會計本科教學的特點和要求,因而在會計本科教學中受到歡迎。但是,如何加深對案例教學特點、理念和優勢的理解以及如何正確地樹立案例教學的態度,則是近年來本科案例教學方面值得關注的問題。

一、案例教學的特徵、理念與優勢

(一)案例教學的特徵

案例是對一個真實情況的描述,通常反映的是一個組織中一個人或一些人(決策者)面臨的一項決策、挑戰、機會或問題。案例教學的目的就是要使學習者設身處地地站在決策者的角度考慮他所面臨的決策問題。因此,案例應該具備三個基本的特徵:

第一,案例必須是真實性。通過真實的故事描述,使學生能夠在一個現實與開放的環境中思考問題。好的教學案例能夠成功地把現實中的場景移入課堂,給學生和教師提供生動的研究對象。目前很多的案例並不是遵循這一思路/理念去做的,只能算得上是材料或評論文章。經過簡化與抽象的練習(exercise)、問題(problem)、文章(article)、模擬(simulation)等這些材料不能被稱作案例,最多隻可以叫做“椅子案例”(armchaircase)。

第二,案例中必須要有一個或一些決策者,即故事的主人公。案例的主人公是案例作者精心選擇的,代表着決策問題的思考角度與切入點。通過對主人公面臨問題的思考,將學生慢慢引入案例的情景,讓學生實現角色的轉換,進入決策者的角色。

第三,案例必須解決一個綜合操作、綜合分析和綜合決策問題。培養學生應對機會和挑戰做出分析判斷和綜合選擇的能力。

(二)案例教學的基本理念

案例教學能夠在會計本科教學中得到認可,源自於人們對應用類本科專業的特性和案例教學基本理念的認同。會計本科專業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教授給學生一些基本理論、概念和方法集合,更需要在本科高年級階段培養學生會計綜合操作、財務分析以及管理決策的綜合技能。這些技能是需要通過實踐才能培養出來的,決不是通過概念推演和知識演繹所能解決的,必須通過實踐的操練親身體會出來。對教師與在校學生來說,案例教學顯然是最爲可行、最具效率的“社會實踐”。因爲與親自參加社會調查研究和身臨其境的“體驗式教學”相比,案例教學是最節約時間、成本最低的“社會實踐”。

(三)案例教學的優勢

案例教學具有多方面的優勢。從“教”的方面來看,案例教學代表着一種不同的教學模式。傳統的教學模式認爲,人的認知過程要經過兩次飛躍,即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教育的功能在於將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理論傳授給學員,再由學生將這些理論運用到具體的實踐。在這種教學模式下,一項理論知識運用到具體實踐要經過“理論傳授——學員接受——運用實踐”三個過程。在理論傳播環節存在着教師個人對實踐與理論問題的認識侷限;在學生接受這個過程存在着語義理解和學生內省的偏差;在運用實踐環節,存在學生領會實踐、搜尋理論的時間成本與失誤成本。案例教學則不同,它強調的是從實踐到實踐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解決實踐問題的過程中掌握知識、理論和技能,在將來的工作實踐過程中,直接運用這些案例中掌握的綜合技能和專業學習過程中學到的理論、知識和概念,大大提高了會計專業知識傳播與綜合技能培養的效率。

從“學”的角度來看,案例教學也是一種新型的學習模式。傳統的學習模式強調將從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理論,用抽象的模型、概念等方式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被動地記錄和記憶這些知識,在缺乏現實情景的情況下,很難將這些知識體會成爲一種技能,因而是一種授人以“魚”的教學模式。而案例教學則不同。首先,它是一種自主學習方式,變傳統的被動學習爲主動的、參與式的學習;其次,它是一種開放式的學習方式,通過情景開放,讓學生處在一個開放的、現實的經濟環境中進行學習,而不是建立在種種課堂假設與限制條件下的學習方式;再次它是一種合作式的學習方式,通過溝通、討論、交流,學生之間可以相互啓發、相互學習;最後,它是一種研究性的學習方式,案例教學總是帶着某個決策問題,運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去探索這個決策問題的解決思路。在探索的過程中進一步拓展自己的管理知識與技能。通過案例學習,學生不僅學習了知識與技能,而且學會了如何學習。無論從哪個角度看,案例教學都是一種授人以“漁”的教學模式。在今天變化的管理時代,學會學習其實更加重要。

二、案例學習過程中學生應該樹立的學習態度與認識

爲了保證在短暫的課堂教學時間內取得有效的學習與討論效果,案例學習通常要按照一定的程序組織實施。首先是個人準備(60—120min)。案例材料必須事前發給學員,學生收到材料後要花費一定的時間認真閱讀材料。除了閱讀案例材料本身的內容之外,還要花一定的時間閱讀老師推薦的背景材料與文章,學生自己也應根據自己的理解查閱有關背景資料。其次是小組討論(15—30min)。小組討論的必要性在於保證幫助學員首先在小範圍內進行有效的交流,彼此瞭解對案例問題可能存在的共識與分歧,爲大組討論奠定基礎。最後是大組討論(60—120min)。在大組討論上,通過毛遂自薦、教師指定或同學推薦的方式,由一名同學在10—20分鐘的時間內說明案例,分析問題並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者指出實現公司目標的方法和途徑,接下來就進入大組討論的“狂轟爛炸”階段。其他學生可以就發言同學的觀點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案例的學習過程本身也是一種對現實決策過程的模擬。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必須端正自己的學習態度,樹立正確的認識,否則會影響到案例教學的最終效果。

第一,參與,而不是旁觀。案例學習的目的就是通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決策,培養學生的決策技能。學生接觸案例之後,必須自主充當案例中“會計師”、“審計師”、“企業家”、“銀行家”、“董事長”等的角色,設身處地地從自己扮演的角色出發,參與案例分析和討論。而不能以一種旁觀者的態度來對待案例,這是案例教學所不容許的。唯有提出建設性意見,纔是符合案例教學要求的。只有真正參與到經濟決策過程中,纔會把決策中每一分錢的利潤和損失都當作是自己的,這個時候才能調動真正的熱情去運用所學到的專業知識。

第二,別指望“正確”答案。案例教學注重的是分析和決策技能的培養,而不是獲得案例本身的正確答案。正如管理實踐一樣,現實的分析和決策工作沒有唯一正確的答案,案例同樣也沒有唯一“正確”的答案。有時案例寫作者甚至有意識地在案例製作時把一些重要的資料或數據漏掉。對同樣一個財務指標和財務數據所反映的信息,不同的學生會得出不同的判斷。重要的不是這些判斷的結果是否一致,而是這些判斷所基於的分析過程是否具有理論基礎和獨創性的思想。因此,案例學習重視的是決策的思考過程。

第三,學會“思想共享”。現實的決策過程是在決策團隊之間思想共享、求同存異的基礎上達成的。案例教學的決策過程同樣也是遵循這一現實過程。善意與尊重是職業行爲的標誌。學生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在遵守各自的職業道德的過程中,要做到“思想共享”。彼此應當公開而有禮貌地承認分歧、表達意見。即使彼此之間的意見大相徑庭,也不是什麼不可接受的事,這至少意味着對同一問題會有如此不同的看法。會計數據往往都是綜合性的數據來源,一項收入的增加不僅是銷售部門的業績,更有可能反映了公司技術、管理、品牌等多方面的業績。唯有學會思想共享,才能保證認識和判斷是建立在比較全面的思考之上的。

第四,並非“拋棄”理論。會計教學案例來自於會計實踐素材,探討的是如何解決會計實踐的問題,但並不意味着案例學習可以拋棄基本的會計理論。案例學習之前,教師往往要安排一定的時間講授或指定學生學習相關的會計理論知識。在案例學習過程中,通過提問檢查使學生運用相關的理論知識解決紛繁複雜的現實情況的能力。有時教師甚至會對一些基本原理性的東西提問,而這類問題又是最難的,要回答好它需有紮實的理論功底才行。

當然,案例教學也絕不是輕而易舉就可以做到的。尤其是在會計本科教學階段,如果能夠爲會計本科生量體裁衣地編寫適合於他們知識結構和能力需求的案例素材,其中不僅牽涉到案例編制的人力資源與財物資源的投入問題,還涉及到教學經驗的積累以及案例編寫的技巧方面的問題,那麼,案例教學在會計本科教學中的運用,就既是一個有益的嘗試,也是一項艱鉅的挑戰。

對會計認識論文 篇3

摘要:在當今社會,會計已經成爲一個非常熱門的專業,高中生也慢慢的開始接觸到了會計學。會計作爲當今重要的專業之一,其中最基本的職能是會計覈算和會計監督。本文理解,在我們口中通常說的“會計”指的就是“會計工作”。會計工作在當今社會中是比較重要的工作,一個企業要想正常運作是和會計的工作離不開的,因此,“會計管理”是一項非常重要的職業。“會計管理”管理概念的再認識也是極爲重要的,本文對“會計管理”概念進行詳細的闡述,促進高中生對於“會計管理”進行再認識。

關鍵詞:高中生;會計管理;在認識;概念

很多人認爲“會計是理論和實踐的統一,是會計學和會計工作的統一”,所以,在“會計”的概念裏,“包含會計工作和會計學兩方面”也有人認爲這種闡述是不正確的,認爲這僅是“一詞多義”而已。“會計”這一概念源於會計工作,而會計學是對會計工作進行的理論概括和經驗總結。

一、“會計管理”的概念

由於高中生在“會計管理”概念上面的認識不夠全面,本文首先對“會計管理”觀念進行詳細的介紹。“會計管理”這一概念,是建立在“會計是一種管運動,是一項經濟管理工作”這一認識的基礎上面的。會計的概念即關於會計工作和會計學的介紹,那麼會計學就是會計這項工作最基礎的理解,而會計工作即是對從事會計工作的人的工作內容進行的詳細的.介紹。在一個企業中財務會計佔有重要的位置,掌握一個企業的經濟,只有財務部門很好的管理資金,在財務狀況方面及時進行彙報,才能促進企業的向前發展,保持企業的資金平衡。

二、“會計管理”概念再認識

高中生對於“會計管理”概念的再次認識,依據“會計管理”概念進行詳細剖析,指導高中生進行再認識“會計管理”概念,提升會計學向前發展,讓會計工作人員更好爲大衆服務,從而提升我國的經濟,提高生活質量。伴隨社會的向前發展,人們工作中心的不斷轉移,會計的工作內容也不斷的在發生變化,國家進行改革後,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企業通常把經濟效益作爲中心,企業在經濟體制方面發生了巨大的改革。經濟體制如果發生改革,會計學也要隨之做出相應的創新,對於“會計管理”概念,也必須達到新的深度和廣度。

三、舉例說明

(一)會計工作在經濟體制改革下發生的變化

經濟體制伴隨社會經濟的向前發展,發生了變化,在建設方面從之前的片面求高速度,逐漸轉向以提高經濟效益作爲中心。企業經濟體制改革方面,從之前的單一生產型轉化成爲生產經營型。因整個經濟形勢戰略性轉變,在實際生活中會計的工作發生非常深刻的變化,接下來就是經濟體制發生改革以後會計工作做出的變化。經濟體制改革,爲企業注入了活力,會計的工作也變得空前活躍起來,在創新和經驗方面出現了層出不窮的想法。創新把活力帶入企業的會計工作之中,也爲正在從事會計工作的人們帶來對待工作的動力和熱情。這樣促進了會計人員更好的運用相關知識爲企業服務,幫助企業更好的發展。提高經濟效益,作爲企業經濟的中心。促進會計工作的中心,從事後算賬轉向事中或事前。擴展會計工作的領域,讓會計工作的到充分的發揮,促使會計工作迅速的向前發展,變得更加有效率和效益。在組織活動的同時,更要對監督機制進行監督,並且要對會計法律建設進行全面的加強。要想在財務領域從事會計工作,首先要遵守相關的會計法,會計要有自己職業操守和職業道德規範。因爲會計工作非常的重要,必須要重視會計工作未來的發展,增強相關會計的法治建設,對會計的工作內容進行更好的監督,促進會計平穩的向前發展,同時加快經濟發展的步伐。實行經濟對外開放中,涉外會計在我國有了良好的發展,併成爲會計管理體系中的一部分。會計是一門具有國際化性質的職業,由於不斷的增加與國外的經濟交流,我國的會計也可以在國際會計學上面吸取一些有益的相關經驗,促進我國的會計學得到更好的發展。

(二)高中生對“會計管理”概念的再認識

高中生對於“會計管理”概念的再認識,一般理解爲,“會計管理”的概念是在“會計就是指會計工作”這一含義的基礎上建立的。會計的基本職能就是會計監督與會計覈算,伴隨如今社會的發展,經濟體制改革後,會計的決策、監督、控制、預算,成爲了會計的重要職責。伴隨經濟的迅速向前發展,“信息化時代”已經到來,會計工作也得到更加寬廣的領域,會計工作迅速向前發展。會計學和會計工作相當於理論和實踐的關係,二者緊密聯繫但又具有相互區別的概念。會計學就是會計學,會計工作就是會計工作,雖然他們都可以簡稱“會計”,但是卻不能相互混淆。對於研究“會計管理”概念的再認識也是爲了讓會計更好的向前發展,從而提高經濟發展的步伐,完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目標。

四、結束語

企業要想在社會中穩定的向前發展,離不開會計的工作和會計學。同樣“會計管理”概念的再認識對於高中生而言也非常重要,本文對“會計管理”概念進行詳細的研究和剖析,讓高中生對重新認識了“會計管理”概念,爲高中生建立對學習會計知識的意義,同時帶動會計學更好的向前發展,爲廣大人民羣衆更好的服務,對國家建設和企業經濟起到很好的帶動作用。

參考文獻:

[1]陳璐璐。英國政府會計管理與改革情況及對我國的啓示[J]。會計研究,2007,(10):24—30

[2]任坐田。稅收監管的會計管理新模式探析——基於臨安市會計管理的考察[J]。財經論叢,2007,(5):71—75

[3]曾雪雲。會計管理活動論的理論涵義——回顧、重述與展望[N]。上海立信會計學院學報,2011,(6):48—55。財會研究

對會計認識論文 篇4

隨着我國財稅體制的日益完善和會計職能的不斷變革,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管理會計的分工越來越精細化,目前企業迫切需要具備現代企業稅務管理知識。

逐步建立並完善“稅務會計師”制度是是加強企業管理,防範涉稅風險的明智舉措,也是現代企業管理逐步走向專業化、系統化、職業化的具體體現。

1、稅務會計的發展歷程

稅務會計是以現行稅法爲準繩,以貨幣計量爲基本形式,運用會計學的理論和核算方法,根據財務會計的相關資料覈算和監督企業稅務資金運動的一門新興的邊緣會計學科。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稅務會計從企業財務會計、管理會計中分立出來,成爲相對獨立的會計分支。20世紀80年代以後稅務會計更是被專業人士當作一門學科開始加以研究。可見,稅務會計對於企業利用稅法取得合法經濟利益以及確保不因納稅方面的疏漏而給企業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我國在1994年稅制改革以後,稅法日益健全,稅收管理愈發嚴格,計算方式也趨於多樣化,這樣的背景使得財務會計與稅務會計的目標逐漸產生差異,稅務會計與財務會計的分離問題開始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理論界逐步建立我國企業稅務會計的初步探索。

2、稅務會計的主要特徵

⑴稅收會計要嚴格遵循和執行稅法的各項規範

企業的財務會計覈算可以根據《企業會計準則》以及各項財務制度並結合企業的實際情況靈活加以選擇,但稅務會計必須嚴格遵循並執行稅法及其實施細則的各項規定不能隨意選擇並做出更改。例如企業財務會計在覈算固定資產折舊時,可以根據現行財務準則規定的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年數總和法、雙倍餘額遞減法幾種方法中根據生產經營實際情況選擇一種進行覈算,而稅務會計則必須依據稅收規定的折舊方式進行覈算並報相應稅務機關進行批准或備案。

⑵稅務會計是反映資金運作,監督企業履行稅收義務的有效工具

稅收與財務會計上相對於稅務活動的資金運作過程的處理方法和計算口徑總是會不可避免地出現差異,對此企業稅務會計自身獨立的處理準則,可以保證稅務活動按照稅收規定有序運行,使稅金及時地、足額地解繳,防止偷、逃、騙、欠稅各種問題的發生,保證企業完整、正確地履行其應盡的納稅義務。

⑶稅務會計可以利用合法手段進行稅收籌劃

企業稅務會計可以依據稅收的各項具體規定和企業生產經營的特點,籌劃企業的營運方式和納稅活動,使企業既可以依法納稅,又可以在最大的範圍享受到稅收的優惠,使企業明確利用合法手段來達到自身合法權益的目的。

換言之,也就是企業的各種經濟行爲和財務覈算凡是涉及到稅收規定的必須依據相應的稅收規定進行會計處理,會計制度與稅收規定出現差異時,必須以稅收規定爲準繩作相應調整。

TAGS:會計 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