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本科畢業論文

學識都 人氣:2.77W

難忘的大學生活將要結束,畢業論文是畢業生都必須通過的,畢業論文是一種比較正規的、比較重要的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形式,那要怎麼寫好畢業論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哲學本科畢業論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哲學本科畢業論文

【摘要】

春秋戰國時期涌現出一大批學子賢哲,創造出一系列五彩繽紛的理論學說,這些理論學說對我國社會政治思想、科技成就乃至文化傳統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影響,文章集中於其思想理論核心內容分析了造成我國傳統文化的本質原因,從而淺析了中國古代主流的哲學思想。

【關鍵詞】

諸子;哲學;思想;文化

在東亞和東南亞地區諸多國家的文化中,各地區在歷史、地理、環境方面差別巨大,但這個文化最初的來源卻存在着驚人的一致性,它代表着―種人類的文化樣式,在泛東亞文明中的核心便是儒的思想,要了解它,要追溯到我國那個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代諸子思想。

一、春秋戰國時期主要的思想體系

孔子思想的出發點和其一切活動,包括他的學術活動和政治活動的目的都是圍繞周禮而展開的,要求人們“克己復禮”,補充以“仁”、“義”等道德觀。至於天道自然、生產技藝方面的知識,孔子認爲此乃“小人之事”,而非“君子之學”。孟子在性善論的基礎上主張施行“仁政”,《孟子告子上》曰:“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並提出:“學則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倫也。”將“明人倫”作爲其學習之終極目的,在政治思想方面,提出了“民爲貴。社稷次之,君爲輕”的主張,至於天道物理因果運作之事,一些自然現象僅用來註釋其政治觀點。荀子“禮”、“法”並重,主張性惡論,認爲“人之性惡,其善者僞也”,要靠後天的“修身”“師法”來使人從善,在政治思想上,與孟子明顯不同,荀子主張強化君權,但重視民的作用,《荀子哀公》中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荀子承認有自然規律,提出“明於天人之分”的唯物主義觀點,然而他也認爲君子“之於天地萬物也,不務說其所以然,而致善用其材。”即對大自然主要在利用而不探究其奧祕。孔、孟、荀及其他儒家學子,崇尚政治人倫之“禮義”,貶抑探索天地自然之“物理”和生產技藝這一點上是一脈相通的,從而構成了中國持續兩千多年的“重政務、輕自然、斥技藝”的儒學傳統。

老子主張“返樸歸真”“無爲而治”,在重視人的獨立價值和人的精神層面的基礎上,提出許多高度抽象的政治哲學原理。對自然物理運行提出一個“道”的解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爲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名之曰大。”到底什麼是“道”,只是含糊其詞:“道可道,非常道。”“道之爲物,惟恍惟惚。”並在此基礎上要求否定其他一切知識和技巧,認爲宇宙萬物都是自然而然往前發展,是“無爲自化”的,所以在政治上就提出“絕聖棄智,民利百倍”,莊子也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依然是持自然無爲的思想,沒有將對自然科學的`探索予以足夠重視。

墨子則強調:“用而不可,雖我亦將非之,且焉有善而不可用者!”,主要以實用爲標準,不可用的知識在墨家看來,在道德上已非善物。法家崇拜權力,商鞅的《商君書農戰篇》謂:“詩、書、禮、樂、善、修、仁、廉、辯、慧,國有十者,上無使守戰。”要求全部剷除,實行“燔詩書、禁遊學”等政策。韓非子則認爲社會“五蠹”爲文學、工商、技藝等文化人。由此可見春秋戰國諸子學說大多鄙視自然學科知識,其核心內容是政治。

二、春秋戰國諸子對仕途的態度及其政治訴求

這歷史時期一般士人在經濟上無獨立地位,需要依附於掌握經濟特權的君主或貴族大官僚,將所學服務於其政治,孔子說:“學也,祿在其中矣。”其學生子夏則宣稱:“學而優則仕”也便是學成安邦術貨與帝王家,表明當時學習的目的就是做官幫助君主進行統治,所以學習知識就是學習治政的本領。孔子一生憑其學識在不斷求宦任官。他的學生子路、子貢等人也都在各諸侯國爲官。

除君主養士外,各諸侯國的有名的權勢重臣也養士。著名的戰國四君子均致客三千人以上,秦相呂不韋將這種厲害關係說的更透徹:耕田之利“十倍”,商人之利“百倍”,從政之利“無數”。於是由大商人蔘與政治投機,一變而爲秦相。以此可推,那時的知識分子,絕大多數在君主、官宦之家得以生存,而爲其出謀劃策,成爲其忠實的臣屬。縱橫家的處世哲學是實務的,一切以取得成功達到目的爲宗旨,法家商鞅進說秦孝公,連用霸道、帝道、王道諸說,以窺探統治者的口味。

三、春秋戰國時期愚民的政治思想

春秋戰國諸子由於其歷史、地理諸方面的侷限,只能對君主政治提出自己的各類解釋,而在此侷限中,多主張愚民。儒家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有關主張無須贅引;老子的聖人之治,要求“常使民無知無慾”等一套理論。墨家同樣認爲,“貴智者”是天子諸侯大人,“賤愚者”是“民”,民只能俯首從命。法家則爲統治,認爲“民愚則易治也”,創造一套詳盡的愚民的政策。曾有學者指出:“戰國時期雖被人們稱之爲‘百家爭鳴’,但每一家都尚同,都不寬容其他家的存在。孔子念念不忘‘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孟子說‘天下惡乎定?定於一’;法家力主焚書坑儒,‘以法爲教,以吏爲師’;墨家赤裸裸地高叫‘尚同’,追求‘天下之義,尚於一人’;道家要求芸芸衆生歸於一個‘道’。這種百家爭鳴的實質是百家邀寵繼而消滅對手,諸子百家幾乎都自認爲已經找到了絕對真理,都對自己所持學說有高度自信,不容他人懷疑,以君主統治的安穩性作爲其價值目標,大多認爲君主統治下的社稷是第一位的,而個人存在的價值僅僅在於服從君主與社會的需要,基本忽視個人權利與人格尊嚴,這也成爲中華文化傳統的精神之一。

程裕貞先生在其《中國文化要略》中說:“構成中國文化核心的東西,是歷代人們的哲學思想和學說。他們對天地萬物,對社會,對人生的各種思考和認識,展示了中華民族的無窮智慧,也塑造了中華民族的靈魂與品格。”但也有其很大的侷限性,所以我們在繼承和發展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也應持有相應的懷疑和批判精神!

參考文獻

[1]高正.諸子百家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

[2]程裕貞著.中國文化要略[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