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兩個教學實踐中的案例

學識都 人氣:1.6W
畢業論文

放大生成的瞬間   捕捉智慧的火花
---介紹兩個教學實踐中的案例

前不久,我曾聽過《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1課,教者到“物體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輕重有關係嗎”這1環節時,學生的探究就興致索然,注意力渙散。老師沒有關注到學生的探究情緒,依然故我的的“演繹”了探究的“完整”過程,而學生並未投入。
隨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我們常掛在嘴邊,可是,課堂上,不少老師卻常常不自覺地將精力只放在了教案上,漠視學生的靈動。尤其是研究課、公開課特別害怕節外生枝,有時候,爲了追求教學環節的完整,展示教案的精彩設計,常常只股去趕教學環節。以至於對學生的精彩發言和智慧火花的閃現視而不見。
作爲科學教師,該如何處理課堂預設與生成的關係呢?下面我介紹兩個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例子。

[案例1]---巧妙的利用動態生成資源
在《1杯水的觀察》的教學中,我先與學生共同討論用什麼方法觀察水,接着讓學生小組合作,觀察了1杯乾淨的水,學生得到了水是沒有顏色、沒有味道、透明的這些特徵。但學生沒得到水無固定形狀的特徵,怎麼辦呢?我又不能將結論強加給學生,這時我靈機1動,說了個小故事:有這麼1個人,他從來沒見過水,聽同學們介紹知道水是沒有顏色、沒有味道、透明的,他就把玻璃,我手指着窗戶玻璃當成了水,請問你們怎樣跟這個人解釋呢?剎那間,臺下小手如林、紛紛發言:玻璃與水是不同的,玻璃不會流動,水會流走;玻璃是長方形的,而我這杯水是圓形的……我再適時小結:像水這樣沒有固定
的形狀、會流動的物體叫液體。由於巧妙的利用了身邊的動態生成資源,不是生硬的按照教案去教,“液體”這1難點被輕鬆的突破了。看似順手拈來,卻蘊涵着1種“春雨潤物了無痕”的意境。
[案例2]---適當改變有動態的活動
在《分離混合物》1課中,主要是研究米粒與麪粉的分離方法。課前我佈置學生準備可能要用到的`材料,佈置學生帶小篩子。但沒有幾個學生帶來,1般家裏沒有這麼小的篩子。怎麼辦呢?同學們開始積極想辦法,1會兒便有學生動起手來,從書包裏找到1張紙,用鉛筆尖在上面戳小眼。我心中暗喜,這不失爲1種好辦法。我默不做聲,留心觀察每組都能想到什麼樣的方法來解決問題。有的組選擇卡紙,用回形針戳洞,比較均勻,而且可避免把紙戳破。隨着實驗的進行,問題出現了,有的小組篩子底下出現了米粒,怎麼解決?學生真是靈動的,他們馬上想到把兩個篩子合成1個小篩子,甚至出現了組內4個人1人1個篩子上下重疊複合成1個篩子來進行實驗。還說可以分離其他不同大小的物體。我不禁爲這些孩子喝彩,請他們上臺介紹演示他們的得意之作,同學們也熱烈的鼓掌。40分鐘過去了,雖然沒有按預期的設計找到不同的分離混合物的方法,但學生創造了不少的分離工具,從新課改的理念來說,我們要善於抓住發展學生思維的時機,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當然,動態生成絕不是信馬由繮,信口開河。我們面對的是1羣羣活生生的孩子,他們帶着自己的知識、經驗、思考、靈性、興致參與課堂活動,從而使課堂教學呈現出豐富性、多變性和複雜性。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係,我們要以學生主體,尊重學生的自主性,張揚學生的個性。老師要能創造性的駕馭課堂,放大生成的瞬間,善於捕捉智慧的火花,從而讓我們的課堂資源更加豐富多彩,讓課堂煥發出生命的活力,

介紹兩個教學實踐中的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