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制度與生產關係研究

學識都 人氣:1.07W
  

論文關鍵詞:經濟制度 生產關係 生產方式 交易費用

論文摘要:本文擬從經濟制度和生產關係各自的概念入手,通過馬克思主義和制度主義的研究方法對二者關係進行分析和探討,最終得出結論:經濟制度對於生產關係的形成、運行和變革起着決定性作用,而生產關係也對經濟制度起着巨大反作用,二者不可混爲一談。
  
  
  一、制度、經濟制度、生產關係
  
  “制度”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有兩種含義:一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辦事規程或行動準則;二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體系。西方制度經濟學者所認同的制度含義與前者相似。
  凡勃倫提出:“制度實質上就是個人或社會對有關某些關係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習慣”。康芒斯認爲,所謂制度無非是集體行動控制個人行動的一系列行爲準則或規則(1934)。舒爾茨說:“我將一種制度定義爲一種行爲規則,這些規則涉及社會、政治及經濟行爲。”諾思則認爲制度是“規範個人行爲的規則”。其它一些制度經濟學家對制度的定義也沒有實質性的差別,可見,在制度學派看來,制度無非是約束和規範個人行爲的各種規則和約束。那麼所謂經濟制度,就是在人們從事物質資料生產與再生產過程中,約束和規範個人行爲的規則。
  通過更深人探討,筆者認爲制度實爲一種具有執行力,即有強制力保證實施的協調機制,它在交易中發揮着對權利分配和義務分攤的指導作用。換言之,雖然制度類型衆多,種類繁複,但究其本質都是交易中具有執行力的指導交易主體間利益分配和交易費用分攤的協調保障機制,其差別只在於協調對象、作用方式和保障手段的不同。
  然而,我國學者所理解的經濟制度卻是第二種含義的'制度,即_種對制度體系的描述。且這樣的論述被廣泛接受:社會經濟制度,是社會發展一定階段上占主導地位的社會生產關係的總和。顯然,我國馬克思主義學者普遍傾向於將經濟制度與生產關係相等同,這不僅與西方制度經濟學者所談的制度不是同等意義的概念,事實上,在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論述中也找不到相應的理論依據。
  馬克思認爲:“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爲轉移的關係,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係。這些生產關係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築豎立其上並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誠然,馬克思的確闡述了一定社會的生產關係總和,相對於人們政治、思想的社會關係而言,是社會的經濟基礎,而後者是上層建築。但是在馬克思的理論中並沒有找到關於經濟制度就是生產關係總和的論述,那麼顯然,這一觀點是我國學者對馬克思理論的發展,至於發展的準確與否,筆者認爲,有必要從關鍵詞“生產關係”人手,進行進一步的探討。
  所謂生產關係,“即人們在他們的社會生活過程中、在他們社會生活的生產中所處的各種關係。具有獨特的、歷史的和暫時的性質。”生產關係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結成的關係,是人們生產、分配、交換、消費方面的經濟關係的總和。
  研究生產關係,一般不僅要考察生產,還要考察其本質差別,在生產關係總體中,生產資料所有制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馬克思說,“如果說在任何所有制形式都不存在的地方,就談不到任何生產,因此也就談不到任何社會……”不同的所有制形式決定着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係,進而決定着勞動產品的分配形式,制約着人們的消費關係。所有制是生產關係的基礎,是區別不同生產關係類型的主要標誌。所謂所有制,是指生產資料歸誰佔有的制度,它決定着人們在生產中相互關係的性質和產品分配、交換的形式,是生產關係的基礎。可見,所有制首先是一種制度,其次它的調整對象屬於物質資料生產領域。顯然,所有制是經濟制度的一種。所有制的性質,及以其爲核心的經濟制度系統決定着生產關係的性質及人們之間相互關係的處理與協調方式。另一方面,生產力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動力。在社會生產中,生產力是物質內容,生產關係是生產的社會形式,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有什麼樣的生產力就有什麼樣的生產關係。因此,可以說,生產力狀況和經濟制度環境共同決定着生產關係的獨特性。

畢業論文蒐集整理:

經濟制度與生產關係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