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的跨國經營之路

學識都 人氣:1.41W
  一、跨國經營與世界經濟一體化趨勢 
   
  隨着經濟全球化浪潮愈演愈烈,無論是主動參與還是被動接受,無論是積極應對還是消極迴避,不同國家和地區都逐步被捲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洪流之中。當今經濟全球化的實質乃是以發達國家爲主導、以跨國公司爲載體、以各種各樣的“引進來”和“走出去”方式爲媒介的全球性經濟結構動態整合的過程。隨着國家和地區間經濟融合度進一步提高,各自在國際分工鏈條中的角色將重新定位,衆多經濟主體競相爭奪價值鏈的高端環節,竭力佔據有利的競爭地位。這個相對漫長的裂變和選擇過程充滿了非確定性。各利益主體間的博弈將更爲激烈。 
  自加入WTO以後,我國經濟日漸融入世界經濟大潮中,外貿依存度逐年攀升。儘管大家對2008年我國外貿依存度具體數據的解讀不盡相同,但在總體上已達到60%這一點上基本沒有異議。顯然,我國經濟的外向型特徵十分明顯。鑑於此,我國經濟的發展思路不能再沿襲傳統的封閉型內循環式發展模式,而應從全球的開放視角出發,有機整合國內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自身的比較優勢,充分利用“兩個市場”和“兩種資源”,儘早融入國際經濟體系,控制價值鏈的關鍵環節,逐步培植和夯實核心競爭力。 
  統計數據顯示,一個國家擁有跨國公司數量的多寡與規模的大小,已經成爲衡量其經濟實力和國際地位的重要標誌。截至目前,全世界共有7萬多家跨國公司,其中發達國家佔有90%左右。世界排名前500強的企業中,美、日、德、法、英五國就佔80%。跨國公司以資金、技術、管理、品牌等強大實力在世界市場攻城掠地,其觸角遍佈全球各個角落。從這一點出發,我們可以作這樣的推斷:倘若說20世紀中期以來是跨國公司主導的世紀,那麼21世紀將是跨國公司主宰的世紀。爲了應對國際經濟新形勢,各國紛紛調整發展戰略,逐步摒棄內向型發展模式,積極推動跨國經營。 
  早在20世紀90年代末,廣東省就曾有個別企業率先“走出去”,試圖在國外市場上一試身手,結果事與願違,鎩羽而歸。儘管對其失敗的原因有着不同的解釋,但事實上其敗局也隱含着一定的必然性,即缺乏較長時期市場經濟的磨練,一兩家企業貿然“走出去”,無異於孤軍深入,陌生的環境、孱弱的實力和匱乏的經驗使其感到處處掣肘,疲於應付,很容易陷入重圍,成功的概率自然不高。 
  隨着經營環境的變化和跨國經營經驗的積累,尤其是在政策傾斜、區位優勢和得天獨厚海外關係的共同作用下,廣東省在實施跨國經營戰略方面佔得先機。截至2006年底,廣東省在境外創辦企業2072家,協議投資累計達67.25億美元,年均增長約77.6%。廣東跨國企業涉足的領域非常廣泛。涵蓋的.行業主要包括:餐飲、旅遊、建築、化工、紡織、水利、水電、農業、加工業、運輸業、房地產開發、通訊設備、工程承包、諮詢服務、醫療衛生、進出口貿易等。這些“走出去”的優秀企業在增強自身實力的同時,也爲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成爲當地很受歡迎的外國企業,樹立了“優質廣東”形象。 
   
  二、廣東省企業跨國經營的必要性 
   
  隨着改革開放的漸進深化,我國的改革重點在時間上呈現出明顯的差序性,在空間上則表現出從沿海到內地的梯級擴展和延伸。廣東省企業如何充分利用既有的經濟基礎、區位優勢和海外社會資本,在與江蘇、浙江、上海、山東等省市的激烈競爭中繼續保持領先優勢,如何在兼顧國內競爭優勢的同時成功實現跨國經營,拓展更爲廣闊的市場空間,便是一項十分艱鉅和重要的任務。 
   
  (一)跨國經營有利於調整產業結構,確保競爭優勢 
  衆所周知,廣東省的經濟總量已經佔全國的1/6,量上的優勢十分明顯,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舉足輕重。但倘若從經濟結構上考察,所得結論可能就不那麼樂觀了,因爲廣東省同樣存在結構雷同、層次低級等頑疾。在人工成本不斷提高、原材料和能源價格高企不下以及對高污染和高能耗企業處罰力度逐步加大的情況下,廣東省經濟的未來發展之路註定不會平坦。尤其是其他省市同類企業不僅具備低廉的人工和土地成本,而且擁有政策和技術上的後發優勢。這就意味着未來的國內市場競爭必然更爲激烈,廣東企業的競爭優勢將逐漸被蠶食。 

畢業論文蒐集整理:

中國企業的跨國經營之路
TAGS:跨國 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