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析文學創作中的作家創作

學識都 人氣:2.76W

【論文關鍵詞】創作;作家創作

論析文學創作中的作家創作

【論文摘要】作家創作是文學活動的主體。作家創作是意與物的契合,是作家獨特的感受與高超的創作技法的結合。正確認識作家創作不僅爲讀者創作和文學評論提供基礎.同時也可以爲初學者提供幫助。

    事實上,作家創作並不是什麼高深莫測的事,也不是隻有文學天才才能從事的,只要掌握一定的文學常識、具備一定的寫作能力,肯於做生活的有心人,即使不能成爲大家,也可以寫出具有魅力的文學作品。揣摩作家的創作,品味作家的作品,雖手法不同、風格各異,但還是可以找出一些可以借鑑的地方。

    一、隨意之所之到處漫遊

    隨意之所之到處漫遊,是就作家的創作構思而言的。作家處於創作狀態時,其意識往往是散漫的、自由的;作家常常是精贅八極、心遊萬切,在世間萬象中尋覓既能表現自己的意識,又能給讀者以美感的物象,並隨時隨地捕捉靈感,寓意於物、隨物賦形、心隨物轉,到處漫遊。

    作家的這種自由意識往往是以現實生活爲基礎,作家是萬萬不能脫離生活憑空臆想,當然作家創作並不排斥虛構,也不否認想象貫穿藝術構思的始終。但虛構應以現實生活爲依據,想象應依託於真實與合理。作家至少曾經經歷過那種生活,或者有過類似的生活經歷,不然他的作品就會給人以虛假的印象。魯迅的作品以深刻犀利見長,對封建的揭露和批判無人能出其右,但他一直想寫反映紅軍長征的作品,可始終沒能做到,並不是魯迅江郎才盡,而是對其生活的不熟悉,制約了他的創作。倍受推崇的八十後作家韓寒、郭敬明寫不出《孔乙己》和《祝福》這樣的作品,這同樣也不是寫作能力間題。而是文學創作無論是虛構還是想象都離不開現實生活,離不開作家生活的那個圈子。也許有人會說,不是有好多當代作家以爲題材嗎?確實,歷史題材的文學作品很普遍,但作品中難免流露出作者的思想意識,而這些自然帶有時代的烙印。歷史題材只不過是作家表現自己意識的一種方法和手段。

    綜上不難看出,作家的創作一方面在描繪着生活、訴說着理想,另一方面又在“隨意之所之到處漫遊”,在用心觀察着、體驗着生活,文學創作是對生活的反映與評價。

    二、從更高、更廣的視野觀察事物

    文學是更高地懸浮於意識形態領域的創造。作家只有作爲旁觀者時,才能創造出具有魅力的典型形象。否則,他只能像自然主義那樣,地記錄、解剖現實生活的片段。這樣的創作只能是事實和的堆積,至多會寫出一些無主題無典型化的作品,既缺乏藝術性,又缺乏現實意義。

    蘊藉是文學的首要特徵,意象是作家創作的第一目標。沒有蘊藉,文學就失去了文本的特色;沒有意象,文學作品就失去了魅力。蘊藉爲讀者創造提供了藍本,意象爲讀者創造指明瞭方向。文學創作既離不開作家創造,又離不開讀者創造。沒有讀者的介人,作家的創作只能是一堆毫無意義的符號,甚至不能稱之爲作品。而正是作家創造的蘊藉,爲文學接受提供了可能。而意象的.創造,則會使得讀者創造不會脫離文本太遠。作家要創造出具有蘊藉的意象,必須從更高更廣的視野觀察事物,必須藝術地處理現實世界。只有這樣,作家的創作才更真實,更具有藝術魅力。

    作家能夠從更高的角度反映社會生活現象,才使得作品具有了深刻的主題,也才使得作品意象更爲豐富、意蘊更爲突出。從更廣闊的視野反映事物,是指藝術構思中的綜合。作家創作離不開綜合,綜合可以使作品更具概括性,也可以使得作品的讀者受衆更加廣泛。文學創作固然要具有個性,但要實現廣泛的社會價值還須較強的概括性,尤其是藝術形象,他已不再是個人,而是整個人類的聲音在我們的心中迴響。由一斑而窺全豹,由一部作品顯示社會乃至全人類的問題,是作家追求的目標。從更高更廣的視野觀察事物,是作家創作的必備條件,也是作家創作高水平的作品的前提基礎。

    三、依照自己的感覺作出自己的判斷

    文學創作是對生活的反映,是毋庸置疑的。然而如何反映卻是作家的事。作家依照自己的感覺作出自己的判斷、自己的描繪。然而這種判斷應該以現實爲基礎,應該是自己對現實的真實感受,應該顯示出藝術真實。

    何謂藝術真實?藝術真實是指作家以主觀性感知與詩意創造,在其營構的似定性情境中表現對社會生活內蘊、特別是那些本質性規律性的東西的認識與感悟。藝術真實不同於科學真實,也不同於生活真實。與科學真實相比,它是一種內蘊的真實、假定的真實;與生活真實相比,它是一種主觀的真實、詩意的真實。世上沒有三千丈的白髮,但用於寫愁緒卻給人以真實的感覺。描繪感覺世界,創造出一個既源於現實世界,又不同於現實世界的新世界。文學創作與其說是對現實世界的描繪,不如說是對作家感覺的描寫,這種感覺是作家對事物的認識和評價。

    四、始終保持着自己的本色,又能獨創新意

    能稱之爲作家的,應該有自己的風格。或題材新穎,或構思獨特,或別具一格,總之,應保持自己的本色,讓人一看就知道是誰的作品。但保持着自己的本色,不等於墨守成規、沒有創新。成功的作家應始終能獨創新意.在某一方面能有所突破。如朱自清的作品總是那麼清新宜人,究其因,主要是語言獨特、構思精妙,篇篇新異。在他的作品中,既有如詩如畫的細描,又有形象傳神的粗線條勾勒,他那“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以及“揪着草.攀着亂石,鞠躬過了一個石彎門”等,無不是千古傳誦的佳句。

    作家的創作一旦形成風格,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這就形成了作家自己的本色,當風格的獨創性不侷限於一種定式,而是貫穿作家創作的始終時,作家創作就在保持着自己的本色的同時,又始終能獨創新意。魯迅雖以勾勒人物素描爲主,但魯迅筆下的每一個人物都有自己的特色,閏土的木,孔乙己的遷;阿Q的愚昧,祥林嫂的不幸……,無不顯示了“這一個”的特性。當然我們所說的獨創新意包括了題材;結構、語言和表現手法等。題材的獨創,主要是指選擇新的題材,寫人所未見之事,或獨闢蹊徑,從新的角度人手;結構的獨創,主要是指選擇與內容相適應的結構,別出心裁,獨具匠心;而語言和表現手法的創新,則是指對它們的獨創性運用,如果能夠對普通的語言和表現手法進行創造性運用,那麼作家的創作就會顯示出獨創的新意,如同樣是對愁的描繪,有“爲賦新詞強說愁”的愁,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愁,還有“載不動幾多愁”的愁,……。作家把自己的感受注人創作中,再加上其獨創的表現手法,就使得作品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時.又始終有獨創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