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創作中傳統戲曲論文

學識都 人氣:1.31W

一傳統戲曲中常見的一些語彙表達技巧

音樂創作中傳統戲曲論文

中國民族戲曲藝術與民族文化的發展相伴相生,儒家、道家思想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影響橫貫古今、已觸及到文化生活領域的各個角落。這些影響在戲曲藝術中也是隨處可見的。“本虛而實”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及根本。衆所周知,儒家學說的興盛皆因其所具備的教化功能而備受歷代統治者的青睞,而戲曲文化在古代也充當着統治者宣揚自我權威、教化百姓的重要工具。傳統戲曲文化與儒家“本虛而實”的思想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傳統文化對戲曲的影響除戲曲本身之外,還在於戲曲的動作姿態、語言表達等。在此,道家文化的影響可謂深遠持久,除戲曲自身含義及上面所提及的語言、動作等方面,其思想還滲透到戲曲的結構形式之中。例如,道家思想所宣揚的“,將欲轉之,必故折之;將欲掣之,必故頓之;將欲伸之,必故屈之”就恰恰應驗了許多戲曲中主人公一波三折的命運安排。同理,如今的許多大陸劇或者大陸電影的故事情節也多如此,先是讓一個人飽受磨難,生活中處處都是障礙,然後峯迴路轉,命途順暢。從虛實的角度上講,對於戲曲故事裏主人公充滿波折的人生履歷,在我們看來是“虛”,而故事的起因開端及結尾則屬於“實”的東西。因此,傳統戲曲中“虛實相生”的語彙表現手法處處都折射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虛實哲學關係內涵,而這種相伴相生的虛實關係哲理對戲曲的語彙手法的影響至關重要,另外在社會的教化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音樂創作中適當地植入戲曲元素的語彙表達技巧

隨着音樂形式風格的不斷豐富,音樂創作也不再拘泥於單一的創作方式及題材,多數創作者以生活爲範本,從生活中發現和挖掘新的創作資源,使音樂創作與時俱進。音樂作爲一種以流行元素爲主的文化,其創作創新上都有着特定的要求。如今音樂創作“快餐”化,真正爲人民大衆所喜聞樂見的原創音樂卻爲數不多,大衆對不斷興起的音樂潮流已產生審美疲勞,流行、搖滾、通俗等音樂形式已逐漸失寵。音樂創作的創新不僅是內容,更是形式、風格,甚至是審美視角上的大革新。音樂亦屬傳統文化範疇,在音樂創新面臨發展瓶頸期的時候,創作者把視角轉向傳統文化,從傳統戲曲文化精華中探尋音樂創作的靈感,將其植入現代音樂之中。像吳瓊的《對花》、魏晨的《少年遊》以及李玉剛的《新貴妃醉酒》等均屬於此類音樂作品。爲此,我們將對傳統戲曲的語彙運用方式進行具體探究:

1音樂創作之不可或缺的因素———自然的語彙表達

所謂自然的語彙表達即語言表述簡明而富有內涵,語句輕快流暢並且在意境意蘊方面具有相當高的想象力以及邏輯思維。但是,目前現代音樂的創作過程中,這種意境意蘊的表達往往不被創作者關心,他們集中更多的精力在歌詞及曲調的創作上,這麼一來,創作出的音樂就明顯覺得韻味不足、不夠自然。以日本音樂爲例,天地、日月、星空、星球、星光、季節、山、水、木以及風、雨、雪等一些天文現象、自然景光往往是其原創音樂中的高頻詞彙,由此可以看出,日本人始終將自身與自然融爲一體,他們這種天人合一、對大自然無比熱愛的情懷在其民族文化、哲學觀念、思想及宗教之中隨處可見。與此同時,中國傳統戲曲中也不乏此類藉助自然語彙進行戲曲創作表達的方式,而較之於地方文化往往同其地方語言不可分割,所以這些自然語彙大多是各地的地方方言。各地方言語彙的獨特之處在於我們可以透過它看到這個民族在慢慢歷史發展長河中所形成的經濟體制、家庭構成、婚姻體制甚至風俗習性。如一些戲曲形式中的能夠引發觀衆笑點的表演部分。在清末著名戲曲演員劉趕三的經典戲曲《南廟請醫》中,他被狗咬到之後,藉機嘲諷賣國賊時,與僕人有這麼一段經典對白,僕人道:“先生,這可到了,留點兒神,別叫狗咬了!”劉趕三手指臺下觀衆亮嗓子叫道“:這門裏頭,是沒有狗的。不過,有的都是走狗!”如今,將地方特色方言融入到現代音樂中去,這一創作手法被許多創作者模仿,即爲大家耳熟能詳的原生態音樂。

2現代音樂創作中融入傳統戲曲語彙音樂藝術形式與內涵日漸豐富

對於傳統戲曲而言,在語彙表現力上用些誇張的色彩非常普遍,而對於音樂而言,將傳統戲曲的具有誇張色彩的語彙植入其創作之中,所帶來的效果就會遠遠超過戲曲所表現出的作用,音樂中運用不同語彙表達技巧的效果更多地體現在情感表達方式上對民族文化以及民族情感的傳承和發展,像現代音樂中出現的一些轉化、誇飾、類迭、譬喻、轉品、倒裝等表現手法都屬於傳統戲曲中常見的幾類修辭手法。傳統戲曲以黃梅名劇《天仙配》爲例,其中就經常涉及到譬喻、轉化、轉品、類迭、倒裝等修辭語彙的運用。現代音樂中像許嵩的《千百度》、汪蘇瀧的《桃花扇》等也有較多的地方運用到了譬喻、類迭、倒裝、特寫、排比、誇飾、等戲曲中常見的語彙表現手法。因此,戲曲中豐富的語彙表現手法在音樂創作中的合理使用不僅豐富創新了音樂的風格更加充實了音樂的內涵,同時提升了音樂的美感,使之更加具有韻味,即有古色古香的氣息,又有現代化的樂感。

3傳統戲曲的表現手法與現代音樂中所蘊含的虛實關係

在道家哲學觀的'影響下,部分學者對中國戲曲語彙有新看法,他們認爲,對中國古典戲曲語彙學而言,道即是“虛”、“實”兩者的結合,而道的本源———天地萬物也是“有”、“無”的相互統一,因此,音樂、戲曲這些用來彰顯世間大自然生機與活力的藝術形式也屬於虛實相統一的關係。道家思想對戲曲文化的發展產生的影響是深遠持久的,故道家思想中的虛實關係在戲曲中的體現也是顯而易見的。但人類的思想正隨着社會文明的進步日益開放,音樂中所包含的虛實關係常常被人們在文明開放下所涌現出的語彙表現手法忽略掉。當然,追求音樂創作中歌曲獨特意境的音樂創作者也不在少數。對於道學思想中所蘊含的虛實關係同音樂創作之間的聯繫,錢鍾書曾評價過:現代音樂中的虛實關係如莊子所說“無聲之中獨聞和也”;如陸機所述“繁會之音,生於絕弦”;或白居易所感“此時無聲勝有聲”。賞析音樂的時候會有一種曲罷之後仍舊回味無窮之感,即爲虛,而音樂本身即爲實,《琵琶行》的這句話中“此時”兩字最爲惹眼,上文中有提到“聲暫歇”,這便是所謂的聲音與聲音之間的間斷是短暫的而不是持久的,只有這樣才能使音樂之聲更加綿延不絕、耐人尋味。這種情境之感僅僅來源於自己所聽到的音樂帶來的一種直覺。因此,道家哲學思想文化中的“虛實”及“有無”之間的辨證關係原理無論是對中國現代音樂還是傳統戲曲的影響都是顯而易見的。當前,音樂創作者逐漸將創作源泉與靈感投向民族素材於傳統文化,音樂創作中植入戲曲元素這一音樂創作風格日漸成爲音樂創作的新潮。但是,創作中添加戲曲元素的方法主要爲民族戲曲文化語彙表達的合理添加。因此,想要創作出經典有文化底蘊的音樂作品,單純地添加戲曲元素是遠遠不夠的,還要深層次挖掘傳統戲曲語彙表現手法與文化內涵,這樣方能創作出極具中國文化特色的經典之作.